|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村落 >  
传统村落
如何让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做到“有迹可循”?
2023-07-10 09:10:00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责任编辑:  


巧夺天工的亭台楼阁、宅院民居,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深深烙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的“基因库”中。传统村落,正是这份“优秀基因”的物质承载地和集大成者。当传统与现代相遇,如何让这些元素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相契合?每一方水土,都有独属于自身的解决方案。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清单总结了各地在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法规政策、创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机制、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水平。这些经验都有哪些?如何让传统村落保护在全国形成合力?

龙潭村  王志凌 摄



如何活化利用传统村落?





谈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的出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二级调研员周文理说,其目的,就是要树立典型、提取共性做法,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走向深入。

周文理:就是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我想干,但我不知道怎么干”。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有自己的经验,中部有自己的经验,西部相似地区也有自己的经验;主要就是树立典型经验,成熟一批推荐一批,一轮一轮地出经验和模式,层层递进的一个过程,让各地去学习借鉴,进一步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水平。


福建宁德屏南县熙岭乡墘头村(王志凌/摄)


在福建宁德屏南县熙岭乡墘头村,新村民王侠从去年10月开始,认领了当地村民的老房子,并签订25年的租用协议,开始打造她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王侠:我想把这边种上各种树,这边种各种花,前面租下来种蔬菜。想把外面有这种需求的、渴望田园体验的人带进来,把我们这个小村子搞活。

这种老屋流转修缮机制,就是当地活化利用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的抓手之一。屏南县住建局局长何韵敏介绍,目前当地通过这种机制,已累计修缮老屋400余栋,其中老屋认租300多家,原本破旧的老屋活化为民宿、书屋、艺术工作室、社会实践基地等新经济业态。


何韵敏:由村委会建立中介平台,从老村民手中流转旧房屋,再按一定标准租赁给“新村民”15、20年不等的时间。这种模式既有效避免流转中出现哄抬租金、权益纠纷等无序现象,也解决了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难题。“新村民”出资、文创团队免费设计、村委会代为组织施工,解决了传统村落修缮资金不足、后期运营维护困难等问题;同时,老宅修缮使用本地工匠、木料,村民在家门口能做工挣钱,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宅流转的阻力。老屋修缮采用传统技艺,确保了“修旧如旧”“一屋一特色”。



如何培育传统建筑工匠?





以用代保,既有效对接资源,激活老屋利用的内生动力,又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交融。何韵敏表示,为了解决缺乏传统建筑修复人才、传统建造技艺失传等问题,当地还成立了建筑工匠协会,吸纳105名工匠,组织专家授课、交流学习、实践培训、技艺比拼,探索建立了工匠评价、评定等管理机制,让木工、泥瓦、石匠等技艺得到传承创新。


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墘头村(王志凌/摄)


何韵敏:现在农村里很多农民盖房子都是砖混结构,木作工匠师傅没有市场,很多都中断了。2022年以来我县先后对600多名乡村干部和400多名农村工匠进行免费培训,主要进行施工技术、抗震技术、节能技术、施工安全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并为培训合格的工匠颁发“村镇建筑工匠继续教育培训证”,作为他们从事建筑施工的合法“上岗证”,实现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全县自2018年以来,参与投工投劳的本地村民、工匠多达340多人,通过参与村级项目建设,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多万元。



如何健全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





打好“硬基础”,“软提升”更是提升品质的关键。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青山叠翠、碧波流淌,前来消暑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西溪南村农村专职工作者曹钧介绍,当地立足生态和文化底色,实施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五微”行动,改善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曹钧:我们村庄有很多的历史古建筑需要保护,从细微处着手,把乡村建设、产业发展、资源保护有机融合,高品质建设徽风徽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图源:黄山市徽州区委宣传部)


既然徽风皖韵的古民居、随处可寻的园林建筑等文化遗存是吸引游客走进来、停下来的本源,当地就下大力气将这汪源头活水维护好,建成全域垃圾智能化收运体系、建设345家“生态美”超市,深化废弃物循环利用。

黄山市歙县瞻淇村村民 黄会生:拿来换了酱油、盐。本来我们这些垃圾不小心就丢到湖里面去了,现在把垃圾集中起来,老百姓又得到实惠了。


此外,当地还采取“国企+村集体”的模式,推动农旅与非遗、研学等融合,让绿水青山、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黄山徽州浪漫红文旅集团总经理 罗建中:通过微改造、精提升,把一些破败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通过国有企业来运营,每年保底给村里10万块钱,然后根据运营再进行分红。



如何推动传统村落的数字建设?





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如何对接线下与线上、契合当下新技术发展趋势,成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解码”。

河北游客 王艺彤:我之前无意中看到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在里面选了选。我感觉皇城相府很有特色,打开网页,就能看到青山绿水、田园风情,先感受了一下“诗和远方”,所以一放假,就和同学来现场感受一下。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图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


山西省晋城市住建局村镇科工作人员马会正介绍,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已实现全市166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全覆盖;通过数字化手段展示每一个传统村落的聚落风貌、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会正:假如某一栋建筑物因为自然灾害或者一些不可确定的因素,受到了损伤、破坏,恢复总得有个基础,那么数字博物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二个,起到宣传作用,得推向社会,展示村落里边的丰富内容,借助“互联网+”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多元层次保护。保护为前提,利用为基,传承为本。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村落,既要保护好历史建筑、传统民居、文物古迹等有形的历史记忆,也要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无形的历史记忆。周文理表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一批)》从四个维度进行总结归纳,正是为了将有形与无形相统一,守护中华农耕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周文理:法规政策是顶层设计、总体要求,落实工作责任,是治本之策;推动村落人居环境改善,促进村民增收致富,留住乡亲、护住乡土、记住乡愁,各地保护利用方式都有其多样性;坚持“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完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机制,增强传统村落内生动力,保证它的长效机制;保护、挖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宣传推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