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
《戍台忠烈薛文潮》连载(9)第二辑 第四节 货殖致富
2023-07-06 15:45:00  来源:  责任编辑:  

《戍台忠烈薛文潮》连载

第四节 货殖致富

五月初四日,县城双溪人家过端午节,家家户户悬插蒲艾,即用红纸将艾草与菖蒲包扎成一束,悬插在门窗上,艾草象征着大旗,菖蒲象征着利剑,一旗一剑合而为璧,可以斩除千邪百怪,以防邪气入户,求得一年平安。屋内各室还得淋洒雄黄酒以除污秽,家中老幼饮雄黄酒以防瘟疫。有诗赞道:“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当天,除了包裹粽子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一日三餐,家家户户皆备好菜,晚餐佐以红曲酒过节,是为古城习俗之“节三顿”,有民谣唱道:“年三天,节三顿,立夏、冬至仅一顿。”关于双溪古城提早一日过端午节的习俗,知县沈钟以之为奇,遂在乾隆版《屏南县志》中记载如下:

五月初五端阳节,悬蒲、裹粽、饮雄黄酒。惟县中独以初四日为端阳。


端午走桥


初来乍到的薛维广自然不谙此俗,没有多做豆腐以供节日需求,为此,一担豆腐刚担上街就被一抢而光。他见时间尚早,就沿街溜达,顺便看看古城过节习俗。有同行招呼他入店小坐,遂入店闲嗑,立即引来不少客户购买豆腐,可见维广来的时间不长,做豆腐的名声却已家喻户晓。

古城人家过端午节还伴有“走桥”习俗。一大早,女子们相约而出,担着香烛、焚经纸和粽子去走桥,走完三座桥,称“走三桥”,寓意金桥、银桥和奈何桥,一座桥,一个坎,走过人生三道坎;走完十座桥,称“走十桥”,寓意“十全十美与事事圆满”。每走完一座桥,都得往河中投入一些粽子用以祭祀屈原。古城人家认为,“走十桥,投满福”污秽皆荡尽,福气自然来,走的桥越多,身上的污秽就丢得越干净,所受的福分就越多。走完桥回家,吃下一碗豆腐汤,寓意一了百(白)了。夜晚,演戏酬节以助兴,连演两日。薛维广与友人前去看戏,有竞争对手乘机砸烂他的豆腐担,即有目击者透露砸摊人为上街豆腐店的丁六,并义愤填膺地要求报官。“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三国魏人李康的箴言早有耳闻,枪打出头鸟的道理维广心中明白,寄人篱下“忍”字为本,足行千里“忍”字当先。想至此,维广一笑了之,说他靠“块头大”取胜,本就不属于生意道上的良性竞争,该砸!次日,即回到古田精学豆腐制作技艺,学成后返回到双溪时,维广并不急于做豆腐,而是与胞弟维乾一起到丁六的店铺嗑聊喝茶。起初,丁六做贼心虚又惊恐又存戒心;之后,见兄弟两人心胸宽广,毫无索赔之意,遂感动,主动赔陪礼谢罪。日后,反而成为维广生意场上的合作伙伴。

数日后,维广的豆腐再次上市,他的豆腐色白如玉石,鲜嫩爽口,购买者趋之若鹜。紧接着,他的豆腐根本不用担上街叫卖,人们纷纷到他的寮前购买,并称之为“古田弟豆腐”,成为古城白色小吃的一张特色小品牌。

次年,薛维广卖下所租住的茅寮宅地,并租下寮前的南门兜大厝,聘请员工各从其事,开出一个颇具规模的豆腐铺,经营豆腐脑、豆腐干、豆腐乳、豆腐筷、卤豆腐等相关豆腐制品,其中,豆腐筷和卤豆腐成为独家经营的生意。


古老的茶园


屏南茶业产销历史悠久,茶叶自古为农副产品的“大宗”。唐代,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屏南“亦能采造”腊面贡茶;宋朝,屏南境内西北部的谢坑、苦竹、横坑等村落是北苑贡茶的生产或加工基地,有官焙三焙,属北苑贡茶的一部分,茶事兴旺。沈钟自嵩洲岭初入屏南境,见到诸山云雾缭绕,茶皆生烂石,乃天赐茶园,所产之茶皆为“上上茶”,遂产生推动茶业发展的念想。他在乾隆版《屏南县志·物产》中记道:

茶之属,各山皆有,或似武彝,或似松萝,惟产于岩头云雾中者佳。


茶园春景


可见,当时屏南境内红绿茶皆有,岩雾茶最佳,并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屏南地广人稀,完全可以大力推广种植茶叶以供国课。为了鼓动农人种茶,这位书生可谓费尽心机。从中可以看出,茶在国课中占有一席之地。他在《县志》中又载:

……收获浅薄,更别无生息,惟恃粜谷完粮,以致催追不前,地方官徒受参罚,实亦民力有限也。倘后之宰斯邑者多方劝导,广种杂粮,并茶、竹、麻、靛之类,岁有万金之获,以供国课,庶几户有盖藏,输将亦易,民不扰而官无累矣。

沈钟推动茶叶发展的举措主要在“广种”上下功夫,除了大面积开辟茶园外,在田头地间、山林竹园也鼓励农人见缝插针种植茶叶,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茶叶种植生产发展迅速。茶,不仅供国课,而且在义学、文昌阁、廊桥等公共建筑修缮中发挥重要作用。乾隆版《屏南县志》记载如下:

其义学后山及左右两岗,知县沈钟又捐俸插杉树三千余本,并多栽茶竹,不独可荫庇风水,而日久倾颓,亦可藉为修理之资焉。


乾隆版《屏南县志》物产,茶

乾隆八年(1743年)三月,知县魏象乾上任,他看到乾隆皇帝识茶好饮,茶诗佳作频传,举国上下饮茶成风,细察屏南境内茶叶数量虽然不菲,且茶青优良,然而制作技艺陈旧粗劣,造成质地一般,遂大力推动品种改良提产提质,众多茶商慕名而来,双溪成为闽东茶叶北上的一个集散地。茶叶繁荣带动相关贸易的欣欣向荣,商机大好。次年,薛维广入屏即与茶叶结缘,此时,他盯上茶叶产业,准备着手先开一个茶庄,地点就设在自家宽大的后院。薛维乾获悉后前来阻止,建议茶庄得开设在茶园境一带。理由有三,一是茶性高雅与带着土味的菜肴豆腐不可混搭经营,更不可混为一室;二是饮茶者多为县城贵族乡绅、名流雅士,地点宜选择在环境较好的地带;三是茶者清心,饮者脱俗,为文人墨客所爱,茶园境恰好处于文庙与县署之间,为开设茶庄最佳的地点。受胞弟点拨,维广随即在茶园境租下一座大厝经营“紫山号”茶庄。训导萧京显,典史杨楚胜;举人林钟、林为翰、周大训;庠生周天麟、韦长诗、陆乐、甘攀龙、张步齐、吴世春、包起龙、张梦龙;乡绅陆履鹤、陆履旭、陆久美、张国希、张起凤、林端沐、游兆星、郑添禧以及四方行商坐贾,等等,名流雅士,文人墨客,相聚茗品,或吟诗弦诵,或烹茶论道,茶庄人气旺盛生意兴隆。

薛维广看到全境茶农都在争相制作“或似武夷”的红茶,而汤色碧绿、饱含田野清香“或似松萝”的绿茶却无人问津。他分析,这是一种盲目的跟风陋习,一是直接导致制作成本上升;二是可能导致滞销,遂反其道而行之,将宽敞的后院全部用来囤积上等绿茶。之后,果然不出其所料,红茶量大过剩,价格一落千丈,而绿茶却成为稀有产品,价格一路飙升。茶庄开成功后,维广买下所租来的南门兜大厝,开始创办集布匹、食盐、大米等于一体的大型商行——“盛隆号”商号。道光版《屏南县志》记载其“由古迁屏,以货殖致富”。薛维广经商一生,有“大度退货”“诚信履约”“痛惩奸商”等诸多逸事流传于世。



来源:屏南县文化产业指挥部   莫 沽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