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创屏南 >  
文创屏南
中华民居•龙潭专刊 ‖ “龙潭绿卡”的时代昭示
2020-01-03 15:59:38  来源:中华民居  责任编辑:  

以下文章来源于公众号“中华民居”




龙潭村所在地区海拔 800米左右,生态环境极好,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植被茂密。




龙潭村村内主干路上有一座名字非常有意蕴的古桥——回村桥。两岸青山染春色,一溪碧水煦晴柔。回村桥像一位有德长辈,伫立村中逾百年。时光如流,回村桥默默地看着一代代龙潭人从村中走向大世界,也迎接着漂泊的游子回乡寻觅安宁。一座悠长的石拱廊桥,如同村庄的脊梁,承托着村庄的来去和盛衰。
向前数几十年,回村桥一度越来越寂静,送出去的人多,迎回来的人少。桥边不复曾经的喧闹,苔藓和水草随着时间覆满了石头缝隙,荒烟蔓草凋零。


千百年来,龙潭人从回村桥上走过。如今,回村桥迎来了充满现代感的生活。


从2017年开始,回村桥上迎来了一批批来客;而后,来客变成归客;归客又引来游客回村桥上来往的行人与日俱增,桥边驻留的人也多了起来。曾经见证了龙潭村百年盛衰的回村桥,如今又见证了村庄因文创而兴的盛况。这一切,都与“龙潭绿卡”的故事有关。
2018年10月23日,包括何素珍在内的龙潭村10名“新村民”拿到“龙潭绿卡”——新村民居住证时,并未意识到,他们正站在中国乡村历史新起点上,成为中国第一批从城市到乡村的“官方认证移民”。而此前40年,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从农村迁居城市,无异于“出于幽谷,迁于乔木”。


第一批领到龙潭村居住证的“新村民”何素珍。


“龙潭绿卡”的故事昭示着,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逆城市化也在悄然开启,城乡人口在实现双向流动。历史正在福建省屏南县一个千年古村内开始发生逆转,悄无声息,却可见清晰进程。
事实上,龙潭村并不是孤例。在全国范围内,离乡人口回归和城市人向乡村迁徙居住的趋向越来越明显。一张“龙潭绿卡”让这个古村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一块新里程碑。


在“新村民”租用的古宅中,四平戏研学活动正在举行。



龙潭引来百余名城市人安居

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习近平在2018年“两会”期间的讲话


2019年元旦,在新年的第一缕晨曦中,北京天安门举行了新年第一次升旗仪式。与天安门广场同步冉冉升起五星红旗的,还有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和山东省邹平市西王庄——这是中国唯一入选国家新年升旗仪式的两个村庄。这是社会各方对龙潭村活化和发展取得成就的肯定。
曾经的龙潭村,被历史闲抛漫撒于时间荒崖,低回黯然,不经意间已蒙尘百年。
如今的龙潭村,被人从光阴洪流中拾起,拭净赋能,世人得以再睹其盛世清辉。
“其香年披披兮,茂茂而自持。”龙潭村的生长犹如一首诗,韵律悠长,节奏鲜明。


四坪村的屋脊,从远处看去,有徽派民居的风韵。

龙潭人清晰记得,2017年秋天,溪水边的柿子树再次火红如丹时,村里开始迎来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
先是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来到村内看老宅,通过村委会将中意的老宅长期租用,并开始装修;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大城市人开始入住,怡然自得地开始了长期生活。村内久未开工的老工匠都被聚集到一起,开始用老手艺、本地材料修缮老屋;公共道路、排水系统、停车场等基础设施都得以建成;美术馆、图书馆、展览馆、戏台、党校、学校等公共建筑先后落成;咖啡馆、书店、酒吧、博物馆、音乐厅等文化休闲场所丰富多样……一座“空心村”华丽转身,成为充满艺术气息的乡村。
如今,徜徉在龙潭,就像在古老的时光隧道中穿梭,又像在现代创意小镇上漫步。正如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所言:“龙潭村的外貌和气质是古典的,精神内核是现代的。”自带故园感的龙潭,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文化人他乡来归,也吸引着飘散在天涯海角的龙潭子孙重返故里。“经过了万水千山,从四面八方而来的游子,终于在这条溪流边、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归宿。”他说。


2018年中秋,龙潭村鼓亭月表演和香火龙表演活动。


千年古村从混沌中醒来,隐喻着这片土地生机再发。来归的“新村民”中,有人周游了70多个国家,邂逅龙潭村便停下了游历的脚步;有人迷恋龙潭村的青山绿水古宅,乐而忘返;有人挈妻携子,不远万里而来……本想“携带一身清尘,来清溪边休憩;品一品龙潭老酒,看一看溪云起落”,没想到,龙潭村从驿站变作归程,从他乡变故乡。“新村民”租赁整修古宅,朝夕与古潭相伴。宽厚淳朴的龙潭村民像爱自家孩子一样爱着这些外来归客。一把青菜、一条溪鱼、一句笑语,持续慰藉着外来游子的漂泊;“新村民”也给“老村民”带来了新世界,一曲清歌,一场展览,一出话剧,不断丰富着龙潭人的生活。
于是,彼此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外人变亲人,从城市人变乡村人,“新龙潭”也悄然诞生了。


以前街上见不到几个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龙潭村公共活动空间人气满满。


一张“龙潭绿卡“破解城乡隔阂

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一开始就没有提城市化,而是提城镇化,目的就是促进城乡融合。

——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龙潭村是很多人的精神归属地。
精神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精神归乡却不能避免地域和从属地的行政隔阂。正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很多方面会遇到行政壁垒一样,来乡发展的“新村民”在就医、养老、保险、教育等方面存在种种跨区域的不便。“一个很常见的问题,就是很多‘新村民’都需要在当地买汽车,但因政策所限,无法在当地上牌。”从武汉来龙潭村居住了两年的其祥居男主人王青说。“如果说以前是农民进城无法享受公共资源,现在则出现了城市居民入乡也遇到了种种问题。”屏南县政协原主席周芬芳说。龙潭“新村民”急需一张可以解忧的“龙潭绿卡”。


在龙潭村居住的年轻人夜生活非常丰富。


为了让“文创新移民”能安心、舒心落地,增加“新村民”的归属感和生活便利性,屏南县公安部门决定向龙潭村“新村民”颁发首批居住证。
屏南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派出所工作指导和户政管理中队中队长叶丽芳表示,“新村民”有了居住证之后,可以享受当地居民的一些待遇,例如,医保、社保、子女可接受义务教育、给私家车上本地牌照等。“这样,他们就可以安心地在我们这里定居。”她说。
2018年10月23日,无论对龙潭村而言,还是对中国乡村而言,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何素珍等10名喜气洋洋的龙潭村“新村民”从屏南县公安局户政民警手中接过居住证,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市民有了“村民”的新身份,正式成为龙潭村大家庭的一员。“为新居民颁发居住证的制度将在屏南县其他古村推开,将来要在福建全省乡村中推开。”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表示。


“新村民”经常聚在音乐角,用音乐的方式交流。


何素珍来自北京,2017年在双溪安泰艺术城画画期间,到龙潭古村游玩时,被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气息所深深吸引。当时恰逢龙潭村正在实施文创兴村项目,她当下决定租一栋老村居加以改造,变成自己慢生活的栖息地。2018年春节,她定居这里,成了“新村民”。拿到居住证的她高兴地说:“来到龙潭居住9个月了,获得这样的身份认可,非常感动!”
像何素珍一样长期到农村居住的城市居民,在龙潭村有100余名。未来,根据个人需求和居住时限,他们都可以申请领取居住证。“与北上广等大城市不同的是,只要在当地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超过15年、长期居住6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在自愿提出申请的前提下,都可以发放居住证。”福建省派宁德市屏南县龙潭村第一书记(简称龙潭村驻村书记)夏兴勇表示。
“为来乡城市居民发放居住证,同步进行管理和服务探索,龙潭村走在了时代前列。龙潭村迈出的一小步是中国乡村和城市融合发展跨出的一大步。未来,农村人口依然会向城市聚集和流动,但也有一部分城市人口会向农村迁徙。发放居住证是为来乡长期居住的城市人口提供服务的官方承诺。”蒋金明副厅长说。
以前都是城市人给农村人颁发“绿卡”,如今“绿卡”终于成为城乡双向颁发的居住证明。


利用老宅改建的龙潭酒博物馆。


“龙潭故事”并非孤例

要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带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习近平2018年10月听取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后所作的讲话


像何素珍一样,从城市迁徙到乡村居住的人,在中国正在逐渐增多。在成都市甘溪镇明月村有100多名;在浙江省三生谷有50多名;在安徽省合肥市三瓜村,则有200多名城里人在乡村长期工作……
“在全国各地,都有城市人长期到乡村居住的情况。历史上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导致目前城乡在机制对接方面普遍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双向破解和探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项目专家萧淑贞说。中国逆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已达850万,在乡创业创新人员达3100万。


龙潭村“九五映画”老宅招牌。


不只是城市人来龙潭村居住,去城市打工的龙潭村人也在逐渐回归。
很多龙潭村民都记得,2017年以前,每个月都会有大客车到屏南县山区的各个古村中来。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就是坐上这样的客车,奔赴全国各地去经商或者打工。那些挤上车的年轻人兴奋地谈论着明天的生活,向往着外面五彩缤纷的世界。送行的亲人留恋不舍的目光,其他人羡慕的目光,伴随着他们乘坐的大巴车一路驶出了龙潭村。离开古村,奔向城市,就意味着奔向更美好的生活。在龙潭村,这曾经是大家都认同的事情。
在今天,情况发生了彻底改变。不但全国各地大城市里的时髦年轻人跑到龙潭村的山旮旯里来了,连去城市里打工的龙潭人也在陆续回归。向“新村民”学习,“老村民”收拾好自己的宅院,做民宿、开饭店,经营得红红火火。一位刚回来的小伙子李龙说,现在去“六环外”打工真是不如在村里干点事。他说的“六环外”指的是他曾经打工的县城——当然是以龙潭村为中心打的比方。


龙潭村“新村民”曾伟领到居住证。


在村委会旁边开了一家水果店的小韩非常勤劳能干,一个人承担了进货、发货、打包等很多工作。在聊天中得知,半年前,他们一家人从宁德市回到了村里生活。现在,他的孩子就在龙潭小学读书,爱人跟他一起经营水果店。小韩把在城里打工多年所得的积蓄都投入了水果店的经营,他对龙潭村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很多城里人都来村里居住,村里这两年发生了让人不敢相信的变化。龙潭村再也不是死气沉沉了,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愿意回到家乡来,与她一起成长。”他感慨地说。
龙潭村民毛小云家的空地被村里租用修建公益画室,老屋现在改成了民宿。她说:“之前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婆婆一个人在家里,后来家乡复兴做文创,我们就回来办了一个民宿,现在来看收入还是蛮不错的。”陈子藏夫妇回到龙潭村后开了一家民宿。他们表示,在外面打拼了22年,但无论在外面待多长时间总归还是要回到自己家里的。四坪村村民叶秀城是养羊专业户,去年8月在龙潭村开了家羊肉店,每周一到周五上山养羊,周末回村里经营羊肉店。今年国庆节,外来游客增加,叶秀城的店一个周销售额达一万多元,有时候一天可以卖四五只羊。


很多传统工艺得到了恢复,硋器制作是其中一种。


龙潭村从看起来无价值、无未来的“空心村”成为一片有价值、有希望的土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目光投注过来。“
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能过上周一到周五在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乡村将吸引着越来越多城市人来居住,人口转移单向城市化的趋势必将改写。”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原司长、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兵弟这样说。


龙潭村的秋收节活动


“18”与“10”,一场城乡之间的历史轮回


强调统筹城乡兴“三农”,就是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习近平《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


在中国乡村振兴的大语境中,“龙潭绿卡”像双面镜,一面映照出城乡二元制破解的难题,一面映照出逆城市化的开启。
龙潭村颁发的10张“新村民”居住证蕴含的意义并不亚于40年前安徽省小岗村18名农民共同按下手印的那一张“生死契约”。“
小岗村改革发生在改革开放前,探索的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生产资料的分配方式,让农村生产力‘解绑’;龙潭村探索则发生在中国推进乡村振兴百年大计进程中,探索生产方式的变革。”蒋金明副厅长说。
在一个全新的乡建模式中,城市人口和资源顺利向乡村回流。在这片试验田中,我们看到了历史正在转向,看到了星星之火在跃动。


从外回归的龙潭村人利用改造好的老宅,为游客提供各种便利服务。


光阴回溯,从1978年到2018年,这其实是一场跨世纪的中国乡村发展探索历程。
1978年,安徽小岗村对农村生产方式和土地制度进行过探索,开启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解放了我国农村的生产力,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同时,也提供了农民与土地分离的可能,为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提供了动力,为今日之“空心村”埋下伏笔。
40年后,中国乡村振兴推进正当其时。中国200多万个乡村等待振兴。中央从各方面创造条件,吸引离乡人囗返乡;也鼓励城市人“上山下乡”,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龙潭村不但做到了引人回乡、引才留乡,还用“龙潭绿卡”将这一成果确定下来。
“十九大”将振兴乡村作为国家战略,各级政府随之大力推进。各种原因之下,时至今日,城市资源才逐渐开始向乡村回流。“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龙潭村作为古村保护和活化经典案例、文创振兴乡村案例,其具体振兴模式对社会的价值,远不如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逆城市化开启的探讨价值大。”李兵弟说。


游客被龙潭村浓厚的艺术氛围所感染,不由自主地开始学起了油画。


美丽乡村建设评价国家标准专家审查组组长魏玉栋表示,乡村振兴嵌入城镇发展,城镇发展嵌入全球发展,形成“农村—城镇—全球—城镇—农村”循环嵌入的闭环体系,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和城镇等级的提升,逆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共同繁荣。城镇化和逆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双向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40年前,中国农村用“18”表达了想要发展的决心;40年后,中国城市用“10”表达了对乡村的致敬。历史恰如一场轮回,首尾尽是守望者。从由乡向城到由城到乡,历史由此开始再前进一步。

2018年,龙潭村新老村民参与中秋表演活动。这样的活动,在龙潭村每月都有。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从产业、组织、人才、文化、生态等角度切入振兴乡村是必要的。但我们不能为了解决乡村问题而只关注乡村。破除城乡二元制,推动城市反哺乡村,将社会生态系统调理顺畅,将引擎问题解决好,乡村振兴问题的解决或许会更顺利。”中国乡建院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清农学堂总督学孙君说。
龙潭村为来村居住的城市人发放居住证的探索,既是乡村对城市触碰的善意接纳,也是对城市继续向乡村走近的呼唤,更是在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树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有人不辞辛苦万里来归,就有人千方百计报以回护。彼此爱护的龙潭“新村民”与“老村民”的关系像是未来城乡关系的隐喻——互为支撑、相互平等、互相促进。“期望龙潭村可以在城乡关系方面做出更多有意义的探索,为福建省乃至中国其他地方的古村活化与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经验。”蒋金明副厅长表示。


“新村民”何素珍在龙潭村过起了吟诗弄墨的慢生活。

文/姜志燕

图/李忠民  吴明峰  张峥嵘  李锐  张璘琳  

卓育兴(部分)

责编/方千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