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专题 >  
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
下党:一个特困乡村的华丽转身
2019-08-27 15:10:00  来源:宁德网  责任编辑:  

图/吴城鑫 制

宁德网消息(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入秋的寿宁下党,清溪潺潺,翠林如海。修竹溪上的鸾峰桥里,慕名前来考察、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古朴的鸾峰桥,全国现存单拱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从岁月深处走来,这里铭记着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

1989年7月19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披荆斩棘、跋山涉水来到这里,现场召开扶贫办公会,谋划发展路子、解决发展难题。此后,他又两进下党,为山乡人民带去脱贫希望、发展甘露。山坳乡村,翻开了历史新篇。

这里,见证着一段翻天覆地的幸福变迁——

曾经无公路、无电灯、无自来水、无办公场所、无财政收入的“五无”特困乡,立足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发力旅游,持之以恒唱好“山歌”,不仅脱贫“摘帽”,还成为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红色旅游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从1988年的186元增长至2018年的13066元,整整翻了70倍。

这里,又将翻开一页感恩奋进的新篇章——

今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亲们回信,祝贺他们实现了脱贫,鼓励他们发扬滴水穿石精神,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下党沸腾了,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心间。

“总书记30年来的关心和牵挂是我们乡发展的动力源泉。现在下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总书记的回信,既是对我们的肯定,更是鞭策。”下党乡党委书记叶忠强说,下一步,将以总书记的回信作为新的起点,带领下党乡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充分发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放开手脚干事、甩开膀子创业,继续和党员群众一起苦、一起累、一起干,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家的幸福变迁

“现在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很满意!”坐在鸾峰桥畔的“幸福茶馆”里,聊起今昔巨变,年已七旬的王光朝感慨万端。

王光朝,土生土长的下党人。在他的印象里,多年之前的下党就是“坐井观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特别清苦。没有路,只能靠肩挑背驮;没有灯,只好用火篾、油盏照明。

“连养头猪都揪着心!盼着它养肥,一家的生计都指望着。又怕它长得肥,没路抬不出去。”昔日的窘困生活,王光朝历历在目。

30多年前,一个南北奔波的卖茶故事,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处在大山里的下党,地无三尺平,种点茶叶都难。王光朝上山采野茶,正在坐月子的妻子背着孩子在家制茶,夫妻俩辛苦一个多月时间攒下了68斤干茶。没路没车,王光朝挑着茶叶先是翻山越岭来到40多华里外的平溪乡卖,一问价钱一斤才3.8元。低价,没舍得卖,他又一路挑回来。翌日一大早,他又挑着茶叶朝35华里外的托溪乡奔去,没想到价格更低——1斤2.8元。“卖还是不卖?总不能再挑到更远的浙江去卖!”王光朝欲哭无泪,最终也只能无奈地卖掉。

“真是穷怕了,就盼着能过上好日子!”王光朝和众乡亲心头满是憧憬。

时间在1989年7月19日定格。这一天,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翻山越岭来到下党,访贫问苦,现场办公,解决难题。此后,他又两进下党,推动当地摆脱贫困。王光朝见证着这振奋人心的一幕幕,他家的生活也随之不断幸福变迁。

“当年,我们一家缺吃少穿,如今我一家九口有四人拿工资,儿子、媳妇又孝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当下的惬意生活,王光朝备感满足。

三年前,他改造老屋,开起了“幸福茶馆”,每天游客少则一二十人,多则百人。单靠手工茶,一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问及茶馆名字的由来,老人说:“今天,我们过上幸福的日子,要知恩、感恩,不能忘记习总书记30多年来的关怀。”

也正是这份发自每一个下党人心头的由衷感念,王光朝和几个乡亲商议写信,向总书记报告下党幸福的生活。7月中旬,下党乡亲将信寄出;8月4日,总书记回信。纸短情长,催人奋进。

“没想到,总书记这么快给我们回信,无比激动,无比振奋!总书记和我们心连心,我们坚信下党一定会建得更加美好幸福。日子越来越红火。”憧憬未来,王光朝老人心头热乎乎的。

一个乡的华丽转身

清澈的溪流,古朴的民房,穿梭的旅游大巴,留连的八方游客。徜徉下党,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再往前追溯30年,茅草屋、土坯房,无公路、无电灯、无自来水……今昔巨变,仿若穿越。

下党之变,变在基础设施。

“没有交通,就没有眼界。我想起当年在福建,去寿宁的路非常难走。乡亲们也不敢把猪养得太肥,因为太肥的话运不出来。但路一通,车一进去,发展就活了。”今年4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又一次忆起下党的交通。1989年7月19日,他翻山越岭首次来到下党现场办公,提出要率先解决的三大问题,摆在首位的就是公路。立说立行,第二个月,下党公路项目在下拨资金的帮扶下破土动工。1991年1月,下党首条通乡公路顺利建成通车,群众彻底告别肩挑背驮的历史。而今的下党已有5条进乡公路、10条通村公路。其中两条进乡快速通道,从寿宁县城到下党行车只需要50来分钟,乡亲们高兴地称下党乡通上了“小高速”。

不仅是路。从水到电,到医疗到教育,下党也“提速换档”日新月异。

下党之变,变在增收之道。

昔日下党,村民以种田、种地为主,198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尚不足200元。立足生态山水做文章,下党策划实施了中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下乡的味道”项目,植入“消费扶贫”理念,整合原来一家一户零散茶园,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以“每亩茶园年租金2万元”的形式,面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定制茶园。同时,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催生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增收。2018年,下党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

下党之变,变在思想观念。

长期以来,下党困守大山,乡亲们思想观念也封闭落后。正如王光朝老人所言:“以前,我们就和井底蛙、笼中鸟一样,看不到天,飞不起来。”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打破交通瓶颈,跃出山门连四方,群众的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摆脱贫困、加快发展成为下党共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的发展理念,靠山吃山唱好山歌,以干得助、久久为功,脱贫路上的下党故事,坚韧而精彩!

一种精神的弘扬传承

30年扶贫开发,曾经被戏称为寿宁“西伯利亚”的下党,实现了从“五无”特困乡到美丽山乡的幸福嬗变,并跻身“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千千万万乡村旅游品牌村”“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独具特色的旅游之路越走越宽敞。下党之变,是闽东矢志不渝摆脱贫困、建设全面小康的一个生动缩影,从中折射出的“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更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下党乡乡亲们回信的深情之言:“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一程山水,一份情怀,一种精神。30年来,秉承习总书记当年“三进下党”的精神和作风,从下党到寿宁到宁德,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的头等大事,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并开创了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挂钩扶贫、金融扶贫等多种扶贫开发模式,整村推进、协调发展,一个个贫困村由此脱胎换骨、尽展活力。今年6月20日,经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并报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寿宁、屏南、古田退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三十年滴水穿石,三十年久久为功。秉承传统与作风,传承定力与干劲,感恩奋进,当下闽东大地,践行的脚步更坚决坚实、更铿锵遒劲。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