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食在屏南】带你去吃勾粉芡
2019-08-07 10:30:00 素心 来源:  责任编辑:  

认识康里,缘由朋友,朋友是康里人,经常带我去康里玩,康里人纯朴、善良、热情好客。康里人最擅长说“那个”,朋友嘴里频率最高的就是“那个”,“那个”是康里话,词义极广,不管什么话皆可用“那个”代替。每当我听到有人说“那个”,我就知道他一定是康里人。当然康里人除了方言特别外,康里的美食更是别具一格,我要说的勾粉芡就是康里其中的一道美食。

勾粉芡,又称作薯粉燕,在康里村,逢年过节、大喜大庆的节日里,康里人的酒桌上必少不了勾粉芡,勾粉芡,是康里人心中最温馨、最香甜的一道美食。在噼噼叭叭的鞭炮声中、在欢快、喜庆的唢呐声中,人们喝着酒,聊着天,吃着家乡自制的美食,那是浓浓的乡情味,那是浓浓的家乡味,我想寻常百姓家的幸福、快乐莫过于此。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一方水土盛产的美食也各具特色。康里村,这里山青水秀,土壤肥沃,是种植蕃薯的好地方,勤劳智慧的康里人因地制宜,利用良好的地理条件,大量的种植蕃薯,蕃薯又叫地瓜,屏南人喜称蕃薯,早在清道光年间以来代溪镇境内的百姓就有用蕃薯粉制作成“芋头面”、 “蛋燕”、“勾粉芡”这三种具地方风味的食品。也许人们只记着“代溪芋头面”,只记着康里的炒糕,康里的炒面,却不知康里的勾粉芡也是一道特色的美味佳肴。勾粉芡,以舒软可口,味美价廉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据清道光八年康里村《翠峰郑氏族谱》记载,清乾隆间,康里村郑启仁、郑日生从福州引进甘薯后,以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利于种植而大面积推广,成为康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康里甘薯淀粉含量高、质地白,住民称为“番薯粉”。清道光年间,康里村郑祖高、郑祖瑚等住民创造性地将甘薯粉与芋头结合制成芋头面,与蛋结合制成蛋燕、勾粉而成薯粉燕,成为当地三道地域分明的乡土美食。清同治十年,屏南知县杨宝吾食了这三道美食后,大加赞赏,认为薯粉燕制作的勾粉而成为称“勾粉芡”更妥,遂改为勾粉芡。这三道美食的制作迅速传播于周边乡村,便成为这带宴请、待客、送礼的饮食习俗,由此形成这一带特色的产业,现在代溪、熙岭、寿山三个乡镇有千余人在外经营这三种食品。

勾粉芡,吃着清甜可口,但在制作过程确又是极其繁琐、复杂的。在康里,每逢乡里隆重的节日到来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忙忙碌碌,家家户户的土灶这时是噼里啪啦、噼里啪啦极其热闹的响着,勾粉芡就在那噼里啪啦、跳跃的火苗中拉开序幕。先用土灶烧大半锅的水,大火烧开水,水渐开后又改用微火,水温一定要控制好,保持在将开未开的状态。要制作好的勾粉芡,掌握好水温是它的第一道工序。水温控制好后,把纯净雪白的干蕃薯粉和水以适当比例调成水淀粉备用,不能太稠,但也不能太稀,以刚刚不挂糊为准。第二道工序完毕后,准备好一个大大的平底金属盘子,在这个盘子上置抹上一层薄薄的油,把这倒有油的大盘子放置于热水上,倒一勺水淀粉至盘中,提起两个盘耳,在水面上前面左右旋动,等水淀粉均匀挂糊后,盖上锅盖,等水蒸气把水淀粉蒸熟,一片湿勾粉芡即成型,接着把一片片湿的勾粉芡放入太阳底下晒,不能晒的太干,又不能晒的太粘,最好的勾粉芡是拿在手上不沾手,把晒好的勾粉芡一片一片码起,放入竹篓内。那些半干的勾粉芡可切成丝,摊开在太阳底下暴晒至完全干硬,即可贮藏,经年不变质,食用时,可炒可煮,烹制方便。



一道美食,是要经过巧妇之手精心制作出来的,而女人的智慧与聪明有时往往体现在一道美食上。心灵手巧、用智慧的农妇,她做出来的勾粉芡总是白白的、嫩嫩的,吃在嘴里是香喷喷的,让你唇齿留香、回味无穷……让你记住了美食,又永远记住一个人。当然有巧妇,也有拙妇,那些手脚稍笨的女人,她做出来的勾粉芡形状、色泽总是不好看的,让人看了没有一点的食欲。一道美食,这时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能体现出一家女主人的智慧。    



朋友,如果你有去康里,记着一定要去品尝康里的勾粉芡,康里有勾粉芡,勾粉芡让你记住康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