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网络中国节·屏南端午】姑妈的缚玍情
2019-06-11 17:15:35 宋小玲 来源:  责任编辑:  


几年前,姑妈回乡省亲,当她在白水洋景区的一爿小店,不期然遇见缚玍挂件的那一刻,她笑了,眼泛泪花,仿如重逢久别的老友。

姑妈小时,聪慧伶俐,特别是那双小手,灵巧极了。那时,爷爷患眼疾,奶奶踮着三寸小脚,姑妈小小年纪就要拾禾打草,赶鸭放羊。累了,随手捋一把稻秆或狗尾巴草,仿着随身带的缚玍小挂件编织,编啥像啥,毫不走样。带回家,引得小伙伴们啧啧不已。

姑妈十二岁那年,端午节临近,邻居婶婆见姑妈能织会编,便让她编织端午节缚玍专用的小挂件。




缚玍,是屏南当时盛行的端午节习俗,即以红头绳缚于小孩手腕或脚腕,类似山西一带端午节的系“百索”,但做法与内涵有所不同。这“玍”字,通“嘎”,有“调皮顽劣、狂野不羁”之意,“缚玍”,意为将小孩的顽劣野性束缚住,让小孩懂事好学。待到“七月七”送玍,剪下缚在手上的红头绳,挂在树上,意即送走野性、邪气。这些,都寄寓着长辈对晚辈的殷殷厚望。




按屏南风俗,当年刚进门的新媳妇,在端午节这天,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孩子缚玍。新媳妇扯一段红头绳,用一种特别的手法,将红头绳松松但又牢牢地缚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腕。手巧的媳妇,还送孩子们自织的小挂件,有五色丝线织成网状、内裹樟脑的“避毒丹”,有彩色玻璃丝编织的形象逼真的花草虫鱼,还有各色花布缝制而成的八卦小香袋。这些小玩意,是缚玍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孩子们乐意缚玍,就贪着这些宝贝玩意,缺了它们,缚玍就寡味了,就好似西湖少了柳,四季少了春。

正因这些挂件让缚玍平添了趣味与仪式感,新媳妇们都想着法子早早备下。手巧的,赶在端午节前不歇气编织着;手拙的,就四处打听邻里乡亲哪位能手帮忙。于是,姑妈的巧手就有了用武之地。

虽说姑妈平日里编的都是些草秸,可拈起丝线来,一样的得心应手。姑妈织的缚玍挂件,走线均匀紧实,色彩艳而不俗。那含苞的花儿、打卷的叶儿、扇翅的蝶儿,精巧别致,逼真可人。最讨人喜的要数那金鱼,挺个浑圆大肚,瞪着黑亮大眼,仿佛裙尾一摆就要游弋而来。

姑妈的好手艺,传一传百,方圆几里,新媳妇们都争着找她。一个端午节下来,姑妈那个从来只有一个钢镚的旧瘪小钱包,因有了挺括纸币的充实而丰盈起来。这时,姑妈怯着胆向爷爷说出了盘踞内心已久的想法:上学。不等爷爷搭腔,姑妈连连赶着话儿:放学了,我一样会割草、放羊、照看弟妹……当爷爷黯淡无神的目光落到姑妈脱皮开裂的指尖时,爷爷两眼泛湿,嘴唇颤嚅着答应了。

从此,姑妈背起书包上学了。

以往,与小伙伴们一样,每年春节之后,姑妈就早早巴望着端午节,巴望着从新媳妇手里接过心仪的缚玍小挂件。而今,姑妈一样想盼着端午节,但想盼的是,能织更多的小挂件送到新媳妇手中。缚玍于姑妈,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希望了。就这样,姑妈在一年年的渴盼中,编织着缚玍挂件,编织着自己的上学梦。凭着辛勤与毅力,姑妈坚持读完了小学。

有时候,一个小机缘,就能结成一辈子的不解缘。缚玍对于姑妈,就是这么个机缘。因了缚玍,姑妈得以上学;因了上学,姑妈得以工作;因了工作,姑妈生活得以改变。就这样,别人家缚玍,红头绳缚在手上,而姑妈,缚在了心头。

工作了,白班加晚班,姑妈忙成了陀螺。但不管夜多深人多累,只要有人登门讨教缚玍事宜,姑妈都热心帮教。每到端午节,姑妈再忙也要抽空前往缚玍人家,帮着新媳妇张罗。要是没去,心里就空落像缺了啥。女伴们常打趣她,但姑妈说,就喜欢缚玍那喜闹场面,看到孩子们缚着红头绳、佩着小挂件满场欢跑,心里暖洋、畅快。



姑妈小时候的许多事儿,多是奶奶告诉我的。待我记事,印象最深的是,姑妈的梳妆台边常年挂着樟脑小挂件。缚玍过的小孩都知道,樟脑挂件,过不多时就会变小,最后剩个空兜。可姑妈的那个挂件,每次见到都是溜圆。当时心里纳闷,可终究没问。多年后才知道,姑妈是隔段时间就换个新樟脑到小兜。这挂件,是缚玍中最具代表性的物件,姑妈如此用心,可见缚玍在姑妈心里的分量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许是人们忙碌了,端午节鲜有人缚玍,仅偏远小山村,偶有此举,但也只是把红头绳绑在铅笔或尺子上送给孩子们,无人再有闲情编织缚玍挂件了。姑妈为缚玍风俗的淡出倍感失落。每次到姑妈家,年近花甲的她总与我叨念缚玍往事,拿出当年编织的各色缚玍挂件,如数家珍。末了,姑妈总是叹道:“这缚玍可是与方言一样,都是老祖宗传的根脉,不可丢呀!”看她神情,失落,伤感,透着不舍。

不久,姑妈跟随孩子到了外地,缚玍离她愈发遥远了。一年端午节,姑妈突然来电说,几次搬迁,她久藏的缚玍挂件丢失了,问能否去乡下找些来。我问遍了乡下亲友,得到的回答是,乡下已找不到缚玍人家了。姑妈听到消息,在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才听到电话里传来沙哑声:这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咋就弄没了呢?电话这头的我,分明瞧见了姑妈那失望怅然的目光。

从此,姑妈不再提缚玍之事。但我知道,姑妈是挣不脱缚玍那红头绳的。

多年后,我偶然在广场一角看到名曰“巧媳妇”的作品展。穿过琳琅满目的剪纸、绣花等作品,当目光触及缚玍挂件时,我没想到自己竟然心跳加快。原来,随着屏南打造旅游强县步伐的推进,一些民俗文化也渐被重视,久违的缚玍风俗重回生活。我告诉了姑妈,姑妈激动得连连道:“好,好,缚玍回来了!”本想就此买些缚玍挂件给姑妈,可工作人员说,只展不卖。




巧的是,离乡多年的姑妈回乡省亲时,竟在白水洋景区与这些挂件撞个正着。那缀着流苏的“避毒丹”,那七彩玻璃丝的花儿、鱼儿、蝶儿……,它们招摇着,热闹着,每一样,都藏着老时光与新故事,跳跃着传承与奋进的时代脉动。姑妈眯缝着眼,细细端详着,品读着,她深藏于心的那份情,那份念,终于在此,落脚,启程。

如今,姑妈心存遗憾的是,由于年事已高,没法回乡参加近年来在康里举办的端午民俗文化节,没法亲临感受这场民俗盛宴的浓郁风情。去年端午文化节现场,我打开手机视频,拍摄了缚玍全过程,让姑妈同步欣赏。姑妈笑了,笑成了花,就像她当年亲手织的红杜鹃,鲜活、灿烂。姑妈知道,缚在她心头的那条红头绳,不再是记忆里寂寞的风景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