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行游屏南】“井兜”里的溪坪濑村
2019-05-25 18:05:00 甘湖柳 来源:  责任编辑:  

溪坪濑村旧貌(2006年)


十几年前,为了搜集屏南甘氏在境内的分布情况,我们来到了熙岭乡的这个西北部角落,寻访在溪坪濑村的一支甘氏族人。

这些古老村庄的命名,大都因势赋名,形象生动,虽然土得掉渣,无不充满乡土气息,念起来,就闻到一片浓浓的、纯纯的泥土气息。井兜,顾名思义,这个村子的人生活在“井”里,而这个井,并不是真的井,是形容它的地形趋向于“井”的样子,四周丘陵高起,中央是一片难得的山间洼地,方便耕作;溪坪濑在其南面。濑的本义是从沙石上流过的水,作为地名,意指比较宽阔的平地。

井兜村  


那时的溪坪濑,与井兜村隔河而居,属井兜村的一个自然村。如今,溪坪濑已并入井兜村合成同一个行政村,所有人家的门牌号码,都是以“井兜村”编码挂牌。虽然地理位置没有改变,如今要写溪坪濑甘氏,那得做大文章,从井兜村下笔。

相比于屏南大多数“挂”在山坡的地势陡峭的乡村,井兜村的地理条件相对理想。这里山清水秀,环境卫生整洁,建设整齐的一排排土木大瓦房和红砖瓦房,依山傍水而建,村后竹林翠绿,松杉滴翠,村前是一带近千亩的开阔平坦农田,一条小溪从田园中穿过,田园上种植着连绵成片的反季节蔬菜,温棚里栽种鸡腿菇、球盖菇等食用菌。近几年,村民大量生产反季节蔬菜,销往福州、宁德等地,与临近的村形成一个2千多亩的反季节蔬菜基地,并出现一批绿色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往村里的一公里多水泥路宽阔平坦,装载蔬菜和食用菌的货车进进出出,一幅忙碌的景象。


井兜村路口  


车行熙岭、代溪路,在接近会溪村的公路边,远远望向东南端,有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自古以来称作“三角寨山”。

巍峨的山峰,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这一带时常有山魈(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山里妖怪)出现,危害乡邻。相传那是一对山魈,神出鬼没,无恶不作,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

三角寨脚下黎家村有个姓黎的农民,因为离家不远,他的七岁女儿经常给他送茶水点心,沿路采着野花野果回家,小姑娘天真可爱,给家庭带来许多欢乐,生活过得是那么美好。可是有一天,他正在三角寨山麓的梯田里耕作,一边等着女儿送茶水点心,突然觉得一阵心灼,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掐指一算,哎呀不好,女儿有大难!他赶紧放开耕牛,解下铁铧犁扛在肩上,沿途去寻找女儿。可是不见女儿,遇到的却是山魈。那山魈一见被人发觉,来不及幻化成人形,就四肢着地,连滚带爬地往大山上逃循。它跑到半山腰的一个洞口,倏地钻了进去,再也不出来了。那山魈从洞里拋出已经被啃啮得血肉模糊的小女孩肢体,想以此将他吓走。黎氏见女儿已经蒙难,那个愤怒呀,他用尽全力,将铁铧犁前部的三角形铁片刹进了洞口!据民间说法,犁头的三角铁会制煞,这山魈被堵在洞内,再也无法出来作祟害人了。

话说,黎氏煞住的是母山魈,还有对面山的公山魈未除,还在危害百姓,人们往来这段路,都得绕远道而行,真个是怨声载道啊!黎氏除恶务尽,他用法术封住自己的身体,沉魂去了阴间,找阎罗王投诉,他要找到女儿还阳,还要除掉公山魈。夜晚,开始“沉魂”的时候,他交代妻子,不要动他的“尸体”,等到七日过后,就可以借尸还魂了。他这一去,就是好几天。到了第七天的早上,可怜的妻子眼看着等不到丈夫还魂,慌了神,忍不住放声恸哭,只好草草地将“尸体”下葬了。她这一哭,一动身体,就破了法术。到了晚上,在满七日的最后关头,黎氏的魂魄从阴间赶回来,找不到自己的身体还阳,只好直接归神。他尽心保护附近村庄的平安,从此,当地百姓们安居乐业。

三角寨山(上)井兜村的蔬菜基地(下)   


天长日久,这煞住山魈的犁头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变成一方三角形的巨石,将洞口封得严严实实。后来,有人在山顶筑一座防御兵灾匪乱的山寨,寨以石名,称作三角寨。那山又以寨名,称为三角寨山。

话说那位黎氏因伏妖有功,保了一方百姓的平安,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其奉为一方拓主,表示永世不忘他的功德,称之为“黎公”。并在村庄的水尾殿“南洋殿”里设立了他的神龛,与郑公、包公共同享受香火。

拓主殿“南洋殿”  


井兜村与临近周边的岭里村、下山登村、会溪村、大塅村等旧属古田县三十一都六保,在元、明时期住着若干姓氏的人家,其中包括这黎氏。后来因为黎氏逐渐迁出,不大为人所闻,而黎公是用一张犁头除了妖,人们又以谐音称他为“犁公”。久而久之,人们反而忘了他的真姓名了。

后来,陈氏和甘氏相继迁入,繁衍而成井兜和溪坪濑两个小村落。

井兜陈姓开基始祖陈文逵,于明崇祯间自秀熙岭迁入,清顺治未陈元寿又从秀熙岭迁入,两支同祖共宗。清末修建陈氏宗祠。其家谱云:“以湖中一水井,民居分布于井之周围而称井兜。旧称黎家村。”

溪坪濑亭背面(上)溪坪濑亭(下)  


屏南甘氏开基祖甘细旷于明朝正统年间从浙江省迁居屏南漈下村,生有四个儿子:思亮、思玉、思应、思库,其后裔向周边各地迁居繁衍。其中甘思玉儿子甘良济的一支后裔甘元璜,清朝乾隆年间从漈下迁居到溪坪濑村。后有一支从溪坪濑迁到政和县杨洋乡前厝村,其在政和的外迁人口,远远超过了在溪坪濑本村的人数。

溪坪濑也许是屏南甘氏人口最少的一个地方,当年从这里走出的乡贤、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甘国宝分会会长甘景山,在调查屏南甘氏人口分布情况时,写道:“我小时,溪坪濑村有十户左右人家,现在溪坪濑村只有一位近80岁的老人,名甘郑师。其他人均外迁或死亡。”


甘氏宗祠  


看来,当初他对于家乡发展的忧思太重了。事实情况是,如今两村合并成一个行政村井兜村,村民为陈姓和甘姓两大主姓,其中甘姓村民约占30%,有200多人。这次我重来,那位甘郑师老人还健在,他们告诉我,这些年,村里涌出一批走南闯北的经商和打工者,有南下海南种植水果,有前往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创业经商者,他们无论走得多远,都记挂着老家,由于溪坪濑处在山南,比较背阴,他们后来逐渐把新房子搬到了河对岸即井兜村,这样一来,南面形成了空村,他们就筹措资金,在旧村原地修建了甘氏宗祠。两村合并后,溪坪濑这个村名不复存在了,他们就在宗祠旁边盖起“溪坪濑亭”,让子孙后代记住这段二百多年的村庄历史。一年年,一代代,只要家园还在,只要生活在继续,这里的家族就会不断延续,不断开拓家业。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