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偶闻莳田鼓乐声
2019-05-22 09:17:35 莫沽 来源:  责任编辑:  

    偶闻莳田鼓乐声    


“谷雨前,莫莳田;谷雨后,莫种豆。”谷雨时节,我想起了古老的莳田种豆农谚,耳边响起了欢快激昂的莳田鼓乐声。

“大人祈莳田,小孩盼过年”,过大年,放鞭炮,穿新衣,吃大肉,喝甜茶,收红包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不知生活的艰辛,这一笔开支压在大人身上是一副重担,这副重担只能在莳下的绿色希望中如释重负,遇上好收成则可过上一个“幸福年”。

“莳”,《说文》曰,更别种也。把育在秧厢上的秧苗移到塍畎种植,是一项技术活,工分与犁田、耙田等重体力活一样高。有顺口溜唱的好:“一株小秧苗,三指轻轻捏,用力要适度,才能棵棵活。”

儿时我也莳过田,所莳出来的秧苗无经无纬,父亲戏说我在布“水蛇阵”。并教导我说,莳田时要做到“心正、身正、行正”,心正则坦然,则不慌,身就自然正。身正影自直、行自正,所莳的秧苗也就直。反之,心怀虚念,不踏实,不坦然,左顾右盼,所莳的秧苗也就歪。当时我听的一知半解,长大后读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方知父亲的教悔出自《礼记·大学》,他希望子女们长大成人后,个个都能堂堂正正做人,一身正气处事,是潜移默化的廉政教育。他的教悔蕴含着为人处世的高深哲理,是先哲经典的活用啊!

一些农人一生都学不会莳田,六尾叔就属于这一类,他莳下的秧苗,不是漂浮起来,就是根部被捏得太死,发不了根,秧苗转不了青。每到莳田季节,他只能帮人扯秧、抛秧,人家帮他莳田。有人讥讽他说:“六尾啊,自己田,别人莳,做德喽!”所幸六尾叔的嘴利得很,毫不示弱地还道:“谁莳我的田,我就扯他的秧。”由“好把式”莳出的田,“横竖斜皆成一条线,里外中都是四方框”,不但看起来养眼,禾苗成活率高,而且空间布局均衡,营养分配合理,利于庄稼生长。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诗人杨万里在寒冷的细雨中目睹了农民紧张的莳田抢播画面,发出了发自肺腑的长叹。“遍地蓑衣勤耕耘,明朝稻花香醉人。”收获的希望冲淡了莳田劳作的艰辛,为了驱除疲劳,农民们唱起了莳田歌,“阿哥莳田妹扯秧,扯下秧苗阿哥莳……”将披蓑戴笠的雨中莳田场景,点缀成一幅灵动的春耕配乐水墨画。

改革开放前,生产力落后,庄稼收成更多的是靠天,遇上天灾,颗粒无收。为此,每年莳田前家家户户都得捣糍粑敬天地,祈盼上苍恩赐一个丰收年。这一时节虽然忙碌,却能吃上美味糍粑,是大人们希望的季节,也是孩子们快乐的季节。

生产队集体生产的年代,为充分调动队员的积极性,大队开展莳田比赛,最快最好莳完田的生产队获胜,获胜的队可以吃到由失败队贡献的糍粑,民风纯朴之极。为确保又好又快莳田,各个队都由好把式开莳,其它队员紧跟其后,一些队干脆牵绳定位,先声夺人,夺取质量第一关。塍岸上,小孩子们轮番擂鼓助阵,队员们你追我赶的莳田场面非常壮观。儿时,我的节奏感不错,多次被选为擂鼓手,十分自豪呢!特别是自己所参与的队获胜时,更是激动得忘乎所以。如今,市场经济讲报酬,劳动酬劳按钟点计算。那个年代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火热劳动场面已经难以看到,而知道大鼓作为特殊年代的一种生产工具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了。

昨日,我偶然听到那久违的激情澎湃的擂鼓声,看到曾经那个热火朝天的莳田比赛场面,顿觉精神抖擞。不禁讲起了儿时莳田的往事,女儿稚嫩的脸上写满了茫然,我想讲一些比较深刻的体会,她已经切换了电视频道……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