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屏南有个重教尊师的书乡之村
2019-05-14 08:50:15 陈守溢 来源:  责任编辑:  

屏南县古厦村主要以陈姓为主,始祖陈养原系古田县(旧县城)一保街人氏,生于明天顺元年,于明成化年间游历至古厦。陈养见古厦一带山清水秀,景色怡人,顿生爱慕之心,于是就携家带小地从古田一保街迁移到了古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清乾隆年间古厦陈氏在屏南已属旺族了。




当时,古厦人基本是以农耕为生,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乾隆年间,在古厦村有位叫陈仁的庠生,见村民除了种田之外几乎无事可做,于是便有了让村民进学堂读书的想法。为了能让村民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陈仁就在村中选择了一块田地,盖了一座土木结构二层楼高的书院,取名“古山书院”。陈仁又从省城福州买回了经、史、子、集与制义参考书籍数千卷藏于书院之中,并定下了“读书为重,次为农桑”的家规。书院建成了,书籍也买回来了,可是还缺一位教书的先生,怎么办呢?就在此时,陈仁听说在省城福州有一位叫林其楼的副贡才华横溢、满腹韬略,是教书育人的最佳人选。于是陈仁便派人到福州重金礼聘林其楼先生来古山书院任教。哪知,林其楼先生一听屏南是个山区,山路又比较难走,而且一走就要走上好几天,因此便谢绝了来人的邀请。而后,陈仁又一连三次派人去邀请林其楼先生,但都被谢绝了。无奈之下,陈仁唯有亲赴福州邀请林其楼先生到古厦村任教。初时,林其楼先生依旧没有接受陈仁的邀请,可陈仁没有死心,在林其楼先生家门口整整守候了一天,欲与林其楼先生诚恳地交谈一次。林其楼先生终于被他的真诚打动了,便欣然接受陈仁的邀请。当时已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年末,林其楼先生应允了陈仁待来年开春便赴古厦村任教。陈仁十分高兴地回到了屏南,期盼着林其楼先生能早日来屏。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春天对于古厦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那年春节刚过不久,省城福州便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林其楼先生已动身来屏了。消息传来,古厦人无不振奋不已,随即便开始准备炮竹、锣鼓等物品,为的是迎接林其楼先生的到来。不日,又有消息传来,说林其楼先生已经到了古田县境内,次日即可抵达屏南。古厦人便将早已准备好的炮鼓摆到了村口,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第二天清晨,一位求学心切的年青人独自跑到了官道上去迎接林其楼先生。“先——生——到——了!”没多久,一阵长长的声音从远处了传过来。话音刚落,一连串的鞭炮声又在古厦村的村口响了起来。林其楼先生一行人等渐行渐近,距古厦村已不足百步了,陈仁领着众人向林其楼先生迎了上去。古厦人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教书先生,心中激动不已。林其楼先生也被村民的热情感动着,当即立誓终生在古厦村任教,至死不渝。




果然,林其楼先生在古厦村这一住就是40多个寒署,为古厦村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古厦村日后成为“屏南四大书乡”之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这40多年里,林其楼先生因材施教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案,还推荐福州名师前来任教,可畏是呕心沥血。林其楼先生到了晚年欲回福州,古厦人感念林其楼先生为古厦村的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于是便极力挽留先生在屏南安渡晚年,又前往福州将其妻孙氏接到屏南来与先生共渡晚年。林氏夫妻逝世后古厦村的村民将夫妻二人合葬于古厦村的蒲山边,这便是屏南县境内著名的“先生墓”。两百多年来,古厦陈氏子孙始终坚持着春秋两季轮流祭扫“先生墓”,因而也被屏南人传为了佳话。


从林其楼先生到古厦村任教起直至清末,古厦村共涌现出了五十多位科举人才,一跃而成“屏南四大书乡”之一。道光九年(1829年),时任屏南知县的梅鼎臣听说了古厦村重教尊师的事迹,特专程到古山书院来视察。临行前,以宋代吕祖谦“咏冶城(福州)诗”书赠与古厦村:“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是的,说古厦人重教一点也不假。古厦人除了在聘请名师这方面下大力气之外,更为古厦村的学子们营造了许多读书的气氛,让古厦村的学子们在这种气氛中专心读书。最为著名的便是陈仁所居的“花厅翠月”了。


对于“花厅翠月”,在2008版的《古厦陈氏族谱》中是这样写的“花厅翠月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陈天兴(既陈仁)所建,原为接待宾客之所。大门前立石旗杆二对,门上悬“世登科”匾,入大门为一个20多平方米的小客厅;进二门,沿石阶而上是大客厅,俗称花厅。厅面积约40多平方米,厅堂上与两旁壁间精雕各种花草、人物图案,如‘渔樵耕读’、‘儿童百戏’;下廊两庑雕刻‘三国演义’、‘八仙过海’等图案,造型逼真,刻工细腻。三五之夜,玉兔东升,银光普照,花影穿棂,对月赋诗,把酒迎客,昔花厅风貌如斯。”是的,花厅文雅,是文人们吟诗做对的好地方,也给住在花厅的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因此,古厦花厅也为古厦村培养了十三位科举人才,真可畏是劳苦功高、功不可末。




除了“花厅翠月”之外,古厦人还在村里建了许多带有文化气息的景点,如“雪洞清风”、“奎阁书声”、“文峰独秀”等。古厦人受这特殊的环境影响,逐渐从农耕时代过渡到了耕读传家的时代,重教尊师的风气也被古厦人代代相传着。如今,位于蒲山旁的那座“先生墓”经过重修后前去瞻仰的人也逐渐增多了,重教尊师的风气也渐渐地溶入了古厦人日常生活中。

屏南县古厦村主要以陈姓为主,始祖陈养原系古田县(旧县城)一保街人氏,生于明天顺元年,于明成化年间游历至古厦。陈养见古厦一带山清水秀,景色怡人,顿生爱慕之心,于是就携家带小地从古田一保街迁移到了古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清乾隆年间古厦陈氏在屏南已属旺族了。



当时,古厦人基本是以农耕为生,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乾隆年间,在古厦村有位叫陈仁的庠生,见村民除了种田之外几乎无事可做,于是便有了让村民进学堂读书的想法。为了能让村民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陈仁就在村中选择了一块田地,盖了一座土木结构二层楼高的书院,取名“古山书院”。陈仁又从省城福州买回了经、史、子、集与制义参考书籍数千卷藏于书院之中,并定下了“读书为重,次为农桑”的家规。书院建成了,书籍也买回来了,可是还缺一位教书的先生,怎么办呢?就在此时,陈仁听说在省城福州有一位叫林其楼的副贡才华横溢、满腹韬略,是教书育人的最佳人选。于是陈仁便派人到福州重金礼聘林其楼先生来古山书院任教。哪知,林其楼先生一听屏南是个山区,山路又比较难走,而且一走就要走上好几天,因此便谢绝了来人的邀请。而后,陈仁又一连三次派人去邀请林其楼先生,但都被谢绝了。无奈之下,陈仁唯有亲赴福州邀请林其楼先生到古厦村任教。初时,林其楼先生依旧没有接受陈仁的邀请,可陈仁没有死心,在林其楼先生家门口整整守候了一天,欲与林其楼先生诚恳地交谈一次。林其楼先生终于被他的真诚打动了,便欣然接受陈仁的邀请。当时已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年末,林其楼先生应允了陈仁待来年开春便赴古厦村任教。陈仁十分高兴地回到了屏南,期盼着林其楼先生能早日来屏。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春天对于古厦人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春天。那年春节刚过不久,省城福州便传来了一个消息,说林其楼先生已动身来屏了。消息传来,古厦人无不振奋不已,随即便开始准备炮竹、锣鼓等物品,为的是迎接林其楼先生的到来。不日,又有消息传来,说林其楼先生已经到了古田县境内,次日即可抵达屏南。古厦人便将早已准备好的炮鼓摆到了村口,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的到来。

第二天清晨,一位求学心切的年青人独自跑到了官道上去迎接林其楼先生。“先——生——到——了!”没多久,一阵长长的声音从远处了传过来。话音刚落,一连串的鞭炮声又在古厦村的村口响了起来。林其楼先生一行人等渐行渐近,距古厦村已不足百步了,陈仁领着众人向林其楼先生迎了上去。古厦人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教书先生,心中激动不已。林其楼先生也被村民的热情感动着,当即立誓终生在古厦村任教,至死不渝。



果然,林其楼先生在古厦村这一住就是40多个寒署,为古厦村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为古厦村日后成为“屏南四大书乡”之一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这40多年里,林其楼先生因材施教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案,还推荐福州名师前来任教,可畏是呕心沥血。林其楼先生到了晚年欲回福州,古厦人感念林其楼先生为古厦村的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于是便极力挽留先生在屏南安渡晚年,又前往福州将其妻孙氏接到屏南来与先生共渡晚年。林氏夫妻逝世后古厦村的村民将夫妻二人合葬于古厦村的蒲山边,这便是屏南县境内著名的“先生墓”。两百多年来,古厦陈氏子孙始终坚持着春秋两季轮流祭扫“先生墓”,因而也被屏南人传为了佳话。

从林其楼先生到古厦村任教起直至清末,古厦村共涌现出了五十多位科举人才,一跃而成“屏南四大书乡”之一。道光九年(1829年),时任屏南知县的梅鼎臣听说了古厦村重教尊师的事迹,特专程到古山书院来视察。临行前,以宋代吕祖谦“咏冶城(福州)诗”书赠与古厦村:“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窗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



是的,说古厦人重教一点也不假。古厦人除了在聘请名师这方面下大力气之外,更为古厦村的学子们营造了许多读书的气氛,让古厦村的学子们在这种气氛中专心读书。最为著名的便是陈仁所居的“花厅翠月”了。

对于“花厅翠月”,在2008版的《古厦陈氏族谱》中是这样写的“花厅翠月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为陈天兴(既陈仁)所建,原为接待宾客之所。大门前立石旗杆二对,门上悬“世登科”匾,入大门为一个20多平方米的小客厅;进二门,沿石阶而上是大客厅,俗称花厅。厅面积约40多平方米,厅堂上与两旁壁间精雕各种花草、人物图案,如‘渔樵耕读’、‘儿童百戏’;下廊两庑雕刻‘三国演义’、‘八仙过海’等图案,造型逼真,刻工细腻。三五之夜,玉兔东升,银光普照,花影穿棂,对月赋诗,把酒迎客,昔花厅风貌如斯。”是的,花厅文雅,是文人们吟诗做对的好地方,也给住在花厅的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因此,古厦花厅也为古厦村培养了十三位科举人才,真可畏是劳苦功高、功不可末。



除了“花厅翠月”之外,古厦人还在村里建了许多带有文化气息的景点,如“雪洞清风”、“奎阁书声”、“文峰独秀”等。古厦人受这特殊的环境影响,逐渐从农耕时代过渡到了耕读传家的时代,重教尊师的风气也被古厦人代代相传着。如今,位于蒲山旁的那座“先生墓”经过重修后前去瞻仰的人也逐渐增多了,重教尊师的风气也渐渐地溶入了古厦人日常生活中。


图文|陈守溢

排版|七   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