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行游屏南】广坑杂记
2019-03-14 11:00:27 苏云 来源:  责任编辑:  


都说屏南多山又多岭,此言不假。不过,这只是远望,若是近看,此地并非如此枯燥和单调。在这绵延起伏的山岭间,有小溪、有平湖,还有小片的开阔地。就以散落在溪谷间的平地为例,大者称“洋”,如仕洋、官洋和玉洋,小者叫“坪”,如园坪、犁坪、李大坪,要是四周山峦环抱,愰如盆地者,那就大多叫“坑”了。


说到坑,屏南还真不少,以县城为中心,东有旺坑,西有坑汤,南有垣坑,北有谢坑......也许是太多“坑”了,数也数不过来,所以当朋友邀请我去广坑走走时,我竞一下茫然起来,这村怎么没听说过呢?离城关远吗?这“坑”真的很“广”吧!


上了车,悄悄一问,不知道广坑的大有人在,于是心中稍稍安定下来,不再那么“自惭形愧”了。后来听向导阿灿介绍,广坑村位于双溪镇东部,海拨720米,村子南邻郑山,北与素园,东与周宁县隔溪相望,现属后峭村管辖。



现属后峭村管辖?这么说是个自然村,难怪这么多人不认识。在对自己的“无知”稍感安慰的同时,心中多少也有点不安起来。在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多少曾经人丁兴旺的大村,现在人去楼空,濒临破灭,这个小小的广坑,情形恐怕也好不到哪去吧。


从广意上讲,广坑村位于鸳鸯溪景区边内,峰高崖险,道路曲折。从城关出发,过双溪镇后,窗外好景连连,美不胜收,三十公里路程,时光一晃而过,等下了车,一看手表,才知走了近一个小时。


村庄坐东南,望西北,四周秀峰林立,一条小溪婉延曲折,绕村而下。村口有座木桥,横溪而立,遮住了山村,也守住了风水,这种布局颇合堪舆中的“水流,半做,半歇”的手法和意境。总之,若非近前,不知有桥,若非过桥,不知有村。



村子确实很小,只有二十二块门牌,至于居民,那就更少了,一天时间里,我只见到两个半人。第一个是在小巷中偶遇的老妇人,擦肩而过,太匆匆,忘了容颜;第二个是我们闻声入户,发现的那个正在磨鸳鸯面的老人,他笑着说,这个自已吃,不卖人;至于第三个,确切说,人没见到,只是远远地望见对面山坡上,有股随风飘荡的青烟——不知是谁在烧草木灰。只在此山中,烟深不知处。估且算半个吧。


此时,我们正站在半山腰上。俯瞰整个村庄,不过是沟底的几块瓦片。广坑一点也不“广”。坑虽不“广”,但森林广茂,远眺四周,山脉绵延,望不到头。我们穿过青石巷,爬上古官道,去看牛鼻岩。一路有说有笑,惊得路边野鸡,从草丛中忽忽飞起。



山,越来越陡,路,越来越险。还好,阿灿哥有备而来,带了柴刀,开路在前。他砍下杂木,削去枝丫,做成近半人高的柱杖,人手一只。饶是如此,依旧有人坚持不住而掉队,先是穿裙子的,后是戴眼镜的,最终,借助麻绳悬崖而下者仅三人。牛鼻岩的美景,虽近在眼前,却无缘一见,只能拜托下去的几位多多拍照分享了。午饭,安排在撤并后做它用的旧小学。席间问起村名的由来,身为本地人的阿灿也不大清楚,只知以前曾叫旧园溪或拱坑。 听到这,突然想起村口的厝桥来,为拦住一溪风水,宋氏先人在桥下垒起了一道拱形石坝。在本地方言中,“拱”音同汉语的“广”,这种“音译”成书面语的做法在屏南并不少见,虽然省时省力,可多多少少隔断了乡村的历史,使得不少后人忘记了“旧时的田园和溪流”。



据阿灿介绍,村庄单姓宋,肇建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他念小学时,这里曾有三四百人。五百年来,宋氏由此开枝散叶,不断向外繁衍,其中县内大部分宋氏都是由此而来的。广坑其实就是个“大苗圃”,淘空了自己,成全了外延,由此看来,村子虽小,其延却广,“广坑”亦得其所。


村北一里外,有一瀑布,亘古在流,景色悠美,只是无名,值得一看。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