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网络中国节•春节】过年茶与十六饭
2019-02-19 18:30:00 苏云 来源:  责任编辑:  

芳院村的春节,大抵始于腊月二十三,从祭灶到元宵,时间跨度接近一个月。在这段日子里,扫堂杀猪、舂糍做粿,挂年画、贴春联,除夕围着炉火守旧岁,初一新衣新裤收红包……以上这些风俗与习惯,与中国的其它乡村一样,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然而,也许是地方闭塞,民风守旧,芳院村的春节,又有些小小的不同。

说起不同,您可能一下就想起北方的庙会和南方的龙舟。芳院虽地外南方,但群山环绕,溪流曲折,那清浅的河水,尽管非常适合放纸船,但却荡不起龙舟的。至于庙会,从初一到十五,村前河畔的五溪亭,村后竹海中的山主公殿,香火也是十分旺盛的,只是乡野山间,到的人不多,三三两两的,难以达到“会”的规模。这三五成群的人,多半为许愿而来,游玩倒还在其次。

以上这些,南方山村,估计也大同小异,非芳院村独有。真正它所独有的,那恐怕非吃“十六饭”莫属了。要吃“十六饭”,先喝“过年茶”。“天光开门求财宝,瞑晡关门保平安”。在芳院,大年初一早上,随着男人们的这声祝愿,家家户户敞开了大门,“过年茶”也就正式开始了。这时,女人们会端出一个个古老的漆盘,盘中摆着瓷杯,杯中盛着热气腾腾的茶水——先是自家老少,接着是同一大院的邻居,我喝您的,您喝我的,大家都要来一杯。



正月里,要是您到芳院来,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门,必定会在厅堂的醒目位置上,比如正中的八仙桌上,或者侧边的茶几中找到这三样东西:一个茶壶,一瓶冰糖,还有三五个茶杯。闻有客来,主人必兴冲冲从后厢房跑出,热情地招呼您喝茶。这茶是家家省不掉,人人推不掉的。一条巷子走下来,保您肚子涨得鼓鼓的。真喝多了您也甭客气,主人是不会勉强的。但只要您确没喝过她家的,她必定会捧上一杯——这是敬客之道,您可以点到为此——哪怕是小呡一口,就算不失礼了。总之,来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您喝过的人家越多,说明您越受欢迎。

除了祝福与迎客,“过年茶”还有一道功用。有道是,同在屋檐下,哪能不刮碰。每年邻里间总难免有些小冲突,进而互不往来,形同陌人。但事后冷静下来,往往觉得有点荒唐和不值,只是碍于面子,准也不肯先低头,彼此强撑着。这时,如果一方主动示好,端上一杯香甜的“过年茶”,对方能不一饮而尽——就算过去一年的恩怨不能就此清零,但至少也为以后的和解开了一个好头。当然,也有不喝的——除非对方伤天害理,否则这是极不礼貌的形为,为村人所不耻,因而也极少发生。记得小时,这家家自制的山茶,梗大叶粗,时常堵住壶口的,这时主人往往拿根筷子往里反向一插,暗红的茶水就汩汩而出了,接着往里加块冰糖,用筷子搅两下,一杯香甜的“过年茶”就出来了。也许,其中还漂着些碎茶叶和小茶梗,可又有谁在乎?在那时,没人会注意里面是铁观音还是大红袍,更不在意它值几个钱。茶就是茶。这一杯杯“过年茶”,端上的是好意,喝下的是祝福,而品味出来的则是浓浓的善意。

如果说“过年茶”是随意的,那么“十六饭”无疑是慎重的。早在春节前,村民们就用轮流抽签的办法,组成八人福首,来筹备相关的事宜。其中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正月十五的元宵法会,另一个就是元宵后的“十六饭”了。



按照习俗,十五傍晚,由村民们组成的迎神队伍,敲敲打打来到村前的拓主殿,把陈、黄、魏三公和陈夫人(即陈靖姑)的神像请出来,轰轰烈烈地在村中巡游,然后抬到宗祠内祭祀,俗称“做上元”。神像巡游时,前是鸣锣开道,接着是仪杖队,其中有放铳的、举旗扛兵器的、还有四个抬灯的——这灯有一抱粗,一人多高,上面分别写着“顺、天、圣、母”四个大字,随后是神位、万岁牌、香火盆等,最后压阵的才是四个本雕的神像——每位神像三个人,两人抬桥,一人在旁撑凉,一路上这伞要旋转个不停,是个体力法。小孩能胜任的,只有旗杖和兵器。按照惯例,村里的小学这时会放假一天,方便孩子去巡游。由于人多,每年都要抽签的,旗杖轻,还好说,有些兵器却很沉,低年级的孩子是扛不动的,比如紫金锤和青龙偃月刀——这时往来需要他们的父母在旁边帮着。最好是抽到方天戟或丈八蛇矛,又轻又威风。一路上,响炮连天,香烟袅袅,热闹非凡。神像就位后,各家各户在祠堂内摆设三牲供品(也叫排宴)。凡村内新婚夫妇生男孩子的、老人上寿的都要供只大公鸡,点双大红烛。元宵夜请法师作祈福法事,祈祷庇佑村民合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财丁两盛。

正月十六日上午,把“三公”及陈夫人神像等送回拓主殿后,大家清理祠堂,中午大摆宴席,这就是“十六饭”。说“十六饭”讲究,其实不在吃喝上。组织过程很简单,就是每户派一名代表,带两碗自家煮的菜,一壶自酿的酒,集中在祠堂吃顿饭。菜虽不讲究,但人却讲,首先要是“当家人”,其次必须是成年的男丁,女人是没有资格上桌的。这时,若哪家正好来了男客,只要成年,都可请来一起吃饭的。这些来客大家是欢迎的,但除了吃喝,其它事他们却只有“旁听”的份,因为这“十六饭”,最主要的内容不在吃喝,而在议事。要议的都是村里的大事和要事,比如筑路、修渠、祭祀、建祠等等。大家边吃边议,达成共识后订立村规民约,大家共同遵守。有酒就有故事,借酒壮胆骂老婆的、喝醉多嘴吐真言的、当然还有发泼使赖的…… 种种丑态,甚是热闹好看。这些花絮为“十六饭”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但它丝毫不会影响“十六饭”的严肃。在芳院,“十六饭”有着近乎 “人大”的地位,虽然形式简单、气氛轻松,但内容却相当权威的。

然而权威并不代表死板,时代在变,“十六饭”也在变。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好转,各家不必自带酒菜了。后来,渐渐地,在城里工作的乡亲回村过年时,他带回的媳妇和小孩也能上桌了——之所以如此,一半是欢迎,另一半则是不忍。这个默许打破了祖制,对这个讲究传统的山村来说,无异于一场革命。

其实,在城里,这已成常态。随着在城里工作生活的人不断增多,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城里的乡亲就组成了一个理事会,年年也吃“十六饭”。城里的 “十六饭”虽没什么仪式,但内容依旧,大家借此联络感情,互相帮助,共谋家乡发展大计。这城里的“十六饭”也是一家一代表,但不限男女,此外,还包括老家派来的代表和当年做寿的老人。而且,为解乡愁,加强联动,大家共约每五年回老家一趟,城里乡下,双“饭”合并。

城里的“十六饭”虽比老家开放,但受制于“以男为统”的观念,因此媳妇有份,女儿仍旧无缘。“女不上桌”的传统引起了芳院女儿的抗议,嫁出的女儿不是泼出的水,对于家乡,她们一样有情有爱有回忆,她们也渴望常回家看看。尤其是芳院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联络在外乡亲,挖掘潜在资源,共建美丽家乡的呼声日益强烈。据说,今年过年,就有不少姑婆姐妹,三五成群,“自助”回家探亲和参观。相信不久的将来,古老的“十六饭”必将迎来新色彩。



文字│苏云

图片│新闻中心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