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甘国宝传连载┃(三十六)四年七恩诏 五月三调防
2018-11-23 11:11:42 甘湖柳 来源:  责任编辑:  

甘国宝传连载

(三十六)四年七恩诏 五月三调防 


“二十一年,丁祖母王太夫人忧回籍。二十二年六月,奉旨署理山东兖州镇。行至福宁,复调补江南苏松镇。九月,又调补浙江温州镇。二十三年,又调补闽粤南澳镇。二十四年八月,又调补海坛镇。十一月,又调补台湾镇挂印。四年之中七奉恩诏,屡迁重地。”(《甘公行状》)

甘国宝回乡服丧,守孝期未满,二十二年六月,朝廷谕旨下,调任他为山东兖州镇总兵。

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持丧三年,期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称“丁忧”。待服满再行补职。丁忧制度体现了孝治天下之意,清代对官员的丁忧制度十分重视,最初对文官丁忧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后来康熙帝又将丁忧官员扩大到武职人员:“父母丧,天下通义,治丧守制,人子之情。我朝以孝治天下,凡属丁忧人员,非有重大事务,从不夺情起用”。但有时朝廷因政务需要,对大臣要员,可命其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称夺情;或守制未满期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亦称夺情起复。

君命难违,甘国宝只得提前赴署理事。甘亨贵叮嘱儿子:“远赴新任,要移孝作忠,将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不必分心,勿以老父为念!”

远赴山东,取官道必经福宁府,甘国宝想起一个远嫁的姑母“玦姑”,是其叔公甘元森的女儿,久未见面,决定中途拐进福鼎点头,趁机看望他们一家人。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清朝前期,清政府为断绝沿海居民接济占领台湾的郑成功海外反清势力,划定了一个濒海范围,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造成距离海边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渺无人迹,一片荒芜。朝廷限制愈厉害,民间走私活动愈猖獗。加上有外寇的侵扰,内有海盗盘踞,朝廷派驻的士兵越来越多。到了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克澎湖,平定了台湾,清政府才结束迁界,开始展界,命粤、闽、江、浙等沿海地区组织百姓回迁故里,“召集流民,得复故土”允许流动人口来开垦荒地,这就给大部分人口迁入沿海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山区人民大批涌入,而一些盗匪也泥沙混杂了进来,一时海防告急,朝廷派驻的兵力更加强大。

话说甘国宝的姑母甘玦,当年嫁至屏南上漈头张国荣为妻。其时,漈头村张氏人丁繁衍极盛,相应地,出现了地少人多的问题。这时,就有一些人开始往外迁出,在清初的这股沿海迁界潮流中,张国荣兄弟二人迁至福鼎点头镇石桥头的一个叫企秉村的偏僻地方。

点头镇素来是福鼎重镇,原是连接“两省五县”的交通枢纽,是各地物产往来的集散地,因此,客商往来频繁,商品交易兴盛,是个十分热闹的乡镇。乾隆年间大量迁入的人口加入到复垦荒地行列中,进行了一次围海造田,山脚下开始有了田园阡陌,兴起水产捕捞,逐渐发展为福鼎的“鱼米之乡”。从漈头迁来石桥头的张氏一家,自然也发展得不错。

甘国宝生平乐善好施,“与人交不设城府,性骨鲠未尝有所干求”,对亲人更是亲敬有加,极力帮衬,而今人到中年,愈加想念至亲,他早年知道漈头姑父一家搬迁至福鼎,但苦于一生戎马,仕宦匆匆,难得有机会探访。

如今时有凑巧,他前往山东兖州,有机会顺路探访姑母一家了,于是人马行至福宁府,就取道往福鼎方向寻亲去了。

甘国宝一行一路探听而来,终于来到点头地界,先派兵丁去通告张家表亲。他坐着高头大马,兵士阵容浩荡,威风凛凛,一时间惊动了小山村,当地的甲长、里长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以为张氏兄弟犯了什么罪,忙派人星夜赶往石桥头打探消息。

此时张国荣夫妇已作古,儿子张惠胜等五兄弟也已步入中年,听说是甘国宝前来寻亲,万分高兴,立刻下山赶赴点头迎接。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表兄弟们见面,悲喜交集,他们促膝谈心,亲切无比。

甘国宝询问之下得知,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张氏逐渐家道殷实,欲买田置地扩大产业,并想延请私塾先生教学,培养子弟读书致仕,但是清代的乡里户籍制度约束了他们的发展,因为,未入甲的民户,在当地既无权置田买地,而且连子弟参加科考也受歧视。甘国宝听后,当即写下字谕,加盖印章,交付点头驿站送往县衙备案。他宫廷侍卫出身,在各地历任武备长官,其时已是声名远播,此次寻亲也提高了表亲的身份,为张氏提高了政治待遇,不久之后,张氏一家得以从乡间僻壤移居到石桥头,盖筑大宅院,并开始大胆地置田买地。

俗话说:“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了。”也就是说,按照常规,甘国宝的父亲与姑母是亲兄妹,甘国宝与姑母的子女只是表兄弟,那么三代以后,亲戚关系也就越来越疏远了,最后不了了之;而且,漈头村是千年古村,又是个大村,当初张国荣兄弟从“龙漈上境”迁出时,并没有在漈头村家谱中留下任何记载;同时,因为在迁入地饱受歧视,也没有加入当时的福鼎张氏家谱,那么,为什么后人会知道这么一段历史呢?大约是因为甘国宝是名人的缘故,当时的《福鼎县志》有所记载。

当初张国荣一家解决了环境困扰的问题后,其后代子孙更加秉承祖训,提倡耕读传家,后来就有子孙科举中式,在房前竖起石旗杆,这老宅就称为“旗杆里”。此是后话。

……

也亏了这样的几日逗留,那边无形中抵减了驿递的行程。这一日,一行人马正在北上,还没走出福宁府地界,忽有钦使飞马赶来,奉出圣旨一封,原来朝廷已于当年七月,临时改变决定,令他前往近些地方的江南府:“甘国宝着调补江南苏松镇总兵。即日走马到任,钦此。”

接过上谕,不敢怠慢,继续往北进发。



不料还未到达江南府,又是几骑飞马赶来,为首的人奉出圣旨一封,宣道:“调江南苏松镇总兵甘国宝为浙江温州镇总兵。”

原来,当初清廷怕生弊端,颁出禁令,封闭海关,仅限广州粤海关一口对外贸易,封闭了江、浙、闽海关,这样,温州、瑞安、平阳三个分口及所属旁口自然随之关闭。同时又设置种种禁令,使民间海外贸易陷入困境,从而激化了清政府和商人之间矛盾。又禁外国商船来浙,招致西方商人极度不满,力图破坏清政府闭关禁令。而在时隔调甘国宝任江南苏松镇总兵的谕旨颁出的两月后,东南沿海突然出现武装走私的船队,闽浙总督谓之为“海盗”、“艇匪”,火速上报朝廷求援。于是朝廷急急改变成命,调甘国宝往温州镇,解一方危机。

这一年内第三次下旨时间,是乾隆二十二年九月,离第一道发出的谕旨,不过五个月。

甘国宝在温州镇不到一年,乾隆二十三年五月,又调补闽粤南澳镇。二十四年八月,又调补海坛镇(即今之平潭)。十一月,又调补台湾镇挂印。可谓“四年之中七奉恩诏,屡迁重地。”



时光匆匆而逝,弹指一挥间,就在乾隆二十三年,这一年,甘国宝已经是虚岁49岁的人了。人生半百,儿孙满堂,按照老家风俗,年底就要给他做五十大寿啦!可是人在军旅之中,五十初寿该怎么过?只能淡淡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