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甘国宝传连载┃(十一)耕读之家
2018-09-12 09:36:34 甘湖柳 来源:  责任编辑:  

古田罗华的长岭上寨村,后改为古田县松吉乡长岭村,今属古田县城西居委会,位于县城的西南部。长岭是当时古田县城往来福州的必经之地,面前一条古道是旧时古田县城至水口、福州的驿道,在村东的宝溪亭,还依稀可见当年茶亭、客栈、商店的断垣残壁,从遗址可见当年繁华景象。长岭村杉松竹林郁郁葱葱,本村没有大的溪河,但往南不远就是宝溪村,古田溪沿村前绕行,沿溪可放木排,通过闽江运输木材到福州城中。


宝溪  


闽江放木排的营生,有一个传说。

相传康熙年间,古田出了一位勤政爱民的陈知县。这位知县上任后,见水口(今古田县水口镇旧址)依山傍水少有农田,百姓们生计无着,心中十分焦虑,当晚便歇息于当地古迹百花阁,凭栏眺望闽江,苦思冥想唏嘘不已。这一夜陈知县彻夜未眠,恍惚之间,突然看见一位夫人飘然而至,这夫人的长相恰与临水宫临水夫人的神像一个模样。夫人将尘拂向闽江一指,开言道:“滔滔闽江经水口,上溯延平下福州;若为黎民谋生计,无一之本专车求。”说罢倏然消失。陈知县醒来甚觉诧异,又将梦中夫人之言反复琢磨,终于恍然大悟:所谓“无一之本”,乃是“本”字去掉底下的“一”横也就是“木”字;所谓“专车”,两个字合起来恰是个“转”字。难道是说,要为水口百姓谋福利,必须利用当地上溯延平下至福州、位于滔滔闽江交通要道的天然优势,靠“转木”亦即转运木材求得生计?陈知县大喜过望,立即连夜挥写奏章,力陈水口百姓生计之艰难,恳请朝庭恩准在水口特设“换夫转运制”,也就是凡延平、建瓯、邵武等林区的木材运往福州时,一律在水口改由当地百姓转运至目的地。朝廷亦慨然准奏,于是从此之后,水口百姓终于有了一条自食其力的生路……


长岭村后的甘厝林  


甘家的此次搬迁,似乎是天造地设,为甘国宝步步迁往福州府、直至北京城的仕途中,设了个换马歇脚的驿站。

从县城往南,行至几公里处就是一座小山坡底,盘旋向上行走,是连绵不断的几公里长的上坡路。这段路,当地人就叫它长岭,初次踏上岭来的人,感觉那长岭,端的叫个长。半山坡上有一座九天法主庙,又称长岭亭,行人走路挑担至此,往往进去歇下,小憩一会,谈天说地,留下许多关于甘国宝小时候在此地发生的传奇故事。从长岭亭再往下,还有一半的路程呢,长长的斜坡尽头,一眼望去,只见田畴平坦开阔,一条官道依傍而过,长岭村就建在田洋两侧的坡地上。

上寨村原住着李、朱、陈三姓,素来以务农为生,甘家搬到长岭后,虽是外来独姓独户,因甘亨贵与人为善,邻里关系相处得好。村中有户李姓人家的姑娘,爱慕甘亨贵的家世和人缘,嫁给他做了继室。这李氏的娘家子侄,也和甘国宝兄弟们相处得极好,其中有两个名叫李其盛、李其卓的,与甘国宝情同兄弟。

据有关史料记载,甘家在长岭官道边,祖上几辈人断断续续地置有田地四百多亩,还有一片杉柴林,世称甘厝林。甘国宝出仕后,其财势更非他家可比。甘国宝有一支生长于福州文儒坊、现居台湾的第六代裔孙,据祖上传下来的说法,当时祖地古田长岭有三百余亩的糯米田,每年收来的田租有一千多担谷子,在文儒坊分给各房安排生活,及维持文儒坊甘家祠堂等用度。后来因世道不平土匪横行,逐渐中断了与长岭的联系。

甘国宝1709年出生,其时未曾有“屏南县”,1734年古田、屏南分县后,其后裔籍贯仍沿袭为古田县,所以《古田县志》和《屏南县志》都有记载,古田人说:“古田有两宝,文官余正健,武将甘国宝。”屏南人说:“古田真像样,有个余正健,屏南没啥好,出个甘国宝。”两县人民都引甘国宝以为豪。


长岭村甘国宝故居  


甘亨贵笃行“耕读传家”的古训,农忙时耕田种地,农闲时浏览书籍,种田获取生活资料,读书获取精神营养,这才是一种理想的农家生活。在“耕读”中,“耕”是放在第一位的。“耕”是维持生命的劳动,能“耕”得好,就不愁吃穿生存。“读”是放在第二位的。因为“读”的好实在不易;真要读好了,那是要成龙变虎,成官成宦的。

当然,要有这样比较富裕的家庭,才不负“耕读传家”。那时人们一年的勤勉劳作,往往不足以养家糊口,农闲时还要找点帮衬,以弥补种田收获的家用不足,平民百姓能够衣食不忧就是大福,哪里还有时间读书呢?所以在农村出一个读书人是很不容易的,十里八村几代人,不用说出一个进士,能出个秀才也是一个家族的骄傲。甘亨贵看到许多人为了科举死命读书,有的人从一披乌丝读到满头白发,仍孜孜不倦,很是不以为然,他崇尚五柳先生陶渊明那种出则入仕、退则归隐的情怀,向往那种悠然世外的桃源生活,并且亲身体悟“衣食须得自料理, 躬耕不会白费力”的含义。日日在田间劳动,每到秋天,看看一年的收获还是不错呵,这时真是进入了陶渊明“不忧道”,也“不优贫”的境界了呵。但他不以此满足,勉嘱自己“衣食当须记(指经营),力耕不吾欺”,这才是根本的东西。只要不荒废农业,好好经营耕种,包括好好调教子女,将来前途是不用犯愁的。只要有劳动就会有收获,他可是亲身体会到了。

这耕读之家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让孩子们脱开了功名利禄的缰绳束缚,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山间田野玩乐,摔跤练武,从而练得力大无穷,长得身形高大,能文能武,《甘公行状》这样描绘甘国宝:“府君生而岐嶷,体貌魁伟”。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中国又有句古话叫做“穷文富武”,家境贫寒的学子,往往通过寒窗苦读,将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作为改变自身命运的途径,宋朝的宰相吕蒙正,是这样练过来的,当朝的国子监祭酒余正健,也是这么练出来的;但练武的人要求不一样,由于练武会大量消耗人体的能量,所以练得好首先要保证吃得好,必须补充营养来弥补人体的消耗,而且武术师傅的学费是很贵的,除了该有的学费,师傅一家子的吃用开销都是徒弟负责的。还得不需要日日为生计发愁,可以专心练武,有时间去琢磨武术,可以全身心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天练功,风里来,雨里去,不怕脏,不怕累,也不缩手缩脚,摸爬滚打。真实武林永远不像小说中的幸运主角,得到高手传功、秘籍、灵丹等,数月时间就能从庸手变成绝世高手,这是不可能的。真正高超的本领都是用时间、汗水、血换来的。富家子弟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外在条件,却也有着习武之人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能吃苦,没有穷苦孩子那持之以恒的坚忍不拔的毅力,而这也正是习武者能否有所成就的最关键的一点!所以,不怕文人俗,就怕俗人文,也只有甘氏这样的耕读之家,才能培养出文武双全的人才,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甘家厝位于官道边的上寨村边,坐北朝南,阔大气派,屋后有花园。甘家厝对面是李其盛、李其卓兄弟的家,左屋的厅上有一块矩形练武石,旧制重三百六十斤,左下廊还有一块同为矩形的练武石,旧制重三百斤。甘国宝与李氏兄弟结为义兄义弟后,经常到李家演武厅和他们一起对练,厅里因练武留下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由于身强力壮,加上勤学苦练,甘国宝武艺日精一日,他一拳可以打倒一头壮牛,一腿能扫断碗口粗的树木,丈把高的墙一纵而上,穿房越脊如覆平地,目可测一里外的绳线移动,耳可听墙外蜂蝇飞动……


长岭村李氏故居  



甘国宝14岁应文童试中秀才,17岁离开长岭,改考武科,21岁中武举人,25岁进京考中武进士。由此推算,甘国宝十七岁以前的青少年时期,至少有十年时间在长岭度过,这是甘国宝学文习武全面进修的阶段。回首来时路,长岭是甘国宝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甘国宝走上军旅生涯前十分重要的准备阶段。




图文 | 甘湖柳

编辑 | 郑陈丹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