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端午的文化脉
2018-07-18 09:37:01  来源:  责任编辑:璃语  

现在有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味道越来越淡了。端午节也是如此,有的地方仅剩下吃粽子一项习俗,而粽子如今已经商品化,市场上天天有买,想要吃天天可享用,这样一来,端午节似乎就没有“过”的必要了。

 

其实,优秀文化才是传统节日生存的意义与生命所在。就拿端午来说,最早它是祭祀龙的节日,华夏族以龙为图腾,以龙为荣,倚龙而胜,寄托着一种良好的愿望。后来,不管是认为端午节是纪念战国名将伍子胥,还是纪念越王勾践,还是普遍认可的纪念战国时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都是深厚、向上的文化纪念,所以,我们品味的显然是一个文化大餐。

端午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粽子,划龙舟……龙舟,早在西周,如《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的记载了。华夏以龙为尊,端午渐渐扩大了龙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直到人们普遍认为的为了去拯救屈原,直到与体育健身活动的密切结合。

菖蒲艾草

门前挂菖蒲艾草,也不失健康文化,除主观上避邪驱毒的愿望以外。从医学角度看,以上青草药既香气宜人,又有理气散寒、除湿温经功效,特别是潮湿的南方,更是一枝尤草,无疑是健康的保护神。屏南人更是喜“艾”有加,除了用艾叶入药、煎艾汤暖胃趋寒、洗艾水止痒、敷艾叶止血以外,更将艾叶作成药膳,冲出黄灿灿的艾叶蛋。艾叶蛋会拔力,早晨起来喝上一碗下地干活,便有使不完的劲,山民誉为健康大力士,硬是弄出了一整套艾草文化。

这些文化内核经历代文人墨客的生花妙笔滋润,使之更加焕发出耀眼光彩。当人们用力呐喊,齐心划桨,争先恐后竞渡龙舟时;当人们包扎角粽,细品粽香的时候;让那些锦绣文章在心中发酵,无不增添了传承传统习俗与优秀文化的心力。譬如中唐诗人张建封的那首《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朗,扬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叉照日如霜力。鼓声三五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瀚波飞万行,鼓声劈浪鸣千雪。鼓响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虹挂霓晕。前船抢水已夺标,后船失势空挥桡。疮眉血首争不定,输岸一朋心似烧。只将输赢分罚赏,两岸十舟五不往。须臾戏罢各东西,竞脱文身请书上。吾今细观竞渡儿,何殊当路权相持。不思得岸各休去,今到摧车折楣时。”我们读着它,犹如身临其境。深受那热烈的场面,争先奋进的气氛所感染。端午精神就在这种体验与陶冶中得到传承;还有吃粽子,它不但是独具特色的食文化。通过文人的粽子诗文,让这个米团有了奇香,余香绵绵,真乃神奇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是也。端午的粽子,显然不能看作裹腹解谗的米团吧,而应当读作民俗活动、纪念文化的特定符号。即使没有尝到有形之粽,那无形的粽子也足以让你感受节日情怀。印象最深的要数北宋宰相吕蒙正的那个故事,吕蒙正年幼时与母亲刘氏遭到父亲遗弃,生活十分困苦。后来,天宫之女刘兰英彩楼抛球择婿,正中落魄的吕,兰英不嫌贫爱富,与吕寒窑成婚。那年端午节来临,大户人家都在杀鸡宰鸭,剁肉炸鱼,包粽煮蛋,准备过节。可吕蒙正久困寒窑,家贫如洗。为了安慰妻子,便在墙上题诗一首:“富家之女嫁贫夫,明日端午样样无。莫把节日空过了,舀瓢清水煮碗粥。”刘兰英买米回来,看到窑壁上的诗句,心领神会,也诙谐地和了一首:“何人壁上乱题诗,明日端午我不知。有朝一日时运转,天天端午正午时。”听到妻子的吟诵,吕深为感动。从此,发奋攻读,终于金榜题名,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高位。此时,无粽胜有粽,它经典地诠释了节日习俗的文化精髓。

屏南特色粽子

屏南的端午,是个大节,虽然没有龙舟可划,但宰鸡吃粽少不了,端午习俗也打上深深的地域符号。比如端午走桥,让人享受的绝不是简单的粽子味道,端午午时,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万安桥上,节日打扮的盛装村姑,挎着经袋念起经文,缓缓走过千年古桥,虔诚地拜祭保佑平安的观音菩萨。她们诵起《龙王经》,轻轻投下米粽,怀着一份真情祭奠伟大的屈原,祭祀本域神灵惠泽龙王,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

当我们插上菖蒲艾枝,当我们采箬叶包角粽,当我们观龙舟劈波竞渡的时候,不就在默读深厚而悠久的节日文化么?当我们体验着端午习俗的时候,不就在温习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功课么?这个端午文化,抒写了一个多彩而入情入心的文化端午,从而让传统节日一脉相承,经久不息。

 

文:苏维邦

图:苏维邦 七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