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屏南柏源│清歌绿溪话柏源
2018-03-19 17:26:10 莫 沽 来源:  责任编辑:璃语  

 

“狮象把水口,美女来乘龙。福禄面前拱,怀抱孩儿来。”记载于《武功堂柏源村苏氏家谱》的揭语,柏源村民们虽似懂非懂却时时勤拂。大到起厝、造坟、结婚、生孩子,小到开犁、酿酒、理发、拔法笋,几乎做所有大小事情前,都得哼上一两遍这祖上流传下来的歌谣,心里才踏实,才有谱。宛如村民门前长生水,一拂就逾七百年。

柏源,又名源柏、黄柏,古称梅洲、湄洲、水竹坂,全村1600多人,为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古村。村子里的人说:“山有山龙,水有水龙。”村后门山龙脉源于鹫峰山脉主峰辰山,郁郁葱葱,带着茶香,一路蜿蜒而来,经仙山脱脉后成结于柏源村东梅花山。一条柏源溪,汇聚上坑、下坑、南坑仔、大炉坑、樵坑五涧之水,溪中龙井、龙椅、龙灶、龙石门等龙迹若隐若现,如五龙聚首,涛声如雷,清进士张方车《为春涨涧声远题》诗曰:“盘空一夜走风雷,十万军声压屋堆。晓起开门看马迹,岂知声自涧中来。”经日积月累的大浪冲积,堆积成一块富饶的冲积洲。

古时,洲上盛产窈窕水竹,是为水竹坂。坂上清风月影,竹浪沙沙,梅树穿插其间,竹梅影射婆娑,寒冬时节,万物萧疏,这里却腊梅点点,红绿相间,点缀绿洲,十里梅香,梅洲、湄洲之名由此而来。古邑副贡生杨文嵩题《观梅诗》云:“寒花斗雪古梅洲,阵阵幽香月下浮。十里溪边多老干,间寻春色上骅骝。”满洲的绿尽情倒影染绿了奔腾溪水。放眼望去,这一洲的绿,衔远山,融白云,接天际,连连绵绵,卿卿我我,青洲绿水,青旗欢歌,形成一个圆圆融融的意象之库。

柏源村入屏始祖苏朝美于宋淳祐九年(1249年)自樟岭(现属古田)迁居里路,起大厝于廿三都七保乌石下富石后村,铺有南蛇岭通往山外。因村高田低,所产出的粮食、所需要的盐货,皆逆岭而上,肩挑回村,血汗换粮,做吃艰难。至四世孙以昌时,家中大白鹅丢失,数月后,带回一群嘎嘎小鹅,昌受大白鹅启示发现了富饶的水竹坂。站在坂上,身后梅花山龙脉雄壮,眼前五涧如龙聚首,东有帐里孩儿(景点),南面水尾左狮右象双峰把守水口,西立雪岭和双峰(旧志称金字山)天然浑成的福禄岔,北边莽蛇冈、金钟覆地、美女上排扑朔迷离,中间泱泱竹梅林夹水成库,真是一块风水宝地。昌心花怒放,择日迁居肇基,袅袅一炷香,开锄一抔土,成为柏源开村始祖。

溪随地势走,村随山形落。宛如日头两落福禄岔,一年双送夕阳暖,一为寒露后,二为春节前。落日择时送暖,一切皆有安排。苏以昌深晓其理,在他的带领下,柏源村背倚梅花山,依山而建,面临柏源溪,傍溪而筑。村子坐东朝西,水出丁。村前雪岭盘案山,瑞雪数点,樵担如月,清歌穿溪。有《雪岭归樵》诗唱道:“石磴盘盘隔水西,数枝雪蕊点春畦。归来樵担肩横月,一曲清歌过绿溪。”案水朝堂如弓如鞍,丁自旺。

村民在噗哧噗哧的喘气声中,挥汗抡锄追赶着月亮,田中禾苗的方阵是他们心中的蓝图,村庄的规划是这方阵中的二横三纵,活像一个平躺的“日”字。巷弄是农人锄下垒起的塍,老屋是村民精心莳下的禾,至今,村里保留下来的120多幢古民居,皆巧妙分布于横纵交叉点,如繁星闪烁的夜空;而宗祠、路亭、拓主殿、古民居、石牌坊、旗杆夹等30多座明清古建筑,则如星空中的七星北斗分外耀眼。

屋里的孩子要长大成家,田里的禾苗要抽穗结果。老屋的子孙容纳不下了,就要起新厝砌新灶分新家,多一个灶台,多一张饭桌,多一炷炊烟,多几双筷子,村庄就这样一天天在二横三纵方阵的扩大中壮大。村民门前皆有精致水沟,引入回环长生水,清清欢欢,源源不绝,是村民浇灌、冲洗的基本生活用水,是孩子们玩水的乐园,是猪牛鹅鸭等家畜的饮用水,是村子消防必备的水源,还寓意着屋主人寿命如长流细水,长命百岁,寓意着村庄如源源活水,生生不息。

“养生谷为宝,继世书流香。”顺着这条华夏耕读文明的滕,我看到柏源代代村民对土地的敬畏,对书本文字的渴望。日出日落,树枯树荣,晴耕雨织,诗书弄雅,村民们的生活简单的像门前哗啦啦的流水,像溪边一圈一圈转个不停的水车。在这简简单单的耕读生活中,他们竟不知不觉地建起大厝,立起望柱,骑上高头大马,甚至把名字刻入石碑、载入史册。

据《武功堂柏源村苏氏家谱》、乾隆版《屏南县志》等古籍记载,元成宗年间,二世祖苏振,官居儒林郎,开柏源读书出仕之先河。顺治十年(1653年),贡生苏景程先后任同安训导,永安教谕等职,康熙八年(1669年),告老回籍,创办书院,户习弦歌,人文蔚起。至同治年间,先后有万水、标光、标元、瑞元、冠英、冠馨等一大批学子入贡出仕。在宗祠前路弄边、围墙里苏万水厝门前、顶头厝上弄等地方,残存有十多块“八”字形旗杆夹,上阴刻有“道光戊戌年(1838年)九月吉日贡生苏万水立”等立杆时间和主人姓名。古籍、石碑皆如村子的相册,收藏一个个风流才子,记载那一时期的鼎盛文风。虽说君子志在行仁,出仕非其欲,但出仕则更能尽其德义,弘其仁道,为后世所垂范。

“圆则杌棿,方为吝啬”语出《太玄·玄摛》,村西雪岭田头山边竟有天元实物——“天元石”,如上祖一不小心而遗落下来的一枚印章。石上有茂盛遒劲古松,壁上有“天元”二字时隐时现。道光版《屏南县志》载:“天元石,在柏源村金字山麓。石上隐有‘天元’字迹。”天圆则动、则变,天方则静、则止,为此,村中的年轻人或畅游书海,或学艺经商、或闯荡江湖,等等,一刻也不闲住。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除了读书出仕者众多外,还有道法、堪舆、耕种、耆硕、贞节等名人辈出。有元至正(1341-1370年)年间,闾山学法,剑斩曲潭黄鳠精,为民除害,村人立姚奶宫祭祀的姚三姑;有一代堪舆大师流传风水好地口诀于民间的苏德盛;有挥锄发家庄厝布三县的苏万水;有年96岁,索履端方,终身未尝入城府,子孙邑庠,五世和一群居的苏长福;有“操凛冰霜”“女有士行”林氏贞节二娘;还有视死如归的闽北独立师屏南游击队交通员苏儒智等不可胜数。

读书可出仕,务农亦留名。翻开《苏氏家谱》,一生务农的苏作标竟然名列柏源四大望族,他家的庄厝(收租的田庄)广布于屏南、古田、南平三个县。“十八把锄头落地,七十二人分家”的童谣,唱的就是这位种田大户,鼎盛时期一家有18个劳动力,直至一家拥有72人时才分家的轶事。

在读书与耕田的简单生活中富足,用简单的方法致富,从书中寻找黄金,在无为中有为。古老的柏源,她那深深的小巷,斑驳的老屋,古老的水碓,宽宽的晒谷坪,广阔的田野,耸立的金字山,甚至亘古的溪流,无不蕴含着高深的人生哲理。

柏源村民信仰广泛,基督教、道教、佛教皆有众多信徒。村民认为,土地上的收获是神的恩赐,收获离不开神的恩典。为此,果实要先敬神后享用,苏氏宗祠、观音亭、拓主殿、北坛公殿、南山佛殿、土地庙里面祀奉的各路大神都是这块土地上的保护神,村中主要的传统祭祀庆典日有正月十五元霄节和农历七月十三日拓主公苏公明王诞辰日。宁静的拯灵堂诗声朗朗,颂歌飘扬;古老的殿庙宫堂香烟弥漫,香火不绝。美好的信仰慰籍着村民纯朴的心灵,是村民战胜自然灾害的精神动力。

农历七月十三日,是拓主公苏公明王的诞辰日,村民们至今保留有,在此神圣节日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的传统风俗。成立有专门理事会,福首(首事)由各房中推选有名望的长者担任,各房每年轮流“做头”,演三日神戏,经费按人口摊“丁钱”。节日前夕,家家大“扫廊”,沐浴更衣备香火茶点迎接苏公明王,福首提前安排人员外出请戏班演神戏。活动当天,演员化装成“八仙”到拓主殿举行“打八仙”仪式,“法官”判“起马”后进行全村“游神”活动。村民们放鞭炮,摆茶点,点上三柱香迎神,并将接到的三柱香火插在自家厅堂的香炉上,俗称接香火。接来一炷香,平安过一年,多美好的祝福啊!

这一天,外出村民皆返村参加庆典活动,办全村宴,吃通村酒,村中人口倍增,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各个店铺还在送神人的参与下,举行传统的“赛炮”活动,你一炮,我一炮,一炮还一炮,炮声笑声不绝于耳。三日后演捐戏,家中遇上喜事的捐喜钱演“喜戏”,祈福的捐福钱演“福戏”。遇上好年份,捐戏的人多,连演十多天,整个村庄鞭炮声声喜气洋洋,那种浓厚的节日气氛毫不逊色于过年呢!

开门两件事,读书与耕田。走在柏源村,赏古村伴青山,听清歌过绿溪,不知不觉间已走出了日常生活的繁琐圈子,抛却了小城的吵闹喧嚣。我快乐地呼吸着祖辈农耕生活沉淀下来的稻香,贪婪地吮吸着老屋内氤氲的书香。那颗悬浮的心逐渐归于平静,如受到一次穿越时空灵魂的洗礼。

文 | 莫 沽

图 | 飞翔 全景屏南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