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漈头扁肉
2018-02-02 10:28:44 莫沽 来源:  责任编辑:璃语  

前不久,宁德市作家协会应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馆长张书岩邀请组织采风团,前往鸳鸯溪畔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漈头古村采风,一位漈头籍的女作家,一定要慷慨解囊请作家们尝尝她家乡的扁肉。我素来对漈头扁肉情有独钟,早就想写些文字了。女作家对漈头扁肉的自豪感,再次勾起我在键盘上敲下些关于漈头扁肉文字的决心。

漈头扁肉皮薄且滑,飘在碗中,如祥云绕月,又似鸥飞雾海,让人浮想联翩。舀入口中,口感细腻润滑,温婉如玉。稍稍咀嚼,肉脆而不腻,皮薄而不粘,稍不留神便已滑入你的喉咙了。听上一辈老人说,清朝时每一任知县都会特意去尝一尝漈头扁肉呢!香港《成报》曾以“漈头云吞,滑进喉咙”作了图文并茂的报道。可惜这道小吃如今会尝的人多,会做的地道的人却不多了。

漈头扁肉的做法主要有擀皮和打馅两道工序。

扁肉好吃,吃出了一批吃货。“讨老婆看脸,吃扁肉察皮。”这就是漈头吃货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说的是扁肉皮犹如姑娘的脸,姑娘美不美写在脸上。扁肉好不好吃、地道不地道就看皮质,吃货们只要瞄一眼扁肉皮就心中有数了。为此,擀皮是做好漈头扁肉的第一道关。

擀扁肉皮的面粉要选择“土粉”,就是看上去有点黑的本地面粉。比起精加工过的“精粉”,用“土粉”擀出的扁肉皮色泽虽然暗淡些,但揉起来却更软,拉起来也更韧。面粉与水按比例配妥后,即可着手和面团。和面团时,水不要全部倒入,而要一边倒水一边搅拌逐层和成面团,才能做到匀而不糊。通过揉、抻、压、切、搓、挤、拉、捏等手法反复和,直至和成光滑而富有弹性的面团,将面团置于大木盆内盖上布,约饧30分钟备用。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这是流传于屏南民间的一句歇后语,暗指擀面要花大力气,通常是两个人各持一端合作擀,擀面杖要承受较大的力,为此竹节不能打通。将面团摊在案板上,用擀面杖往同一侧方向,用力推擀成片状,撒上一层“土粉”,对折面片再擀如此周而复始,直至将面片擀成像纸张一样薄为止,再用刀切成一叠叠正方形扁肉皮即大功告成。记得儿时,每逢节日,父母必擀面条或扁肉皮,我就快乐地在一旁帮助撒“土粉”或包扁肉,小小年纪不吃白食,感觉特别自豪呢!

“皮为面上物,馅是腹中功。”精致的扁肉皮,容易勾起顾客的食欲,具体好不好吃就要看做馅的功夫了。漈头扁肉最讲究选择做馅的肉,通常是“枊肉为上,上排次之;下排可用,杂肉弃之”。枊肉为猪前腿间的夹心肉,每头猪只有两块,据说吃了这种肉做的扁肉,还可以驱风寒感冒呢!排骨肉从上而下分等级使用,其它杂肉则基本不用。

肉从骨头上剔除下来后,切片剁碎备用。骨头扔入锅中熬汤,要熬到骨汁流出,汤水发白,清香四溢,方可作为扁肉汤底。主要调料有小葱、香菜、葱油、盐巴、老酒、酱油和酸醋等。其中,小葱和香菜要切成细而不烂的碎花,按比例调好后备用;老酒得选择三年以上屏南老酒,才有那种说不出的醇香。还得另炸些葱白油备用,即将葱白加入猪油中炸至微黄即可。

将碎肉码在大松木菜桩上,用大木棒槌朝着同一方向锤打成薄扁的肉片,折叠多层后再打,经无数次的反复,直至将肉片锤打成可随意涂抹的肉泥为止。再把备好的调料调入肉泥中,搅拌均匀,上好的扁肉馅就做成了。“千锤始闻扁肉香”就是指锤打的次数,我想若单张肉片可以摊开的话,应该是薄如锡箔纸了。这种锤打功之精湛,简直可以与锡箔纸的锻打功相媲美,据漈头村老人介绍说“扁肉”之名即出于此。

包扁肉似乎是一道粗活,却粗中有细花样不少。常见的形状有官帽形、雨伞形、抄手形和裙摆形等不一而足。漈头人多包成裙摆形,即用特制的竹签挑出适量的馅,置于扁肉皮一条对角线上的黄金分割点处,折起一个角优雅地将馅盖上,再用“三指法”轻巧地一捏,一个如少女美丽裙摆的扁肉就降生了。

焯扁肉是最后一道技术活,看似简单,但要领没掌握的人,却极易焯糊而前功尽弃。这其中有些小窍门,首先要烧松木火,这种火厚而不烈,煮出的扁肉有一种自然的清香;其次要等水沸腾后再下扁肉,数十秒后,要用筷子搅拌几下,以防止扁肉粘连;最后要盖上锅盖,等水再次沸腾扁肉浮起来后,即可捞起来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汤底中,撒些葱花。根据各人的品味,还可以加些酸醋、老酒和葱白油等,一碗香喷喷的扁肉足以让您垂涎欲滴。

走进漈头古村炊烟袅袅的扁肉店,你会发现这里吃扁肉的顾客,特别是情侣,无不加点一碗干拌的拌面。这两碗小吃一干一汤,一刚一柔,在鸳鸯溪鸳鸯文化的熏陶下,被纯朴的村民会意为一山一水,一阴一阳,既相辅相承又各有千秋,而倍受年青情侣们的钟爱,成为经典的“鸳鸯套餐”。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