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走一段康里的茶盐古道(上篇)
2018-02-02 10:02:33 甘湖柳 来源:  责任编辑:璃语  

康里

冬夜喝喜酒,席间,听到两个同乡叙旧,一个说:“我从小在康里砍柴卖,是转头山的雾尿把我滋大的啊!后来参军、转业、退休,到现在,你看我七十多岁了,也没什么灾、什么病……”

另一个说:我如今在梦里,还常常走那条山道,还在那路边戏院看戏呢!梦里的情景,还是从前的样子……

他们的对话,随着酒香飘过来,漫开来,好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沉醉在对于他们转头山云雾的遐想中。

这个春天,有缘与康里村的朋友一起,走上这段他们心心念念的记忆中的老路。

 

01  转头山古道悠悠

康里全貌

“转头山”果然是有来历的。

山的北面是白凌村,南边是康里村,中间隔着一条白玉溪。据说,当年康里村祖婆彭氏出嫁过来时,娘家就将与康里接壤的这边山体作了陪嫁。为什么这陪嫁山又称“转头山”呢?原来,当年山北的彭家将山林赠与女婿,郑氏礼让不受,而彭家认为,赠出的礼物不能收回,姑爷不收,那就暂时保管好山契,后来等到外孙长大了,彭家外祖又将山契转赠给外孙。这样一赠一拒、转而再赠,在乡间传为美谈,而这座绵延大山,当地人称作“转头山”。所以他们后人走在这山道上,谈起幽远往事,也许感受到这来自亘古的祖泽亲恩吧!

转头山到底有多大?这个概念,用数字还不大好描述的。直观地说,你从宁屏二级路上,在宁屏交界处隔河眺望蜡烛山,眼前所见的“福建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泛泛都属转头山的范围。而那天我们从早上九点出发,一路基本上都在下坡,三个小时后才到达代溪水电站,我们累得气喘吁吁,面红耳赤,路上见不到一个村庄和人家,其实还没走出屏南界限,只是沿着转头山的裙裾走了小半圈。转头山真的好大!

山深林密

我怀着一颗猎奇的心,脚步未动,心里已充满了各种想象。而康里的朋友,他们自小在这里长大,走的是怀旧之路,脚步越往前边走,思绪越往从前追溯,一棵老树,一汪清泉,一个久远的话题,都会激起他们对于美好往事的怀想,有人腰间绑着刀鞘,刀鞘里插一把弯着刃的砍刀,一副出门砍柴的装束,事实上,带一把砍刀是有必要的,尽管这条路上也常有人走动,那些顽强的蔓藤和野草,总会时不时就侵略到路面上来,他们走在前头当向导,不时挥舞砍刀左冲右突,为大家廓清了路面。

古道从村口延伸出去,那些由卵石、块石、青石条砌成的道路,或从容平缓,或曲折陡峭,或狭长似剑,或宽阔如坻,像藤条一样蜿蜒在田间地头,盘旋在高山峡谷,消失在深山老林间,它们编织出了从前的交通命脉。经过康里的那段古道,西起古田,东至霍童,在屏南境内有串起的古村镇有:四坪、四坪店、漳口、路边、碧兜、达善溪、坪洋、彭厝、坑里、黄淡岔、斜亭坪渡头,而后到达宁德界的鱼仓、岭岔头、莒州、下村、金钟渡、溪口、洪口、神坑、柏步、青岩、石桥至霍童。它曾经是朝廷重要交通驿道,也是连接内陆与沿海“茶盐互市”的民间交通干线,挑夫们常年行走于古道上,将山里的茶叶等山货挑到宁德,换回山民急需的盐巴、鱼、蟹等海货,茶盐古道因此得名。

古道

自从公路修通之后,许多古道渐渐没落,甚至完全被湮没了,但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是,康里古道更像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落叶积满路面,一些石碑还坚强地挺立着,它们组成了沧桑的名词,成为访古探幽的最佳去处。挑夫们的足音已远,如今,除了一些村里保留传统农事的农人,更多的是热衷于登山健身的人,不时地自发组织起来修饬路面,使得这一路段才不至于荒废。

古道逶迤而去,镶在绵延青山的襟边,与贴着山脚的远处的黛溪河并辔而行。

 

02  打银湾的往事

打银湾

我们从邻近康里的黄淡岔出发。阅历过无数晓行夜伏、餐风露宿的青石板路,仿佛还可以闻听到隐隐远去的脚步声和喘息声。如今,它们隐在深山,少有人涉足,显得寂寥荒凉,走在经久尘封的古道,人有点恍忽,不知今夕何夕。

走一段山路,听一路故事。那些发生在古道上的故事,就像遗失时间荒野的明珠,在乡人的叙述中重新被捡起,擦亮,串起,又成了一道亮丽的装饰。

清水亭边的石槽

过了林场不久,就是一座古朴的清水亭。亭内不知歇息过多少的过客,但见亭外的山脚处,有一个青石凿成的石槽,犹在盛接着汩汩淌下的山泉水,那么精致的石槽,曾经有多少过往的客商在此洗却烟尘、滤去疲倦,打起精神重新出发。

正是初春时节,旷野里的一些树木和草儿还没从冬日睡眠中苏醒过来,更多的枝头上已经是鲜明的绿色了。一路有野荔枝树,山橄榄,青梅……最好认的是山枣树,此时还是一树光秃,没发叶芽呢。

走过一片丘陵,至一处山涧边中,隔着远远的田畴和低矮的山包,向导指着对面大山坳间的一个模糊洞口,说,这就是从前人们开采银矿遗留下的矿洞,人称“打银湾”。

矿洞附近有许多碎石,洞旁不远处还有残墙,碎石是矿工采矿留下的,残墙处就是以前矿工们居住的地方。向导介绍说,古人勘探技术落后,只能根据岩石颜色判断有没有矿产,所以他们一般在山涧两侧岩石裸露的地方开始挖掘采矿。

远眺打银湾

想起之前听到的一个说法:屏南地势由东北向东南倾斜,于是一些重的矿物,就沉到黛溪一带去了。不信你看:这一带种出来的水果,比如脐橙啦桔子啊,都特别香甜,用这一带的水酿出的酒,也是特别地香醇。这都是因为矿物质比较丰富的缘故啊。

而查看历史资料,也印证了这个说法。宋朝时期全国最大的白银产区在福建,而最大的银矿在闽东。早在宋代,这里就有关于银矿开采和冶炼的记载,其中有一条富含银矿的矿脉,从境内熙岭井兜村,一直延伸到岭里银坑和黛溪天湖的甘甲湖(寒鸭湖)。而康里村“位于宁德市蕉城区洪口乡交界处,地处寒鸭湖山头”,康里古道正处于这条矿脉上,白银古道之间,星罗棋布的矿洞和古迹如散落的遗珠,述说着当年的盛衰荣辱,等待人们去发掘和保护。

传说打银湾的矿洞里面,遗有一口棺材,殓的是一个客死的外地人。由于家人得不到音信,无法来收拾尸骨,只好生死两茫茫。后来这个孤魂托梦给路过此地的一个人,说这洞里有一木槽银子,这人按着梦中所示,来到洞里,打开木槽一看,见是一具骸骨,连说晦气,不再理它了。尔后这事在挑夫队里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他的家人耳里,他们循着地名方向而来,终于收葬了骸骨,了却一桩心事。

这个故事里没有流金淌银那般美好,而对于家人来说,能让亲人最后入土为安,那也该算是捡到最大的宝了。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走一段康里的茶盐古道》下篇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