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忠洋有对“坪头厝”
2017-10-17 09:31:51 甘湖柳 来源:  责任编辑:momosusu  
 
    忠洋村如一本厚厚的古书,格局磅礴大气,内容纷繁复杂,传统民居沿着条石铺成的巷道整齐排列。仰望,是厚实的土墙,青灰的瓦片,和直指蓝天的飞檐翘角;低首,只见磨得光滑的石阶,还有线条分明的墙基、肆意疯长的小草。房与房相望,屋与屋牵连,巷子悠长,越发显得幽深。
 
 
    许多古宅遗留有明清建筑的风格特点,墙体高大,嵌丝合缝的梁木支撑着恒久的岁月。这些古宅年代久远,饱经沧桑,多是当年冒尖的大户人家在鼎盛时期兴建的,都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和独自流传的故事。其中在洋中路的村庄东南部,有两座毗连而建的古民居,有人说,因为它们所处的位置,从前是经济繁华的坪头街,所以世称“坪头厝”。又有人说,因为这两座房子当年同时起厝,外观格局和面积大小、楼层高低都是一样的,它们并排坐了二百多年,称作“平头厝”也是有一定的道理。
 
    打凿整齐的红理石,铺成光洁的街巷,蜿蜒出一条村庄通往外界的道路,一道闾门,又将坪头厝与主街道隔开,这两座房子就自成一体,别有天地。一进入马头墙高高耸立的深宅老巷,人会有一种回到明清时期的感觉,老宅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它独有的风情。
 
 
     “坪头厝”内采光充足的大厅,目前认为是村中明厅面积最大的一栋房子,其建筑年代比较早,据推测,大约建造于清朝雍正至乾隆年间。相连二栋的建筑面阔30米,占地面积950平方米,穿斗式结构,硬山顶,马头墙。中轴线上由门房、下厅、正厅和后厅组成。门厅内设屏门,屏门后是天井。天井由精心雕琢的花岗岩条石铺设,两侧是厢房。正厅面阔3间,一明两暗,进深7柱,明厅前设太师壁,太师壁前置几桌祀祖宗神位。太师壁上有三才升斗拱,地面青砖铺设。厝内保存许多木雕及檐下灰塑,图案有人物、花草、鸟兽等,每个部位的雕法不同,雕工精美,图案讲究,美观而富有艺术感染力。
 
    两座房子的大门外各挑门楼,外形看似一致。居左一栋,由于常年都有人居住,大门口的对联年年刷新,看不见当初石刻对联的内容,但是房子的后人告诉我,它和右栋一样,门口的石刻对联均为:“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一般以为,这相连的两屋,应该是除非屋内细节的雕刻和陈设有所不同,此外,应该是一模一样的罢。其实不然,房屋的后人指点着告诉我们,其实在这门楼后方,左栋门楼后方的墙檐,正中间凹下,比右栋的矮了一块青砖的高度。——这个刻意所做的差别,当是先祖所留下的记号:这里有个令人遗憾的故事呢。
 
 
    兴家犹如针挑土。一个家族的富裕和兴起,离不开勤俭持家,开源节流等传统因素,话说建这栋房子的“起厝公”、忠洋韦氏十三世祖韦梦麟,当年他一手创下的家业,乡间称为“万三田”,意谓他家广有田地,收租无数。乾隆时期《屏南县志》记录:忠洋村人口达二百九十五户,而同一时期的黛溪村,人口只五十五户。在这个大村里,韦梦麟是个典型的耕读之家,他富而思贵,给三个儿子分别取名步云、步青和步蟾,寄予了科名高中的厚望。后来,他的理想实现了一半:他和儿子步云分别取得太学生(捐科),他本人也获得“雍进士”的荣誉称号。
 
    他想为给三个儿子各盖一栋房子,而且想盖成中间高起、两边略低的三栋房,构成一顶进士帽的样子,以此勉励后代不忘读书,以求取真正的功名。然而,这理想中“进士帽”,居左一边设为门庭的地方,有一块“沟壑大”的地基,是别人家的。他向地基的主人商量,想买下这块地。不料对方竟是不肯,无论怎么请求,以至后来加了很大的筹码,提出用等量番钱铺满地块来换,对方犹是不肯。韦梦麟不想通过别的手段强征,只好放弃原先想法,就此盖下这两栋房子。
 
 
    旧时人家起大厝,靠的完全是人力,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自从决定盖房子开始,且不说这家的主人的置地过程是如何艰辛,韦家后人述说起来,更加津津乐道的,倒是他们的祖婆“北墘婆”。他们说,那时人家盖房子,可不是有钱就行、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做就是三年,因为,从起厝基、做墙座,到夯墙,就要花去很多的时间,而第一年夯起的土墙,要风干一年后,再夯第二层的土,这样的房屋才会牢固,再加上请木工、雇石匠,等等,就要花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位吴氏祖婆,她要晒更多的菜脯,养更多的鸡鸭和猪,酿更多的米酒,煮上许多的伙食,……因此,在盖房的三年中,她都是在厨房边的柴火间度过的:晚间的厨事忙完了,她就蜷缩在柴火间和衣而卧,刚刚睡了个囫囵觉,黎明的第一声鸡啼,拉开了新一天的序幕,她就赶紧起来,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这样忙活了三年,两座房子终于就要华宇落成了,东家挑定一个吉日。围绕着这个日子,就开始筹备新房上梁的前期工作,你想啊,他盖的可是高楼大厝,而且是两座房子同时扶扇、上梁,那得同时用上多少的人力啊?举全村的劳力都不够。到外村请亲戚朋友吧,还是不够。他们就想啊,忠洋村不是处于茶盐古道上吗,过往客商那么多,于是他们就想到驿道上“拦截”挑回头的人客。那些挑担的人可都是大力好手,一般是三三两两结伴同行的,一听说有这喜事,都愿意留下来帮忙,这样,同行中有三个的,留下两个,同行是两个的留下一个,确保能有人回去报平安信就好,其他的人就留下帮工。这样,消息传来传去,四邻八乡的人都知道:忠洋财主要起大厝了!
 
 
    到了吉日良辰,这场面好不壮观:所有的大柱子与横梁拼接好了,这叫“扇”,平铺在柱础边的地面上,扇的两旁架上竹篙,只等时辰一到,所有的人同时使劲,撑起竹篙,将躺下的梁柱扶直起来,这叫“扶扇”。你想啊,这么多的柱子、横梁,特别是正厅的明厅那么高耸,要想同时撑起,那得用上多少的力气!一时间,只听得众人齐声吼起号子来:“力哦,使力哦!……”
 
    两座房子的四扇大梁都撑好了,然后是拼扇、上梁、钉椽、錾楣、醉梁、上瓦、安门大吉,等等,所有工序一气呵成地做下来。民间传统建房习俗中,最重要的一项仪式是“上梁礼”。师傅先将主梁放在屋架的脊桁下,梁的中端系上红绸布,上写有“万年宝盖”之类意寓吉祥如意的红纸,这叫“披红”;梁的两端,各挂一个装有粽子、馒头、糕点等吉祥物的七宝红布包,意谓五谷丰登。时辰一到,主持师傅点上香烛,祭鲁班仙,唱“上梁诗”,这叫祝吉。师傅主唱,众人附和,高声喝彩,全场欢声雷动,在鞭炮与祝吉声中,大梁高高升起,梁上挂着的包裹亦随之升高,这就叫“上粮(梁)”。然后再用松明点起火把,红红火焰将所有木料、墙壁等“照”一遍,以驱邪气,这叫“照梁”。主人再把花生瓜子、爆米花等物往空中抛撒,由众人抢拾,这叫“接粮”,预示主家日后生活富裕。最后便是举行酒宴,主人、工匠、帮工与来宾互相敬酒吃菜,尽兴热闹以后方才散去。
 
 
    新的土墙、新的木板,爆竹声脆,唢呐声碎,屋檐下大红绸布被风一吹,新上的房梁,显得格外喜气洋洋。这样的盛景,房子的后人传述了一遍又一遍,至今传至第二十一代。
 
    坪头厝在漫长的岁月中,镀上一层层炫目的荣光,据说,后来随着人丁繁衍,各房又分成了好多口灶,有的房保存着一幅十二块的金粉围屏,有的房分到了绣金的维帐,而那时正厅供奉的公婆像,他们的“起厝公”韦梦麟头戴官帽,脚踏朝靴,厅头的神祉牌刻着“雍进士”字样。
 
    这“雍进士”名衔,并不见于地方史料。雍进士是民间产生的一种特别称谓,其为乡间人们公认的学识水平高、未取到功名的人,卒后对他的誉称,多见于家中的神祉牌和墓碑上。
 
 
    当年,韦梦麟家族为了盖进士帽形的房子而不成,从此留下了遗憾,他们却因此更加处处推己及人,在乡间多做善事以作榜样。话说后来有个乡邻韦顺概,靠做茶叶生意发家致富了,想在楼下里“六扇座”这个地方盖新房,遭到类似韦梦麟当年的境遇,对方处处刁难,不肯将地皮卖给他。韦忠概转而又寻到一处“三秧阙”田洋的好地,想盖新房,这块地正是坪头厝韦梦麟的后代置的田产,想想祖上流传下来的了“成人之美”的家风,就慷慨地将这块处于两河交流的肥田让给了人家,成全了这桩美事。
 
    忠洋村自古有“忠义之乡”的美称,这里的名士大儒,他们曾经一个个像金黄的谷粒一般,饱含着生命的激情与荣耀,或为桑梓父老尽孝,或为子孙后代做表率,成为乡村的骄傲。……在这些固定建筑物无声的叙述中,我们窥探到了一座老房曾经的辉煌,和内在流淌的精神,它们活跃在民间,丰富在乡土里。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