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千年浙洋丫
2017-05-15 10:15:38 唐戈 来源:  责任编辑:momosusu  

  
   晋代南渡的衣冠,渡不进层层叠叠峰峦屏障的屏南,阅屏南各村家谱,肇基千余年至今不衰的村子甚少,浙洋是屏南为数不多的千年古村之一。因此,屏南开县知县沈钟主编的屏南县首志记载到浙洋村的有浙洋丫铺、彩虹桥、太保桥、金声石、太监墓等八处之多,就一点也不值得奇怪。

  车水马龙、新房林立,怎么看浙洋都像个新兴的村庄,然而浙洋确实是屏南最古老的村庄之一,李姓在此拓基至今1100多年,浙洋村人文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代,村前小山包鲤鱼墩,是考古发现的屏南县12个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之一。

  李姓在浙洋村落脚的年代,几乎与李姓入闽肇基一样久远。据族谱记载,福建李姓入闽始祖李诲,因避唐末黄巢之乱,从福建观察使任上出走,更名邦,隐居古田杉洋。其后数年,次子李全(庄)携母迁浙洋肇基。这可从浙洋村李姓撰写于元大德六年的族谱序言中得到印证:“吾祖故喜其本,见水秀山奇,乃居。观其流泉,相其阴阳,肇基于兹,开土辟疆,经营第宅,光昭前人,编垂后裔,迄今四百余年矣。”选定一个地方扎根,坚定不移拓荒,村庄千载,子孙万代,生生不息。

  山里难得有块平地,特别值得稀罕,拥有几亩平地,即尊之为“洋”。村子坐东北朝西南,背倚巍峨的金鸡峰,面前则是一处较为开阔平地,与上游一个块平地相连成折尺形,村庄自名为浙洋(折洋)。河道穿洋而流也呈折尺形,在上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热潮中,甘棠公社革委会抽调所属各大队数百民工汇聚浙洋,将河道改直,并将村前的“洋”拓大拓平。

  秦以来,驿道上“十里一亭,五里一铺”,亭与铺负责接待来往的官员、抓捕盗贼、处理民间纠纷等基层工作。屏南古县城双溪至福州府驿道屏南段大约与如今的省道202线重叠,经过巴地、坂兜之后,过太保桥,一路上坡穿过一个大丫口(隘口),始觉豁然开朗。靠近丫口的村就是浙洋村,因此,浙洋又称浙洋丫。丫口扼交通要通,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明清时期,一直在这里设铺驻兵。屏南首志记载:“浙洋丫铺,司兵三名”。关于浙洋丫铺的具体位置在哪,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据笔者初步考证,可能在丫口边一个叫“金满斗”的地方。
 

  
  浙洋村古有36村之说。看许多村庄家谱,讲村庄的历史,大都有36村之说。因此可以确定,36只是虚指,意谓多也。古时交通不便,肩挑背扛,为方便劳作,减轻劳动强度,家随地定,自家的山、田在哪,房子便建在哪。那些所谓36村,其实就是一个个几户人家的居住点,本地人谓之“山厂”。后来,为防匪患逐渐聚集而居,形成较大的村落。山厂里的居民,有的较早汇入村庄,有的较慢。直到今天,离村庄或近或远的山野里,还可寻见到它们的存在及变迁史:有的孤零零的房子还在,颓废于荒野;有的还剩半截土墙,或几条石砌的墙基,湮没于芳草之中;有的则只剩下地名,大村民口口相传之中,让人浮想翩翩,比如“黎家山”“上庄坪”“寨坡”等等。
 

   世事无常,许多很在意地要把它搞成千年万年的不朽基业,转眼就没了踪影;有的随意而为、轻飘无形的东西,却能世代传承,顽强地铭刻印记。老村新颜,新房覆盖旧址,当年的那些实实在在的存在,都已朝埋进了历史深处,而一些弥散于无形中的抽象,却留传至今。村前有田名“佛堂边”、有园名“丁字桥头”,村后有垅名“游逻路”,村右有地名“亭子前”、村左有山名“马栏岗”,村民朴实无华,以地上的建筑为地命名,佛堂、古道、丁字桥、亭子、马栏等早无了踪迹,只有那些原来居民随意而叫的或土或雅地名至今仍具体而生动地标示着曾经的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儿时,许多时光是花在山上砍柴拔笋采蘑菇,下田拔草放鸭下笱之类,对于乡村山野地名,自是了如指掌,离开三四十年,仍能如数家珍,但现村里的年轻人,已没有几个能叫出那些山野的尊姓大名了,他们更熟悉某座城市的街道。

  发展,才能更好生存。改革开放以来,浙洋村民从低效的生产队中解放出来,或从商或务家或打工,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人们纷纷从拥挤阴暗的明清老房子搬至小洋房,没有了人气熏陶的老房子很快腐朽、倾颓。旧村复垦,老房子转眼被整理成一块块四方土坪,扔给芳草和昆虫们去经营、居住。村巷的青石老路,则被浇上了水泥,平坦而整洁。

  但毕竟是千年老村,即便如此,浙洋丫目前仍保留了一些古迹。


   太保桥,古县城往福州之驿道上的一座廊桥,其上祀太保公神位,故名。桥的定义是架空的人造通道。今天,太保桥静卧山涧之上,她所连结的两岸驿道,一头湮没于芳草灌木之下,一头埋没于公路之下,太保桥已没有了通道的作用,但人们仍视其为桥,村民不舍祖先血汗的流失,自发捐钱进行了修缮。今天的太保桥作为文物而存在,继续发挥作用,无声教化着与之有缘的行人。

  李姓祠堂,建于何年,已无从考证。前些年村民对其进行维修时,看到一块梁上写着之前某次修缮祠堂的理事姓名,查看家谱,该是200年前祖先。祠堂相当壮观,深宅大院,黄墙黑瓦。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前后三进。第一进为戏台,每年正月在此演社戏;第二进为正厅,高20余米,四排柱子都是用2人才能合抱的整根透顶大杉木建成,粗大挺拔。

  彩虹桥,曾是一座木拱廊桥,横卧水尾处,形如长虹卧波,取名彩虹桥。后来,一吴姓人从浙洋村民手中买走了彩虹桥附近一片土,在此拓基,并以彩虹桥命名村庄,遂成今天的吴姓彩虹村,浙洋的彩虹桥因此事实上成为彩虹村的彩虹桥。后来,木拱的彩虹桥毁,在原址上建石拱桥代之。

  金声石在太保桥北则山峰上,亦名“响石”。沈钟县志写道:“金声石,在浙洋村山冈上,有一方石,大十围,高丈余,以一石击之,能作金声响”。小时候砍柴放牛到过这里,用石头或砍柴刀敲击,比之于其它石头,声音特别清锐响亮,回声悠远。还有“金鸡石在梅庄(即浙洋),每年元旦挺有草蕨,乡民争采。”

  坐落于丫口的杨公殿,典型的明代建筑。高飞檐、长翘角,如展翅凤凰。其内壁画精美,虽经数百年仍然明晰而鲜艳,画技高超,非一般村野画师所能为。

  旗杆厝有前后两幢,均为雕梁画栋的豪华老房子,尤以前幢为佳,是浙洋村可知的唯一门前竖旗杆的房子,故称旗杆厝。

  新陈代谢是永恒的规律。旧的终将要离去,虽然古迹的飘零总是让人心生遗憾,然发展方能永续,欣欣向荣更让人欣慰。家乡如是,祖国亦如是;千年如是,万年亦如是!留存一点记忆,留存少许遗憾,向前看、向前走。
 
2017年初 于屏山南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