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虎头山书院的侧影
2016-12-02 15:20:27 姚世英 来源:  责任编辑:小路路  

屏南县寿山乡降龙村,是一个以韩姓聚居的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村落。村落依着虎头山畔着梯田,更有风水林防护,四周风景秀丽,云雾缭绕。黑瓦土墙,青石巷陌,鸡鸣狗吠,世代续写乡村人家恬淡的日子。走在降龙村静谧街巷,望着层叠错落的马头墙、古朴典雅的牌匾,心沉静下来,对古老乡村文明起了悠悠遐想。

走进降龙村,一座大宅子首先吸引了我的目光。其门墩雕刻花鸟鹿鹤龙凤图案,大门两侧刻着两副对联,里层是 “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外层为“望重图麟阁,文誇造凤楼”,门上牌匾剥蚀,露出“为人民服务”字样。打开大门,进入一个荒凉清幽的院落,天井生野草,台阶爬青苔。古宅虽然遭受时代风波、岁月剥蚀、人为破损,依然能辨认出一个古雅世家。回廊、正厅、阁楼的梁柱均用斗拱雀替,雕梁画栋;宅院砖雕木刻比比皆是,每一个柱基石,也雕刻精美图案,可以想象屋主昔日生活的精致与讲究。

正房花格子木窗棂上,刻着对联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欲暮时”,语出自宋代吕本中《春日即事》。恍惚间我看见厢房主人走出来赏春梅,一副春日慵懒的意态。村民告诉我:这座宅子主人叫韩步衢。

韩步衢是清中期贡生,据说以染料生意(土话叫做 qing)起家,生意越做越大,不仅在屏南在周宁、宁德都开店铺。他还在寿山广置田地,屯粮收租。他先后盖了五座大宅,里坊相连,互相通达。先前我见到是他最后一次盖的那座老宅,可谓极尽精致与奢华。韩步衢为村里做了很多好事,《重修龙井桥记》里记录重修龙井桥的董事里就有他的大名。特别要提的是他为降龙村盖了一座书院,将地主的子弟集中起来,接受四书五经的儒学教育。韩步衢精通木匠活,书院的窗棂与木板活计都是他亲手做的。他还会制作工具,如今村里尚存有他制作的“金柄斧头”与“鱼龙墨斗”的仿制品。

这座书院就建造在降龙村右侧虎头山上。黑瓦土墙,三层飞檐,看去像庙宇。村干部老林介绍:他小时候就住在书院里头。解放后还有私塾老师与学生子弟,破四旧与文化革命后里头全空了,他在侧间搭个床板睡觉。我从一条长长的甬道通过,看见书院的大门上着锁。透过幽暗的缝隙,仿佛有长须儒者走动,朗朗书声传出。心想老林自幼在梦里熏陶过这种耕读文化,忍不住多看他几眼。
     书院后面,竟是一座三进大宅子。这是韩步衢建造的五座大宅中的一座。他在宅子旁边盖了书院,宅子前面还有晒谷场。从这座宅子往其他串联的宅子一路下去,你会看到打石楼遗址、碾米楼遗址。从宅子后面,过了竹林,你就会见到粮食仓库的遗址。而这一路的青石板据说就是从仓库拆下来的。

老宅大门上的横眉,隐约见出四个字 “鸢飞鱼跃”。从老宅大门进去,墙头精美的泥塑吸引了我。小舟靠岸、亭子古木、荷锄老者,牛背吹笛的牧童,刻画清晰,栩栩如生,我像亲身步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虽没有亲历书院读书,我却能感受到在朗朗书声与稻花香里的浓郁风情。

降龙村历代贡生、监生、儒林郎、秀才等多达几十人,村民舞文弄墨蔚然成风,不能不说书院教化之功。屏南中学第一任校长,就是降龙书院的高材生。乾隆年间教书先生韩家通,为爱独身传为美谈。清代韩步云、韩冠默、韩世明等才高八斗,风流俊杰。降龙村山水极佳,流泉飞瀑,巉岩奇峰、石林洞穴,他们经常流连山水,登高作赋,临流致咏。村中留下他们的许多墨宝。韩步云游览了降龙八景:金龟把口、石马临溪、眠牛倒地、猛虎跳墙、龙藏双井、凤舞孤峰、石响钟堂、星罗绣墩,写下了精彩的 “降龙八景诗”。

龙潭溪由北转东,绕降龙村而过,相传溪中隐栖龙王、龙母,适时播撒甘霖,造福黎庶,乡亲们亲切地称之为 “甘漈龙”。在《龙藏双井》一诗中,诗人韩步云以饱满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对双龙腾云起浪撒甘霖作了逼真的描绘,“一溪双井水清涟,隐伏蛟龙对侍眠上下波迴深莫测,高低云起气相连远翻浪势层层动,遥映珠光两两圆从此飞腾霄汉上,甘霖好雨散遥天。”写得文采飞扬,大气磅礴。

降龙村民风淳朴,人才辈出,这和降龙村韩氏祖先奉行耕读传家密切相关。他们置田收租,经商致富之余,从不忘儒学传家,诗书继世。降龙先祖财什公一生淡泊名利、勤俭持己。《韩氏宗谱》制定的家规族训十二条, “敦孝悌”“行忠恕”“崇信义”“修礼让”几条都是儒家教义。“隆学校”“重农桑”“训子女”等几条让我看到了降龙村耕读之风盛行之根源。

夕阳下,虎头山书院一个侧影,让后人看到降龙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