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山里担夫
2016-11-20 14:28:19 莫 沽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大山里没有开通公路之前,村民们吃的盐巴、穿的布料、女孩的红头绳、橡皮筋等大小日常生活用品,全部是用肩膀从山外头担回来的。因此,大山里就有了以担为生的担夫了。
      当时,社会乱、土匪多,担夫们不得不结伴而行,以防止遭受抢劫,久而久之,就形成一支自律性强,且注重“沿角”的队伍了,山里人称之为“担外头”。盐是山里人必担之货,至今,山里人常以“你担外头哩”来骂人穷酸相,即为“你穷得连盐巴也吃不上了!”
      “担外头”的路途遥远,道路崎岖,一些人烟稀少处,干脆就没有路,许多路是靠担夫们闯出来的,正是“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出门在外,生计一肩挑,一家人的希望扛在单薄的肩膀上,不得有丝毫闪失。担夫们风餐露宿,旅途异常艰苦。大热时易中暑,天凉了又感冒,食不当患痢疾,劳过了神还会吐血;眼看这些“鬼门关”都闯过了,若遇上土匪,免不了一场恶战,败了还得连本赔上。许多壮汉在这悲壮的行程中倒下了,但是,就有更多的青年汉子顶上,如此周而复始,就是为了生活。


古栈道

      为此,习武健身、防身成了山里人闲暇生活的重要部分。其中,“扁担拳”“罗汉腿”“柱杖十八法”等拳法是山里人的绝活,村中老幼妇孺皆有“两下子”,武艺高超者倍受尊敬,能参与“担外头”的年轻人更显风光,易被姑娘们的绣球抛中。
      扁担、竹篓和柱杖成了担的整套工具,看似简陋,细微处与普通的家伙却有差别。扁担是用大麻竹制成的,宽而扁,其孤线与肩膀吻合,不勒伤肩膀;两端用文火加工后,兀自翅起成钩,能稳稳的钩住竹篓不掉;前端套有柱绳,若要小歇,并不必放下担子,只要将柱杖的柱钩对准柱绳,往地下一顿,让柱杖顶住扁担,尔后一手扶担一手扶杖,挪出身体即可歇息了。扁担兼有防身的功用,它横着拿是棍,侧握为刀,是担夫们惯用的贴身武器。担夫们的柱杖多由铁木、红木、楠木等坚硬的木棍特制。扁担“头”呈“蛇头”形能驱邪,凹陷处如槽可稳当的撑住担;“脚”上箍着一个厚铁圈,圈上8寸处有柱钩。其功用一是拄担,二是撬肩,三是充当武器使用。“似棍比棍短,似杆比杆粗”是柱杖既不象棍又不象鞭杆的独特之处。“南拳北腿,山里人的杖”指的就是这柱杖。儿时,常举起柱杖往石头上狠狠一顿,便会“咣当”一声巨响,觉得很自豪呢!竹篓比普通的要大些、矮些,这样,所装货物就不易因担时的挤压而变形了。
      担的队伍一般由十多人组成,或多些,人数是成双的。其一是应着好事成双图吉利的风俗,二是两两而行好照应:若途中有一人受伤或患病,另一人则会主动多担些货,遇上两人都出事时只好由“头人”安排。小村庄凑不上一支“担外头”队伍,只好与大村庄结伴而行,各项事宜皆服从他们“头人”的决定。
       “头人”是由村中声望高、体格壮、武艺好、善于外交并谙熟生意之道的人担任,所定出发日期、地点、担出和担回货物等皆由“头人”说了算。
      一切准备就绪,即将起程时,“头人”便会吆喝一声:“开路的,出发!”于是一支浩浩荡荡的“担外头”队伍就踏上了连接大山与海的“丝绸之路”了。队伍行进时,“头人”并非走在头一个,而是最后一个,以防止队员掉队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也称作“断后”。而走在头一个的称作“开路”,是由队中体格壮、能担善跑且敢与时间赛跑的人担任。遇着担新鲜黄瓜鱼赶过节时,开路的更是健步如飞,随后的只好咬紧牙关苦苦追赶,一天能跑上百里路呢!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一些吃在山里的人,也嗅到了海里的鲜味。逢年过节弄一两道尝尝,节才算个节,才过得有滋有味。海与河的交界处产出的新鲜黄瓜鱼,肉嫩味美又不长刺,是最受山里人青睐的一味,这便有了“赶鲜瓜”。

        

古茶道

      屏南藏在崇山密林中,是福州十邑同乡中又贫又难的小兄弟,至民国之前,皆属于福州管辖。为了能吃上新鲜的黄瓜鱼,屏南担夫们不得不前往属于福宁府管辖的宁德莒洲担黄瓜鱼。由于目的地是人家的领地,跋涉于茫茫大山中的担夫们无疑又多了几道险情。从莒洲往屏南旧县治双溪的直线距离不到30公里,但峰险壑深路隘,盘山古驿道却有六七十公里。线路是莒洲(古赢洲)—槟榜下—吴峰(茗园)—前墘—寿山—七房—双溪。据山里的老人回忆说,天方露出鱼肚白,担夫们就担着一担黄瓜鱼从莒洲出发,天,也在“嘿哟,嘿哟”的小调声中渐渐亮堂了。担夫们一路飞奔,村村接力,到达双溪时,活蹦乱跳的黄瓜鱼还赶得上节日午餐下酒呢!“年三天,节三顿,立夏、冬至仅一餐”是山里人亘古不变的节,这节的味道因有了“鲜黄瓜”而更浓了。
      山里人说:“城里的月亮特别大!”这城指的是大大的福州城,福州城不仅月亮大,而且货多、质优、价廉。为此,省城虽远却不可不去。从省城福州往双溪的直线距离也仅100公里许,古驿道170多公里。线路是福州—寿山—万洋—川边—双渡口—鹤塘—墘头—金造桥—棠口—双溪。由于路途遥远往返一趟经常得十多天,担夫们不得不在沿途村庄找东家落户,所担货物的差价,恰好是脚力钱。“反正闲着只是扯皮”,能赚点血汗脚力钱,对山里人来说已经相当知足了。
      当“担的担子沉——哟!嘿哟,嘿哟!”的小调从村外飘来时,孩子们就欢呼雀跃地循声奔去,那沉甸甸的担子里是童年的梦想和希望;随着歌声的传递,孩子们渐渐地能看到一支整齐、威武而雄壮的“担外头”队伍了,队中条条汉子都是孩子们心中的勇士,他们个个精神饱满、神采奕奕地唱着雄浑而又夹着浓浓方言腔的小调,迈着矫健的步伐,担着同肩的担,撬着同方向的柱杖,甚至在停下来小歇时,小解也是站立于担子的同一侧。据说雄浑的小调能给人以力量,方向性的统一是便于行人通行,而一支训练有素、威风凛凛的队伍则能使土匪畏惧,这些不成文的规矩是由无数次担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
      盼呀盼,眼看孩子们就要与担的队伍相遇时,一部分孩子突然转身就往回跑,给大人报信去了,另一部分则悄悄地站在路边,给担的队伍让路,并满怀崇敬的心情,用无比羡慕的双眼送着队伍进村,之后又叽叽喳喳,兴高彩烈地在后面跟着喊着。不一会儿,队伍进村了,早有大嫂大婶以及缠脚奶奶等,端着茶点迎接亲人了,村中的新闻一下子多了起来,沉静的乡村充满了笑声。
      如今,大山里村村通公路,仍然健在的山里担夫已经不多了,“担外头”成了上辈人美好的回忆,成了足以吸引孩子们刨根问底的故事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