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说一说前洋给你听
2016-08-23 08:32:13 阿曼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小虾米  
 

    有一个乡村,叫前洋,它隶属屏南双溪镇,离镇16公里。去前洋的路,蜿蜒在群山之间,沿途美景不断。早有耳闻的刘公岩近在咫尺,岩下有巨洞,洞里有刘四公的神龛,香火不断。无限风光在险峰,只等你前去领略与攀登。若是在雨后,一路上的景观更是美不胜收。雨后的青山,被缠绕于云雾之间,从山谷里不断升腾的雾气,将天地与山水糅合成完美的画卷,人在其中,宛若置身于缥缈的仙境。青山绿水白云间,儒家道人隐居处。想必就是这样的绿,这样的白,这样的烟雨迷蒙吧?你一定会和我一样,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不时停下车子,拿起相机对着天地狂拍。

    靠近村庄,就会看见路边的地里,村民种下的玉米已结满沉甸的包谷,坠着暗黄的玉米须,在绿色的植株之间惹人注目。看到最多的是板栗树,再有两个月,那些带刺的栗子应该就成熟了。一切的一切,未待你看够,一个半径田园,半径山野的乡村,就忽现在你眼前。村庄很静,进村或出村的车声,都未能惊动多少人。你疑心是因为夏天,农事正忙而少有人在。但其实,本有七百多人的村子,平时留守在村里的,的确也只有五六十人。而村庄的过往,说是曾经共有八个生产队。那么是谁?在什么时候?看中这个群山环绕之地,并将子嗣绵延到今天?


    一本家谱,道出前洋张家古老的村史。时间必须追索到南宋恭帝年间,张家的拓祖张开怀携胞弟张开惠、张开进到此开基,至今740年。因问及村庄的起源,更发现一个让我惊讶不已的秘密,原来,前洋的张家与五老峰上的岩后张氏竟为同宗,且皆出于甘棠乡的楼下里。楼下里,是我不止到过一次的地方。一个只剩两三座土房、一座祠堂和早已失去屋顶的残墙断壁的荒凉之地,竟然在离我那么久远的年代,就有子孙到四处开拓,并也曾枝繁叶茂地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扎根。这让我突然对眼前的前洋,感到格外亲切。

    740年,单凭这个数字,把前洋叫做古村,就已绰绰有余。古村之古,在前洋的祠堂有了注脚,在村中的巷陌也有了回应。族谱记载,清光绪八年,一场大火吞噬了张家祠堂及29座民房,次年全族重建宗祠。从被烧毁到重建落成,仅仅十一个月时间。眼前的张家祠堂里,一块石碑清楚地刻着时间“清光绪九年十一月”和捐银者的姓名。那些遥远的年月里,这个村庄的光景是否富裕已无法想象,但可以看出,张氏的子孙似乎从未忘记传承这一使命。

    前洋的祠堂,并不高大恢宏,却有一种非常原生态的气质。地上没有水泥和石板材之类的新时代产物,巨大的木柱上也没有新上的油漆,不知何年何月写上的楹联里,“金鉴千秋裔,青钱万家选”等字样,隐隐约约。这样的地方,很容易让人恍恍惚惚地穿越时空。只是不知为什么,这里没有祖先留下的一块牌匾。我带着这个疑窦离开不久,就传来可喜的消息,冲着它,我再次奔赴。原来,为了躲避文革时期破四旧的毁灭性破坏,也为了防盗,张家人把留存下来的牌匾藏起来了。这些重见天日的先人遗物,使得古村的魅力倍增,这只是其一,很多年前,这里人的远见与卓识更令人刮目相看。而在我看来的远见与卓识,或许在当时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再单纯不过的信念,那就是传承。是一家之长平时的谆谆教诲,也是病榻前的一句叮咛与交代:无论怎样,都要传下去!

    前洋村的巷道与别的古村相似,却又不尽相同。一样的石子路,一样的青苔满布。一样的,那些爬在残墙上的南瓜藤蔓,成为你惊艳的一瞥。也一样的,一次次在转角处看到马头墙上的弧线,映衬着蓝天。但不同的是,因为依山而建,山上流下来的水,有的在村边形成小溪,有的则就在你脚边的石条下流淌。你一阶一阶踩着往下,水声就隐隐地埋没在你的足音里,但你若忽然停步不前,便又会清清楚楚地听见。而在巷子里的兜转,就这样让人几近迷路,却又路转溪头忽现。


    村庄虽小,却因为自然的馈赠,而有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山边的茶园年年都是家庭主妇们要忙活的功课,一双能干的巧手将嫩绿的茶叶,兑换成每个清晨端到去田里干活之人跟前的一碗蛋茶。而广阔的毛竹林,不但使竹笋作为一道家常菜,通向前洋人每个季节的三餐,也使得竹编作为一门手艺,代代相传。

    我在农家歇雨时,就看到这家人的厅堂里摆放着一整套竹编工具。家里的大叔说,他86岁的父亲,就是一个手艺娴熟的竹编艺人,而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上门为东家做竹器,半年才回家一趟。如今,孩子们在外面,老父亲却坚决不肯离开家乡,我就陪他在村里管着山上的一片板栗。过年过节,孩子们一回来,村里就热闹了。我现在闲的时候,还有编一些竹篮竹匾,孩子们喜欢,回来时让他们带去。

    一位复旦大学的教授在村里驻扎下来,决心用文化创意来复兴古村。青山绿水,老宅与古道,竹编技艺……他说,他就是爱这山青水秀、处处有宝,不失古朴,且还有发展空间的地方。村里的小张与老张们文化不高,却也相信,有能力的人来,肯定是好事,所以不遗余力地支持。前洋古村的容貌和特质,正被小心翼翼地呵护、修复与还原。对此,除了钦佩、祝福与支持,还有什么可说的?

    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古桥,隐幽在山涧的溪流之上,几近坍塌。陈年的荒草埋没了路径。要劈开多少荆棘,才能找到那条似有似无的路?几乎见证了村庄所有历史的濒危古桥,终于被艰难地扶起来了。桥下有溪水,清澈无边,两岸有花有草有山林。一桥之隔,通往村庄的古道在这头,而飞流直下的大王坪瀑布,在那头。如果失却这一扶,又会怎样?荒草埋没最后一根腐木,关于这一条桥所有的记忆,被彻底删除,余下空寂的山谷,再无人烟……


    “小时候是觉得练练跆拳道,和别人打架时就会厉害一点。现在是认为它是男人的项目,站在拳台上的感觉很霸气。”如此本真的理由,使得一个从小热爱跆拳道的男孩,走向奥运。今年7月18日,张家玮,一个出生于前洋村的大男孩,名列出征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拳击运动员名单后,比他的家乡更早一步,被千里之外的国人知晓。而他的父亲,一位淳朴的农民,面对记者的话筒和镜头,拘谨地说了一句话:“儿子能打入奥运会,我特别高兴,我也要感谢支持我儿子的人”。一脸的憨厚,尽显无遗。

    前洋不是高贵的老北京,也不是繁华的大上海,它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庄。奥运选手的父亲,不是显赫的高官,也无体面的学历,只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农民。有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可我问了,非但没有失望,反而更添一份敬意。或许,这就是前洋的本色:率真朴实,却又铁骨铮铮。谁说不是!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