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感受厦地
2016-08-10 17:16:43 陈守溢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小虾米  

文/陈守溢  图/小P

“厦地”这个词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它是我们这一个村子的名字,翻阅县志时,了解到它是“屏南四大书乡”之一,离县城七公里。这些肤浅的知识在我的脑中储藏了许多年,但这个名叫“厦地”的村子我始终没有去过。大概,跟它的缘份还没到吧!厦地人多以郑姓为主,我住的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中的老郑就是厦地人。老郑多次跟我说,要带我到厦地走走,看看他们的村子。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们终于上路了。
    老郑住在厦地,有班时,他就骑着电动车摇摇晃晃地从家里往县城赶。因此,我去厦地也理所当然地坐着老郑的车进去。老郑的车,在石头路上颠簸了大概有半小时,我也跟着摇晃了半个小时。我知道,山村就隐藏在石头路的另一端。就不知,这颠簸的山路是否阻碍了厦地与县城的联系,村子的发展之路是否也似这山路一般崎岖。没多久,车子在经过了一段下坡之后,停在了郑氏宗祠的门前。
    眼前的一切,与我脑海中的书乡有着天壤之别。破旧的老屋依山相连、狭窄的小道鱼贯村中,要想找到一丝与书乡沾边的元素怕都很难。我转身望向祠堂,猜想这元素一定在祠堂里。是的,祠堂前的那对旗杆夹不是已经能证明这儿曾经是个书乡了吗?我轻轻地推开了祠堂的大门,顺着已有的思路,搜寻着与书乡有关的痕迹。我微微仰起头,果然看到了我要找的功名匾,文魁、拔贡等匾额被高高挂起。对,这便是书乡的元素之一、一张名片,只不过被村人藏得太隐秘了。从前,望着自己乡村中的那些功名匾,会感到骄傲与自豪。现如今,厦地祠堂里的这些功名匾却让我思索得更多。我真想知道,当年的厦地人获得了功名之后,给厦地村带来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厦地村是否能够依靠读书入仕而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亦或居住的条件,我不得而知。想求教于老郑,但我知道,读书不多的他,想必也说不出什么道道来。
    我知道,除了匾额,还能通过村中的建筑来寻觅书乡的痕迹,比如书院、私宅。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欢将自己的思想,以及教育理念刻入一根根柱子或房梁上,为的是教化儿孙。
    我走出祠堂,极目远眺,想在这密密麻麻的老房子中寻找那别具一格的老房子,但似乎没有我要找的房子。我失望极了,心中对厦地书乡的憧憬瞬间破灭了。难道,这就是书乡吗?这就是孕育了父子四人连连中举的地方吗?厦地文人的洒脱、厦地文人的情怀,以及他们的灵魂寄托何处?我无法从厦地村中找到答案。后来,一个本地人告诉我,祠堂的后面的一座老宅里出过进士,那座老宅装饰得也很精致,可惜已上了锁。另有一些老宅的外墙倒的倒、塌的塌,或毁于火灾。我惊叹于它的神奇,一个小小的村庄,居然出了一个进士,想必厦地是个地灵人杰的地方。我为那些老宅感到可惜,如果能保存至今该有多好啊!据说,如今的厦地几乎每天都有土墙倒塌。
    再次走进厦地,已是格桑花开的季节。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人也还是那些人,一切都没有变。我依旧沿着那条曲折的小道行走着,依旧想搜寻着关于书乡的元素,我依旧凭着固有的知识搜寻着。渐渐地,我发现自己错了,书乡的符号对于厦地来说或许已是过去式,人不可能总留恋着过去,应该学会扬弃与展望。

近来,厦地在微信朋友圈里突然火了起来,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纷纷前去拍照,我不明就理。拍照的、摄影的,纷纷拿着作案工具来到了厦地,说厦地是古村。古村——是古村,始建于元代的村子能不是古村吗?离县城虽说只有七公里,但是厦地跟“现代化”一点也不搭边。村中只有村委会和厦地小学最“时尚”,但跟县城的房子比起来依旧显得不够高档,把这样的村子叫作古村最恰当不过了。

如若不用书乡的标准来衡量厦地,厦地确实是个很有看头的地方。土木结构的老房子一座连着一座,选一座房子,登上二楼,极目远眺,一片田园景像毫无遮拦地呈现在眼前,一条小溪在村东静静地流淌着。许多年前,有一个叫张峥嵘的摄影家,在厦地以老宅为背景,拍了一张柿子树的照片,让人看了感觉有一种无以言说的美,冲击着观赏者的眼球。我见过那座老宅,大概有百多年的历史了吧,斑驳的外墙给人一种沧桑感,庄严而凝重。老宅一定见证了厦地村许多大起与大落,在风雨侵蚀中站立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这么小的一个乡村,它的美却无法掩盖。画家架起了画板、摄影师端起了相机,不受现代化的干扰,静静地创作,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县里在厦地干起了古村落保护的活,许多面临坍塌的老屋得到了修善与保护,引来游客若干,有的游客甚至在厦地一住就是半个多月。我有一个朋友,买了几套古装,跑到厦地去拍照。她倚窗远眺的样子,还真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我觉得那就是一种最自然、无须任何修饰的美。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