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惠泽龙与九峰寺
2016-07-27 15:53:41 石 城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小虾米  

作者: □ 石 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题记

 

 


  熙岭村西南,有一山,唤作天平山。九峰寺就在天平山南麓。从半山腰往下,远远望去,一箭之外,一片荒芜的田园,几棵茂盛的古树,中间几栋旧厝,矮矮的,红墙黑瓦,彼此相偎,那就是了。那个样子,就像是几只内心安详的鸟,自由自在,静静在那蹲着,一任时光飞逝而绝不声张,也绝不翕动一下翅膀。寺庙嘛,原本都是心灵的栖息地,是最清净的地方。人走进去,身心多会得到一种涤荡,深彻肺腑,从里头再出来,好像就获得了一次重生,看见一切,就都是新的,美的,亮堂的。前世光阴恍如一瞬,一个转眼,就过去了。这种感觉,到各个寺庙差不多都有,但在九峰寺,似会更强一些。
  这座深藏山中的古寺,说不特别也不特别,要说特别,还真是有一点。


  话题还得从本寺的第一代住持寂照禅师说起。
  相传,古代这里原是附近周家的墓地,有一年,周家的子孙们正在这里祭墓,忽然来了一个云游和尚,和尚认真察看了一番周围的山水,之后,告诉周家子孙,这里不宜葬墓。周氏子孙向他请教,和尚回答说,将先祖的骸骨泡于水中,岂不罪过!周氏子孙将信将疑。和尚又接着说,这里虽不宜葬墓,却是一块上好的佛家之地,诸位若能相赠,自然功德非浅。周氏子孙们附耳地面,仔细一听,果然,地下似有淙淙流水之声,但又不甘心就此让地,当然了,他们同时也想试一试和尚的法力。于是,一年长者给和尚出了一道难题,说,适才碧空万里,天气炎热,长老你若是能化一片乌云遮于墓头,让众人凉快凉快,我等自当赠地,绝无二话。和尚说,一言为定。随即,他一边念念有词,一边脱下袈裟抛向空中,用禅杖一指,但见,晴朗的天空顿时出现一片乌云,不大不小,恰好遮于墓头,挡住了炎炎烈日,一阵清风吹过,好不凉爽。周氏子孙惊诧莫名,当即兑现诺言,启坟让地。谁知掘开墓碑,一看,呆了。地下果真是一潭清水,埋在地下的棺材已不知去向,却见水中游着一群鲤鱼,数一数,正好十条。刹那间,十条鲤鱼纷纷跃出。周家子孙赶紧一阵乱扑,终算捉住一条,但鱼尾已被抓伤。其余九条尽数飞上了天空。和尚不慌不忙,说句“阿弥陀佛,切莫作怪”,一挥衣袖,就见天空中九条鲤鱼相继落下,噼呖啪啦一阵蹦跶,顿时化成了九座山峰,大大小小连成一线。时为明正统某年。
  故事中的这位和尚,就是寂照禅师。有资料显示,他是奉高僧万松老人“事宜入闽”的喻示云游到这一带的。当时,他正好路过山下的四坪村,偶一抬头,看到山上有一束毫光升起,遂寻光而来,到了周家的墓地。这才发生了上面这个故事。后来,他经过四方化缘,历尽艰辛,终于在明景泰元年于此处建成一寺,取名叫九峰寺。他自己也就顺理成章,当了第一代住持,最终圆寂于寺中。关于这位寂照禅师,《玉田志略》中有少量文字记载,云:“师,浙之平阳人。深悟禅理,尝独坐荒山三日夜,致精灵伏匿,虎狼来参,猿鹿含花献果之异。”可见他法力之大。据说他有一偈传世,曰:“寿七十九,看来无所有,云中水嘶,泥牛含月走。”
  至于那尾受伤的鲤鱼,据说当时,禅师让周家长者带回家去好生养护。老者依照禅师的嘱咐,将鲤鱼带回到家中,养在水缸里,每日精心照料。忽一夜,更深人静,突然,砰一声,水缸破裂,一道白光射出。老者的儿媳时已怀胎十月,当即临盆,生下一个男孩。老者顿然开悟,料必是神鲤投胎,这是报恩来了,不胜欢喜,当下就为孙子取名叫周鲤。传说这个周鲤,一边脚虽有一些跛,但聪明过人,读书更是朗朗成诵,过目不忘,后来,还当上了沙县的县令。周家的功德终究也结出了善果。
 

 

贫僧头上一滴血,坠地无声人不觉;
待到来年清明时,东海龙王有缘得。


  这是寂照禅师的另一个偈语。传说,就在建寺那年,禅师有一次理发时,不慎被刮破了头皮,一滴血滴到地上,瞬间不见。面对着一脸尴尬的理发师傅,禅师随口念出了上面这四句偈语。不想,这看似只是宽慰理发师傅的四句话,也可说是为了打破尴尬气氛的一个冷幽默,后来,事过一百多年,到了万历年间,竟神奇地应验了。血滴最终化成一颗龙珠,将寺里一位法名叫惠泽的寂寂小僧渡化成了一尊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的龙王。

  时间在明万历二十六年,具体据说是三月二十八日,又说是六月初一。这天清晨,惠泽一早去园中摘菜,见两蛇在争戏一珠子,惠泽就去驱赶,蛇丢下珠子各自而走,惠泽拾珠在手,由于僧衣无袋,于是含珠于口,忽尔吞下。又说,惠泽是挑着粪去园中浇菜,看到的也不是蛇,而是两只蜥蜴在争抢一珠子,惠泽见双方相持不下,有心解围,便上前赶走蜥蜴,捡起珠子,放在扁担凹槽内。可是,两只蜥蜴不依不饶,爬上扁担继续争抢。惠泽心甚异之,无奈何,将珠子含于口中。正巧,这时寺中的长老清玉和尚,又说是华清和尚,大声唤惠泽吃饭,惠泽刚要应声,谁知,嘴巴一张,珠子便已吞到了腹内。总之,惠泽吞下珠子后,当夜,腹中灼热如火,辗转难熬,恰好寺内有一石槽,是盛水的,他倒身卧于石槽内,将身体浸在冷水里,才稍觉凉快。如此月余,惠泽身上渐渐长出了鳞甲,于是,他对师傅说,“徒必化龙,不克事师矣。第思此寺微薄,缺少斋田,寺侧三里川流俱系石岩,不能为坝。徒若神通,开辟一田,可供大众,幸勿惊恐敲动钟鼓可也。”(乾隆版《屏南县志》)惠泽说完,放声大哭。第二天夜里,骤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寻惠泽时,已不知去向。转眼,过去一年,忽一日,天昏地暗,雷电交掣,山动石走,风狂雨骤,寺僧共骇。长老忽然想起一年前惠泽之言,叫众僧不要害怕。众僧皆以为此事虚妄,不可真信,要求长老赶快鸣钟擂鼓以定惊。钟鼓一响,片刻间,风停雨息。次日,众僧出寺,观其水坝已成数十余丈。可惜终未凿竣。众僧这才相信长老所言非虚,一时悔之无及。
  这个故事,原文可见之于任一版本的古代《屏南县志》,虽说文字简约,但读之历历,令人不胜唏嘘。
 


  寺西二三里,有一山湾,多箬竹。此竹株小,叶大,其叶可作包粽子、编斗笠之用。唐代诗人张志和名作《渔歌子》中有一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青箬笠”,指的就是用这种箬竹叶编成的斗笠。屏南乡民自古也用箬竹叶编斗笠,不过,用得最多的,是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用来包粽子。这个地方,古代土名就叫箬洋,今已少有人知道。
  这个地方,山势陡峭,道路崎岖。深谷中有一小溪,无名,溪中一潭,名叫虎跳潭。数十步外,可闻见水声如雷,訇鸣不绝。走近一看,一瀑从岩隙中奔泻而出,其白如雪,底下一潭,幽黯不可测。潭后绝壁数丈,巍峨夺魄,两岩对峙势如虎扑,其一岩,状若一虎纵身欲跳,头足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潭由是得名。据指出,此溪源自数里之外的天湖顶,那里,海拔1400多米,林多而密,是屏南与古田两县交界之山。水从那里流来,自然极为冷冽清澈。传说,泽惠化龙后,曾暂居于此潭中。据古版《屏南县志》载,当初惠泽于风雨之夜忽然消失,之后,托梦给师父清玉长老,说:“徒今住三十四都箬洋山溪中虎潮潭。”虎潮潭,即虎跳潭。古人无普通话,记事依据本地话,虎潮潭与虎跳潭,三字相连,本地话发音几无差别,故有此误。据说次日,师父赶来探视,只见一潭清冷幽暗,深不可测,试唤一声:“惠泽安在?”忽然潭水涌沸,少顷方止。
  民间传得更是有鼻有眼。说,当日惠泽吞珠之后,浑身燥热,奇痒难当,先是躺在寺内盛水的石槽里浸泡,一边泡,一边身体日长尺许,几日后,两脚一蹬,就把石槽给蹬破了,无奈何,只好跑去溪里浸泡。六十天内,连泡了三潭。第一潭,在四坪村,现称和尚潭,该潭瀑高九丈,声若沉雷,气势不凡。泡没几天,潭水就热了,眼看不行,再换第二潭,即龟潭,后来,又叫龙潭。上游的龙潭村正是据此名之,原先叫龙潭里,后干脆改称龙潭。惠泽在这里又泡了几天,不行不行,还是太热,最后才来到这个虎跳潭。这里,清幽无扰,水冷潭深,恰好舒适,终于得以暂时安身。直到最后,奉玉帝旨意飞往宁德三都澳,又或是观井洋。据云,清玉与惠泽师徒情深,惠泽住在这里时,师父清玉天天都会来给他送饭。从九峰寺步行到这,足足要半个时辰。如此过了七七四十九天,一日,惠泽在水底对师父说,从今往后,不必送饭了。师问为何,泽说,徒已成龙,无需吃饭。师心知再难相见,乃恳请泽,可否见最后一面?泽说,徒今样貌丑陋,无颜面师。言毕,自水下伸出一手。视之,五指如钩,遍布鳞甲,分明一龙爪矣!


  今潭侧山腰有龙王殿,传闻,到此祈雨无不立应。另,潭后绝壁上倒悬一柏,头上尾下,状若苍龙探海。此树无需粒土,只凭丝丝水雾竟活过了数百年,不可谓不奇。


  乾隆初年,屏南首任知县沈钟来到九峰寺,心血来潮,留下了下面这首五律:
 

乍入九峰路,峰高不易攀,
僧巢云外寺,人种屋头山。
落涧龙藏钵,空堂虎踞关,
登临殊未倦,身在翠微间。
  诗就这样,说实话,不怎么的。就一句“僧巢云外寺,人种屋头山”还算颇有点意境。估计他那一刻是登上了寺后的山冈,正气喘吁吁左顾右盼,自得风流,回首之间,见山下云雾蒸腾,寺庙栋宇若隐若现,如在云外,并且寺庙上方某处田里恰好有人在挥汗劳作,他才有如是感想?

事实也是。从上往下看,寺院建在山脚,位置很低。寺右侧一大片梯田,连着几个山湾,一坵一坵,层层叠叠,从山下一直叠到了半山腰。时至今日,这些梯田,有些早已撂荒,有些被改作了菜地,秋冬时节,举目四望,一派空旷的荒凉中点缀着些许斑驳的绿意,恰如一件旧衣裳被打上了若干补丁,已不成风景。但是能想象,有雾的天气,人在上方田里劳作,下面就是寺院,脚底薄雾一生,远远看,的确像是人在屋头。这些梯田,眼下全归了附近三峰村的村民。过去可不是。过去,至少有一部分是九峰寺的斋田,归寺里的僧众耕种。其中有三坵,一说是一坵,即离寺一二里,靠近三峰村口的最大的那一坵,《县志》里称之为龙开田,民间叫它三百坵,据传,就是当年惠泽龙所开。叫三百坵是因为,据说此田能够收割三百箩稻谷。又说是三百担。
  传惠泽十岁入寺,十七岁化龙,在寺院中头尾共呆了七年,得到合寺僧众、特别是师父清玉长老的关怀照顾。对此,从小无依无靠的惠泽,自是点滴在心,不敢稍忘。一朝化龙后,他就一心想着要为大家做点什么。最后他决定,还是施展神通,为寺院开辟一些斋田。故事是这么说的:原先,大雄宝殿下共有十七级台阶,惠泽事先已经跟师父讲好,某日,洪水涨起,叫大家不要害怕,要等水涨到了第七级台阶时,敲响钟鼓,则洪水自退。一年之后的一天,晴空万里,突然乌云密集,电闪雷鸣,砂飞石走,风雨瓢泼,一片地动山摇之中,洪水暴涨,片刻漫进山门。眼看大雄宝殿下的台阶,一阶,二阶,相继淹没,直逼第三阶,合寺上下惊恐万状。一小僧报说,山下四坪村已经被淹过半。僧众们纷纷要求长老撞钟擂鼓,退水消灾。长老想起一年前惠泽所言,本不欲惊动钟鼓,又不忍乡民受灾,更兼合寺僧众再三催告,不得已,敲响钟鼓。瞬间,风雨立停,洪水尽退,天空复变晴朗。忽报,四坪村毫发未损!又报,那边山冈上新出现了一坵平整宽阔的大水田,长一里许,水土全新!原来这一天,惠泽刚好功德圆满,从虎跳潭动身往三都澳,临别,兑现诺言,特兴起一场风雨,凿坝开田。他正在施展神通,忽听钟鼓齐鸣,以为水已经涨到了第七级台阶,再涨,宝殿可就全淹了,情势万急,必须得立即收法,奈何水坝未成。临了,他只好用龙尾猛力一甩,辟出了一坵大田。这就是三百坵。
  坝,此处不防读bèi,本地话指水渠,用以灌溉农田。古代各个版本的旧《县志》对此皆有简略记载。那天,据说是六月初七,又说是六月十五。
 


  九峰寺的风水究竟如何,这个问题不好说。不过,这里风光确实不错。其实风水也好,风光也罢,首先是心理感受。有时候,两者差不多是一个意思。这里,让人感受最深的,除了清静,就是温暖。当然,清静嘛,一般寺院都差不多,温暖才是这里独有的。倒未必是像故事里说的那样,是地底下有热气上来。而是这里地势相对低洼,四面青山环抱,风吹不到。秋冬季节,人在这,特别安定舒适,多少有点游子归来般的错觉。爬上后山,眼界随之一阔,看远近的山峦,层层叠叠,朝拱如仪,不免又心旷神怡。这样的地方,人喜欢,神自然也会喜欢,寺院建在这自有道理。至于发生一些灵异现象,也就自然而然不足为怪。
  九峰寺,又称九峰禅林,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首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毁,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道光五年(1825年)再次重修,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资料里有相关记载。目前该寺已位列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九峰寺这个寺名,《玉田志略》如是说:“其山脉也,自武夷分支,则自天平也,奔涌蜿蜒,巉屼特起,恰合阳九之数,是名九峰。”此话貌似严谨实则啰嗦。简单一句,天平山下有九个山峰,故叫九峰,足矣。扯到遥遥一二百里外的武夷,未免太牵强。有谁做过专门勘察的?没有。倒是寂照禅师与九条鲤鱼的传说言之凿凿,更符合民间的逻辑。事实上,仔细分辨,寺东南五座,寺西四座,确实有九座山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基本成一线错落排列。在晴日的早晨,或者是其他阴雨天气,浓雾起时,这里就像一片茫茫的海洋,波涛广阔,气象万千。九座山峰,形如九尾欢腾的鲤鱼,或跃或翔或游或潜,说不尽生动形象,果然颇值一观。
  佛道合祀在中国,特别是在乡间小庙,并不鲜见。但是九峰寺颇为特别。这座寺庙,因佛而起,自始就埋下了道的因缘,最后,道由佛生并喧宾夺主,实属不多。九峰寺的闻名,不因山川古迹,不因高僧名尼,恰是因为有一个惠泽龙。龙是道,而不是佛。今寺院大雄宝殿左,专门建有一座龙王殿,一尊龙像端坐神龛上,威严如仪中透着大度与和气,平日里求签问卜者不绝于途,香火不断。据传,明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叶向高曾到这里祈子,并取龙潭甘露与妻饮用,后果怀胎生子。叶深感龙王恩泽,乃欣然命笔,题一横匾答谢,曰:“九峰禅林”。是故,该寺又多了一个别名。可惜此匾今已不存,据说是毁于“文革”浩劫。
  传说,惠泽龙甚是灵验,举凡久旱不雨,婚姻子嗣乃至于仕途财运等等,卜无不灵,求无不应,自古就信者甚众。至今,每年六月初一和十五,龙王得珠之日与归海之时,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们都会自发集中到这里,为龙王举办盛大的祭祀与庆祝活动,人声鼎沸,济济一堂。这也成了九峰寺区别于其他寺院的一道独特景观。

2016年2月10日

作者简介:石城,原名陆林松,屏南人。福建省作协会员、屏南县作协主席。出版有诗集《乌鸦是一点一点变黑的》。另有散文、评论和小说计数十万字问世,诗作入编《世界华文诗选》《中国现代诗选》《中国当代最新诗潮》《福建文学创作50年选》《福建文艺创作60年选(诗歌卷)》等数十种选集。散文《爱情的翅膀折叠起的地方》获全国首届孙犁文学奖。诗歌《另一种河流另一种水》入选央视三套配乐朗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