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屏南漈头村:感受千年文脉的魅力
2016-06-27 08:30:07 张川闽 来源:  责任编辑:浪沙  
作者:张川闽
    “蒲山多胜迹,漈水有贤俊”。
 
    走进漈头,千年古村的魅力尽显眼前。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游鳞结队、人鱼同欢的鲤鱼溪,蜿蜒流淌,绕村而过。村中,随处可见数量颇多、保存完好的古石牌坊群、古民宅群、古墓群、古“圣旨”、古楹联、古牌匾、古庙、古道、古桥、古祠堂、古井、古树,古色古香,无不弥漫着古村浓浓的乡土气息。
 
   漈头村始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人杰地灵,钟灵毓秀,文化名人辈出。曾名列屏南“四大书乡”之首,历代科举人士达200多人。“叔侄二进士、父子三贡生”也在当地传为佳话。
 
耕读博物馆:串起散落的“千年记忆”
 
    顺着穿村而过的鲤鱼溪往古巷里走,就跨进了“屏南耕读博物馆”。
 
   “人生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这是张书岩喜欢说的一句话。在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他自费办起馆藏1万多件古(文)物的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是民间力量参与保护文物、古村落的样本。
 
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占地3000多平方米,这是一个以千年古村漈头农耕文化为基础,依托13座明清风格的古民居而建的大型展区,分成历史文物博览馆、木雕精品陈列馆、清风正气史鉴馆、古代家居展示馆、农耕文化体验馆、屏台情缘展播馆等11个展馆,青少年校外德育基地等4基地,廉政文化长廊等3条长廊。博物馆寓“教”、“游”、“乐”为一体,10年来,有23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游客30多万人次到馆免费参观,亲身体验古代织布、治陶、泥塑、抓泥鳅、磨豆浆、搓编草绳、沙盘印模、制作米粿等传统农耕文化魅力。
 
   10年前,张书岩年满60岁退休,回到家乡漈头村。起初,他在儿子开的餐馆门口挂上两块小牌匾:农耕文化小展室、明清家具小展室,把百余件废弃农耕工具、家居用品修复后集中展示,分类摆放,受到游客的好评、专家的关注。于是张书岩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自费修缮古民居,创办农耕文化博物馆。
 
    张书岩通过借、租、赠、购、寄等方式搜集古(文)物。他为征集更多的“三寸金莲”,瞒着住院医生,拔去吊瓶针头,驱车近200公里到连江县苔菉镇茭南村,与3位健在裹脚老人合影,求售“三寸金莲”鞋、裹脚带;为征集更多农耕物品,作为村义务邮递员的他,经常到各家各户的粪撩、垃圾堆里寻找,有一次真的找到村民扔掉的明代的脸盆架……
 
    2014年,张书岩被评为“中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2015年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被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命名为全国第二个爱故乡工作站。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的创办,让沉寂多年的千年古村重新焕发生机,慕名前来参观的游人越来越多,不少中外游客和专家留言,赞扬博物馆保护了民间文化的遗产,留住了耕读文化的记忆。
 
 
平讲戏:古老剧种的“活化石”
 
   每逢节庆,张氏祠堂内的古戏台上,高亢悠扬的戏曲声依然回荡,短则一周,长则半个多月。漈头早在明末清初,就有戏剧活动,屏南7种地方戏有4种都发祥于此,清初漈头张志慎在采茶戏与四平戏的基础上创办了“平讲戏”,兴盛多年。然而,上个世纪40年代末,张贤楼学习平讲戏时,平讲戏却已不复当年风光。“我11岁开始学戏,15岁时所在的平讲戏戏班就宣告解散。”张贤楼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末,随着最后一个民间业余团体——屏南县熙岭乡四坪村平讲班散班,平讲戏基本在闽东北范围内消亡。
 
 2002年,屏南县成立地方戏剧研究办公室,并对全县地方戏剧保留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2006年,“中国四平腔(高腔)学术研讨会”在屏南召开。得知这一消息,张贤楼等几名老艺人决定参加研讨会。“这是一个全国性的研讨会,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也要演一段凑个热闹。”张贤楼说。
 
    同年10月17日,漈头平讲业余剧团《马匹卜换妻》剧目,参加全国四平腔学术研讨会期间演出,受到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这次演出成功,对这一古老剧种的挖掘、抢救、保护及发展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使屏南平讲戏古老剧种活化石重新焕发生机。之后,屏南平讲戏不仅在各地经常展演,还搬上了银幕,进一步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与群众文化生活。
 
    2007年8月,应世界福州十邑同乡会和马来西亚砂罗越屏南公会的邀请,漈头平讲戏农民业余剧团赴马来西亚访问演出,参加砂罗越屏南公会创会二十周年和屏南董乡会创会九十周年的庆典演出,受到华侨和当地官员、媒体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马来西亚各大报刊整版刊登,称屏南平讲戏剧团的成功演出,不但增进了文化交流、加深乡情,更是中马友谊的文化亲善使者。
 
    2015年11月,屏南漈头平讲戏剧团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赴台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的文艺小分队,到台北、台中、阿里山等地展演,轰动两岸。目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贤读、省级非遗传承人张贤楼、老演员张尊盟、年轻演员张贤菊等10多位民间艺人正在为传承与发扬平讲戏不懈努力。
   
 
民俗文化节:常办常新魅力足
 
   千年的历史,给漈头浸染上浓郁古风,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漈头村自唐末肇基以来,立祠祀典,历史悠久,长期的群居生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习俗。特别是明清两代,科举鼎盛,这当中正直廉洁之士、名宦硕彦如星汉灿烂,蔚为人文大观。在此也都积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过去较为隆重的节日有春节、元宵灯节、端午节、中秋节、齐天大圣诞辰等,成为弥足珍贵的人文菁华。
 
   农历十月廿七日是传说中孙悟空的诞辰,以往, 漈头村在这一天都要举行请神祭神活动,祈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这种民间信仰活动在古色古香的漈头村由来已久,但是,现在 漈头村人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已不再囿于这一古老形式,而要丰富提升传统民俗活动的内涵,于是,将请神日改办成民俗文化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漈头村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由村民代代相传的烟筒功、龙桩拳、春秋大刀等南少林武术、传统武术表演个个出彩,观者喝声不断;老艺人精选的乱弹戏、京剧等戏剧唱段声声传情,博得人们的阵阵掌声。这些还带着泥土芬芳的农民表演者在专注于自己的表演的同时,也令四里八村赶来看热闹的数千观众陶醉。让人大开眼界的还有踩街活动。踩街队伍由数百位村民组成,分成文物展示、器乐技艺展示等10多个组,依次沿着古村落的街巷缓缓而行,他们个个脸上充满自豪感、荣耀感,因为,他们向人们展示的可以说是最能体现 漈头村深厚文化积淀的东西。仅那文物组所展示的一幅幅古梧桐柱楹联、40多方刻着“文魁”、“武魁”等内容的古牌匾以及古石牌坊上的石圣旨,就足以让观者赞叹不已。
 
    漈头村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有参与编修明朝《永乐大典》却弃官返乡的黄童,有深受林则徐赞赏的“叔侄两进士”张方矩、张正元,有编纂《国音字典》的同盟会会员张赞等。逝者已矣,如今还可看到的是村民保留下来的古民居、古廊桥、古石牌坊群等古文物。近年来,随着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意识的加强,漈头村先后迁建金造桥,修建百祥桥,新建耕读长廊,维修古民居……让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今天,我们透过这些,依然能感受到质朴的民俗风情,触摸到古村的千年文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