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棠口,她从“棠棣之华”中走来
2016-05-10 17:04:26 莫沽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小虾米  
作者: 莫沽
 
    “千峰历历耸睛空,十里金台一径通。涧绕东西交二水,桥横上下跨双虹。人家尽住松阴里,春鸟争鸣落日中。最是隔溪山背上,数声清磬晚来风。”乾隆年间,庠生周天玉一首《棠溪即事》对二水交汇,停蓄一潭,潆洄万状的棠溪风光的吟诵,不知让多少后来人为之向往,诗中的“棠溪”即指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棠口。
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出生地棠口
    棠口,古称岩头店、挖板、水竹坂、活坂等,村前发源于闽东第二高峰东峰尖的古均溪和白洋溪交汇于传说中的酒潭。神奇的酒潭烟波弥漫,似有陈酿飘香,古老的木拱廊桥飞渡两岸。九曲溪边上,神鲤吞云逐雾,红石隐约如印。金台上,老松古樗华盖绿荫,百年西洋建筑群尽显沧桑……举人周大俊诗赞曰:“银汉迢迢天上临,派分两涧绕林深。雌雄剑合经秋净,牛女躔分静夜沉。终古茫茫飞白鹤,当窗浩浩入牙琴。杖藜缓步澜回处,云影波光思不禁。”溪边悬崖上摩崖石刻:“棠溪第一!”如此胜景深藏于千峰耸立的群山怀抱,让外人可望而不可及,正应了《诗》“棠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之佳句,而取溪名为棠溪,村名为棠口。
 
    滴水成泉,众泉成涧,聚涧成溪、成河。溪是水的家,一滴流水,无忧无虑,朝着省力的方向前行,就归入溪,回到了家。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人如滴水,如孤舟,宁静的港湾就是家。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生活在棠溪下游熙岭墩里村的周子美,溯流而上,发现了这一处水竹摇曳蒹葭苍苍的水竹坂,子美在肥沃的坂上别榛编茅,落地生根,生儿育女,成家成村,繁衍有子孙11000多人,多数随着一溪之水,散居五湖四海。棠口村现有4500多人,周姓占3900多人,另居住有黄、张、危、苏等四个姓氏的传统血缘聚居村落。
棠口村千乘桥与古建筑
    走进棠口,一座座静静孑立的古建筑,宛如一个个岁月老者,会让你的时光瞬间倒流。那一座一墩两孔以雄鸡展翅为造型的“编木”式木拱廊桥,就是拥有“中国最美廊桥美誉”的千乘桥。千乘桥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她以飞架两岸的雄姿,锁住村庄的一方风水,担当“北抵县城,南通省郡”之重任,她充满朝气与活力,没有一丝的老态,让你难以想象得到她竟是从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走来的。前人“曲岸斜阳双羽泛,平桥流水数有分”“十里烟霞迷处士,一潭素影斗婵娟”的题咏是最好的写照。
 
    相比巍峨凌空的千乘桥,静栖于桥头的祥峰寺尽管曾经文人雅集,但仍显得有些沧桑低调。祥峰寺始建于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原址在现寺后山上墘,而眼前的祥峰寺是为了千乘桥而从上墘迁来的,她在两岸村民的恩怨与重托声中款款而来。山门前石锣石鼓,寺院内四水归堂,寺墙与民房仅一墙之隔,缕缕炊烟有情交织。清晨清脆的钟声与悦耳的鸡啼声,在潺潺的流水声中争鸣。举人周大俊诗曰:“寒毡依旧傍招提,懒性由来合静栖。醉去不分僧罽宿,狂来漫把佛旛题。三生尘梦楼三鼓,一片禅心月一溪。慧灿传灯留半偈,可堪刮眼有金篦。”倚靠在斑驳的山门边小憩,我的脑子中突然闪出一个有趣的问题:“究竟是晨钟唤醒了鸡啼,还是鸡啼催促了晨钟?”或者皆不是吧!因为比起门前亘古不绝的流水声,所有晨钟暮鼓鸡鸣犬吠等来自生命的声音,就显得十分仓促与微不足道了。
 
    “高挹金台俯酒潭,樗坛松岛迭相参。好山好水来奔赴,直把屏南作剑南。”这首诗是进士张正元对八角亭的吟咏。八角亭又称观湖亭,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据光绪版《屏南县志》记载,“八角亭,上架崇楼三层,高出云表”。登楼四望,山色湖光,宛然如画。楼下大溪水色深碧,时号曰“酒潭”。乾隆二十年,张世珍署屏邑令,叹曰:“阁名奎光,象文明也。凡州邑皆有,而屏独无……”想不到岁月仅更迭了40春秋,棠口村竟然人文蔚起,文武并进,“一门四举人”,“一村四豪杰”,兴建奎光阁传为佳话。
 
    漫步在棠溪畔,我不禁陶醉于桥、寺、阁的美丽传说了。传说千乘桥原名棠口大桥、祥峰桥。两岸居住着周黄两姓,桥建成后,周盛黄衰。黄家河伯看出其中的原因是,周家宅地为蜈蚣形,黄家为燕窝形,通桥后,周家的蜈蚣过桥吃了黄家燕窝的蛋导致黄家衰败,就找周家河伯论理,两河伯争执打斗,桥毁。村民不知内因,筹款重建,又毁。至康熙四十四年(1779),五显大帝托梦给周黄两家,将桥造成雄鸡形可阻止蜈蚣过桥,黄家人还不放心,又将祥峰寺迁至桥头,利用晨钟暮鼓声及如鸡啄米的“啄啄”木鱼声,震慑蜈蚣。据说嘉庆年间周大权总理重建千乘桥时亦梦见五显大帝显灵呢!
 
    桥建成后,中间桥墩如鸡头昂首,左右两拱如预振鸡翅,远观恰如展翅雄鸡。因祥峰寺的到来,更桥名为祥峰桥,桥中神龛祀五显灵官大帝。迁一座寺院,解两族恩怨,天堑变通途,南北振兴,知县(古田)张佑后题匾“慈云彼岸”。《古志》载:“祥峰桥,在棠口,有亭。因桥头有祥峰寺,故名。”两涧、酒潭、松岛、廊桥、古寺……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祥峰寺文人雅集。嘉庆元年,周家在桥头建起了“高出云表”的集崇栖厅、奎光阁、观景楼于一体的八角亭,以防止风水流入黄家。明争已止,暗斗犹存,两岸恩恩怨怨终归于一溪清水付之东流。
 
    慎重追远,缅怀先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周氏宗祠位于村前岩头谷中,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由周氏第四世祖周文桂主持建造。宗祠坐东朝南,面对“笔架山”,祠前九曲环抱,方湖映月。祠内悬托“汝南堂”堂号牌匾,正厅大柱书“世守濂溪爱莲说,家传甪里采芝歌”家训对联,追朔周姓源流,训导后代子孙。
 
    充满神秘色彩的人工湖方湖位于周氏宗祠前,中宽数亩,春涨湖漫,“有神鲤数尾,随波飞腾云雾间”,内有两口古井曰“方湖双镜”,是一个赏月怡情的好去处。湖外九曲溪环绕,溪中有红石印一方,相传石印若现,必主科名。进士张璜溪有《方湖》诗云:“露白风恬夜气清,湖光月色两盈盈。举头笑指嫦娥道,卿照人间我照卿。”
 
    方湖边的松岛上有一组高4.6米、长35米的大型花岗岩浮雕,上面雕刻着闽东红军独立师与当地父老乡亲共同抗敌建功的场景,记录了在棠口集结改编为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的神圣庄严时刻。站在这组气势恢宏的纪念碑前,我仿佛听到上世纪三十年代,闽东独立师在棠口教堂吹响了让这块大地苏醒的号角声!
棠口教堂
 
    棠口教堂位于村后龙身冈上,由英差会利用清朝“庚子赔款”白银所建,占地面积31亩,建造有12座西式楼房,总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形成集教堂、医院、学校、工厂等于一体的大型西洋建筑群,其规模在闽东农村首屈一指。
淑华女学校
棠口教堂西洋建筑群
    民国二十四年(1935)秋,中共闽东特委组织部长、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阮英平率闽东独立师击败反动民团进驻棠口村,受到棠口教堂的大力支持,棠口人民的热烈欢迎。“11月7日,阮英平率闽东独立师进驻棠口潘美顾医院,获取大批药品和医疗器械……”1999年版《屏南县志》记下这鲜红的一笔。
 
    潘美顾医院为棠口教堂医院,现院内保留有阴刻“妇幼医馆”四个大字,立于宣统二年(1910)的石牌匾。站在院内,我感受到了从巴洛克式综合楼和西式小洋楼妇幼医馆散发出的浓郁红色气息。姑娘厝青砖黑瓦、高大玻璃排窗、木制百叶窗帘、齿状花边墙饰,卧室宽敞明亮,造有炭火暖气道,整个建筑给人以典雅、温馨、哀婉、崇高的美感。姑娘厝住的牧师、医生、教师等为青一色“娘子军”。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正月,姑娘厝内宣布了一项永入红色史册的决定。叶飞到南昌新四军办事处接受项英、陈毅命令,随同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一起来到棠口。李子芳郑重宣布了新四军军部的命令,闽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团辖三个营,团部就设在姑娘厝。2月初,叶飞、阮英平率六团团部和部分队伍进驻双溪。14日,随着一声军号的响起,部队分别从棠口、双溪出发,北上奔赴抗日前线抗战。日后,这支以老六团指战员为原型创作的话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滨》唱遍了大江南北。
棠口纪念碑
    三年的游击战争的烽火,将棠溪一溪之水映得通红。时间让这段燃烧的岁月逐渐模糊,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1986年8月,叶飞视察闽东挥毫为“姑娘厝”题写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部旧址”。2015年9月29日,从棠口采集的红色热土,光荣地与从新四军发源地、集结地、出发地和成长地(湘、赣、粤、闽、鄂、豫、皖、浙、苏、鲁、沪等全国11个省巿35处)采集的象征新四军血脉、基因、精神的红色热土一起,安放在长城脚下铁军纪念坛里,让后来人永远缅怀新四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走在棠口,除上述古建筑外,还有始建于乾隆十九年的“夫人宫”,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山头奶殿、“三圣夫人殿”,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林公殿,以及老宅、古井、古墓、石牌坊、黄牛墓等无法一一详述。
 
    “莫道箱中无意味,一杯清茗替壶觞。”这是书于棠口村万象春茶行茶点箱上的一幅茶联,道出了主人家以茶代酒接待客人的雅趣。在棠口村,随便走进哪家屋子,一杯清香的茗茶皆少不了。历史上,屏南是产茶大县,棠口为产茶大村,咸丰以前,棠口茶叶主要运往武夷山,之后多数通过传教士销往欧洲。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采茶女,为孤寂的山野增色,落日时分,采茶女们纷纷挑着茶青赶市,“一阵风香肩贩出,旗枪争上买茶场”是这一乡村场景的现场速写。
 
    清末鼎盛时期,全村有万象春、合兴泰、广利、两仪森、逢春发、广福祥等十多个茶行,主要品牌有银丝茶、柳青茶、白茗、棠溪功夫等,年产茶上百吨,其中由武痒周作衔父子创办的万象春茶行年产茶七八十百吨。“光绪八至九年(1882-1883年)民间便有茶叶购销机构‘茶行’。棠口村‘万象春茶行’年收购茶叶七八十吨,所收购的茶叶通过传教士远销英国等地。”《宁德茶叶志》记载了万象春茶行盛极一时的茶事活动。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是一句流传在棠口村数百年的揭语,却又是村中制锣绝活的真实写照。棠口铜锣做工精致,大锣直径90公分,小的16公分,重的50斤,轻的仅半斤。种类繁多,有卖果子专用的“果子锣”,卖油粮用的“糖锣”,衙门用的开路锣、打更锣,庙会用的大中小擦等十多种。每一面锣的声音都洪亮悦耳,经久耐用,久负盛名。这主要源于祖传制锣技艺的传统绝活,以及源于家族严格的传承体系。据《周氏族谱》记载,清末至民国时期,棠口铜锣进入鼎盛时期,村中常年从事“兑锣”行业的有40多人,产品远销江西、浙江、江苏、湖南、贵州等大半个中国。
 
    棠口村流传至今的杖头木偶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回利为屏南杖头木偶戏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据《周氏族谱》记载,棠口杖头木偶戏于清末由周郑宝师从漈头村张林青学艺传入,经其发扬光大,将小木偶改成大木偶,小戏台改成大戏台,剧本也增加了《陈大奶出山》《猪八戒讨老婆》《周三打虎》《水漫金山寺》等三十多本,戏班享有盛名。民国十二年(1923年),周郑宝的杖头木偶戏班到福州街演出《水漫金山》,观众云集,受到各街巷市民的盛情聘请。戏班每天演3场,连续演了两个月,导致福州城内各戏院的门票收入锐减。最终在各戏院的干预下,被迫退出福州城,至今仍然在屏南大地上传为美谈。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过去棠口深处大山中,来一趟不容易。如今,高速已通,高铁在望,屏南已经成为省城福州的后花园,而棠口距县城仅5分钟的车程,成为县城的郊区了。棠口,这个从“棠棣之华”诗韵中走来的传统村落。您若想来走走,已不是远不远的问题,而是思念与不思念行动与不行动的问题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