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五老峰肩上的“小桃源”
2016-03-24 16:18:27 莫 沽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小虾米  
作者:莫沽
“大象无形,大美无言。”大声的音乐恰似无声,大美的风景无须张扬。
——题记

    西施浣纱鱼沉水,大美不可复制。东施效颦,弄巧成拙,成为千古笑料。
    若将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5A级景区白水洋比之于美女,恰如西施,天生丽质,毫无矫揉造作感。“上下两洋,计有八里许。中有大石一片为溪底,石洁水清,俨若白锡灌地,临川一望,即见其底……”早在乾隆五年,屏南首任知县沈钟就在《屏南县志》上记下了神奇的白水洋。现有剥山谷为平洋者,不正为今之东施乎?耸立于白水洋边上的五老峰,宛如五位守护这一方“奇特景观”的长者,他们的肩上扛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桃源”——岩后村呢!
    前些天,我和几位文友在一位省旅游局挂职干部的陪同下,走进了岩后村。

    穿过长长的白水洋峡谷,沿着五老峰下的古磴石拾级而上。
    初,背抚习习清风,脚踩潺潺水声,眼观奇山异水,步履倒是轻快。
    渐渐地,脚开始发酸了,当发觉对岸挂在头顶上的潭头和天坑垅两村,已皆可平视,而潭头村原本孤悬欲坠的吊脚楼,也成了四平八稳的靠山楼时,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催生了我们的脚力。
    至半山腰,腿已发软,恰有路亭可供小憩,人性之极。我循亭搜索,想寻找些碑文、墨书之类遗迹,无果。许是这位驻村干部看出了我的心思,就介绍说,该亭于数年前由几位驻村干部合力捐薪而建,未曾留名。噫,这几位驻村干部饱受这长岭之苦,方能体察民之所需也!而留亭不留名,更是将其背影永远刻入这条长岭、这座村庄啊!
     此后,大家谈的多是关于这几位驻村干部与长岭、半山亭、岩后村的种种有趣推测,不觉间已上岭头。想不到的是,登后大半程的古磴石竟没有人再喊过累!至岭头,有细心的文友报出了一个骇人的数字:上山磴石1592级!
    枯藤老树,树密林幽,欢欢雀跃,啾啾鸟鸣。岭头林深不知何处去?
​​
    缘岭而下,涧水潺潺,行百余米,豁然开朗,屋舍幢幢依山而筑,良田层层顺坡铺开。远处,有妇人躬身刈草,有农人忙于耕作;村中,鸡犬追逐嬉戏,老者借阳取暖。真是“寻到深幽处,居然别有天”,好一处世外“小桃源”啊!
    这个名叫岩后的村庄,位于五老峰的肩窝处,古称豪山境,肇基于明朝,为张姓传统血缘村落,仅140多户,480多人,却辖有潭头、天坑垅、罗岗等五个自然村。村庄以大片良田为库,一条山涧从宽阔的后山环村而降,一路入田出田,如顽皮的羊羔,最后全都聚于狮象两山把守的水尾。水尾处有如虹廊桥接岸守关,桥下飞瀑如练千层迭落,水进水出,有遮有挡,开合自如。村口有夫人宫祀降妖伏魔护胎佑民扶危济难的女神陈靖姑,宫对面梯田上有八卦乱石阵,这里面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五老在豪山境布下八卦乱石阵,专抓童男童女送往天坑岩炼长生不老丹,百姓深受其害叫苦连天。幸逢陈靖姑云游白水洋,剑破乱石阵,收复五老为守护白水洋的五老峰。村民为感恩陈靖姑大德,就在乱石阵对面陈靖姑破阵的龙冈上建夫人宫祭祀陈夫人……村中长者感叹,福地色彩神奇,传说火药味呛,子孙后辈定然桀骜不驯啊!
    村庄青一色土墙黑瓦,斑斑驳驳,磴石巷弄,幽深幽深。有一大石池居中,如村之眼,池水笕引于山泉,水满自溢,跳溅如珠,在暖阳的折射下如晶莹剔透的泪。走在这样的巷弄中,有一种厚重踏实的归宿感,很容易嗅出家的味道,一颗浮躁的心趋于平静,但这味道中似乎又夹杂着一丝道不出来的酸涩,让那一颗平静的心,又潜入另一个角落里悄悄骚动。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心无法真正归于平静?

    整个村庄最引人注目的是,插在村中至高点建筑上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这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绿树环簇的青山的映衬下,成为万绿丛中名副其实的“一点红”。这一抹鲜艳如血耀眼如珠的红,聚焦了文友们的话题。
    “是岩后小学吗?”
    “该是岩后小学吧!”
    “肯定是岩后小学啊!”
      ……
    “岩后革命烈士纪念馆!”从“S”形古磴石下得一道弯,在转角平台处,红旗下的建筑物一览无余,文友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叹!这座藏在白水洋深处,美若小桃源的小山村,曾经竟然是一座充满销烟的红色村庄。
    纪念馆前留下烈火焚烧痕迹的残墙断垣是烈士张家镇的故居遗址,从这块巨大的宅基、精致的石墙基、厚实的土墙中,不难看出当年这座房屋的气派和主人殷实的家底。
    站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凝望伤痕累累的老屋残址,一股浓烈的销烟味一下子将我的思绪拽入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火中去了。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主力红军退出红色根据地开始艰难的万里长征,国民党乘机进行“清剿”,先后调集有56师、58师和独立33旅疯狂扑向闽东红军独立师和游击队,妄图一举摧毁闽东革命根据地。
     地形复杂险恶的白水洋峡谷和巍巍豪山山脉成为红军和游击队抗敌的天然屏障,五老峰肩上的豪山境地处政屏周三县交界处,红色革命思想在这里如种子般迅速传播,村中男女老少纷纷加入游击队参与战斗,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开展联络、送信、送粮、掩护、放哨等革命工作。村民张家镇、张郑意、张达文、张廷虎、张发朝等在叶飞、阮英平、黄道、曾志、吴华禄等闽东北红军领导人的带领下加入红军游击队,岩后很快成为红军在闽东北地区开展革命工作的结合部。1936年6月,中共政屏县委、政屏县苏维埃政府在岩后村成立,张家镇成为第一任政屏县委书记。
    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持续了三年。留守下来的革命队伍不但没有被“清剿”,反而呈星火燎原之势发展;闽东革命根据地不但没有被摧毁,反而如盘石一样坚固。

    登上五老峰顶,虽然山风凛冽,但丝毫不影响居高临下的视线。俯瞰如天笔一扫的白水洋,潾潾银波,木拱廊桥,天然浪道,戏水游客,甚至连大小路口等一切皆尽收眼底。当年,这处绝佳的观景台,正是村民们帮助红军和游击队站岗放哨的天然瞭望台呢!
    五老峰左右两峰分别是棋盘顶和红军岩。棋盘顶因顶上有天然大棋盘而得名,传说是五老下棋喝茶、观洋赏月的休闲场所,也是叶飞、黄道、阮英平、黄立贵等闽东北红军领导人召开紧急会议的临时会场,“化整为零”“调虎离山”“红心白皮”等扭转被动局面,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战略战术在这里敲定。红军岩边上因隐藏有红军洞而得名,岩洞不大,仅能容纳十多人,曾经却是红军和游击队伤病员疗伤养病隐蔽的后方医院。山风呼啸,河水湍激,战事深入,伤员增加,许多闽东伤病员被转移到这里治疗,为解决“伤员多,医生少”的难题,闽东特委专门委派叶玉城医生前来支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民们的性格就如这块土地般敦厚,信念如大山般坚定,意志如劲松般顽强。岩洞容不下伤员,就近搭盖茅舍为屋;医生缺少,学医的张发祯自告奋勇顶上;药品不足,采青草药补济;粮食不够,挖野采充饥……纯朴的村民对付凶狠的敌人,采用的是对付天灾的古老土法。
    这所隐蔽而简陋的红军医院最多一次接收12名伤病员,从1936—1937年,短短两年内,在这里治愈重上战场的伤病员有60多人,成为一所响当当的红军后方医院。当年,这所红军医院使用的部分急用医药箱、担架、病床、手术刀、剪刀等老什物,虽然都已破旧不堪,但每一件都有着道不尽的故事。如今,它们都静静地躺在岩后革命烈士纪念馆里,履行着新的平凡的职责,若没有熟悉这段红火岁月的人提起,它们看起来与其它老什物并没有什么区别。
    这座由村小学改装成的革命烈士纪念馆,除了展示烈士遗物,还展示烈士肖像和生平事迹。走进纪念馆,刚刚还嘻嘻哈哈的文友们的神情突然变得庄严肃穆。张家镇、张达文、张达炳、张郑意、张廷虎、张发朝等一张张年轻英俊的脸谱,在那段燃烧的岁月中定格,生命的旅程被残酷地画上句号。“吊打黄阿婆”“父子皆就义”“兄弟三烈士”等一个个鲜活悲壮的故事,将豪山境子孙桀骜不驯的品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爱情如血,生命似肉,自由为骨,而支撑起血肉之躯的正是坚硬的骨骼。为了自由,这个小小的村庄有一百多人跟着叶飞将军闹革命;为了自由,全村有16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32人被认定为“五老”;为了自由,村庄被敌人烧光三次。“为了自由,我宁可牺牲生命,为了自由,我宁可牺牲爱情。”在这个小小的纪念馆里,我感觉自己瞬间走进了诗人桑多尔·裴多菲的心。

    炊烟如香,把脉村庄,村旺则旺,村衰则衰。走出纪念馆时,晌午的炊烟已经稀疏升起。那些尚有炊烟的老屋,尽管稀疏,但定然还聚有人气;而那些没有炊烟老屋的主人是否使用煤气灶?不!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从山上砍一担柴火回家远要比从山下扛一罐煤气上山轻松的多啊!显然,稀疏的炊烟是原住民减少的结果。
    炊烟孤独,村庄寂寞。岩后,曾经火红的豪山境,这座省定老区基点村似乎与许多山村一样,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没有公路是否会加速这座红色村庄的衰亡?”这个小问号,或许就是扰动我心池,让我无法真正归于平静的小精灵吧!要建造一条山村公路就要破坏一个国家5A级景区的原生态,谈何容易?没有公路,岩后就只能永远扛在五老峰的肩上。胡思乱想间,恰巧遇上了一位年愈古稀的老支书张家同。
    老人家平静地告诉我们,每年都有许多红二三代和游客慕名前来瞻仰观光,国家也不断委派驻村干部帮助村民致富,修古磴石道、办纪念馆、造廊桥、建旅游公侧……县里已经规划将村子融入白水洋景区开发红色旅游。村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但多数村民还是选择搬迁到交通便捷的地方生活。“据说岩后村建设公路的方案,已经进入专家认证阶段,到时‘五老’的使命就完成了!”说这话时,老人家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神情。
    老支书在村里过着普通隐淡的生活,宛如静静躺在纪念馆里的老什物一样,若没有人提起,这位烈士后代与普通村民真的没什么两样。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汽车开进我们村!”老支书朴实的道别语,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