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
谢坑:从北苑茶香中走来的千年古村
2016-03-22 09:48:50 莫 沽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小虾米  

作者: 莫 沽

位于闽东第二高峰屏南西北部东峰尖脚下的谢坑村,人口约1600人,是闽东大地上为数不多的从北苑贡茶真香中走出来的千年古村。村中的古道、古廊桥、古寺、古茶园和古寨门等琳琅满目的古建筑,无不折射出谢坑曾经茶叶产业的繁荣。清·乾隆版《屏南县志·分县始末》记载,立县之初,县治双溪村仅四五十灶。而谢教坑村,竟达四百户。谢教坑,就是如今的谢坑,为屏南开县第一村。
    翻开谢坑村族谱,谢坑,果然不同寻常。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并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四平提线木偶戏和四平戏等,已分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遗名录;宝兴银矿和北苑贡茶在历史上为屏南支柱产业,而北苑贡茶制作技艺仍在延续。

“雲際通津”,闽东北茶马古道上的要塞

“游心无方,抗志云际。”出自曹植《七启》。李周翰注曰:“云际,言高也。”“追奔逐北,奄有通津。”出自《梁书·武帝纪上》。词语词典注释:“通津,四通八达之津渡。”在东峰尖脚下谢坑村的一座古寨门上,镶嵌着由这两个词组成的“雲際通津”四个繁体字碑刻,在岁月的流逝中,似乎在自豪地诉说着,谢坑村曾经是闽东北茶马古道上咽喉要塞的辉煌历史。
    从“雲際通津”古寨门下的古巷穿村而过的,是一条载满灿烂茶叶史的茶马古道。古道像一条弯弯的扁担,一端挑着屏南境内最高峰东峰尖,另一端挑着建瓯境内最高峰辰山,辰山下的凤凰山是北苑贡茶的中心。
    何谓北苑?丁谓《北苑茶录》曰:“北苑,地名也,一名龙焙。”宋·赵汝砺《北苑别录》曰:“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旁联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上。”古籍记载了北苑茶乃上上茶,历代文人墨客更是对北苑茶倍加推崇,大诗人陆游品后拍案:“建州官茶天下一绝!”
    谢坑村与北苑贡茶中心区凤凰山的直线距离仅三四十公里,据宋·朱子安《东溪试茶录》记载:“……官焙三十二,东山之焙十有四:北苑龙焙一,乳橘……南溪之焙十有二:下瞿一……谢坑八,沙龙……西溪之焙四……北山之焙二……”从中可以看出,三十二官焙分东南西北四大焙,统称北苑贡茶。“北苑龙焙一”属东山之焙,“谢坑八”属南溪之焙,谢坑为北苑贡茶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谢坑人不讲属福州语系的屏南话,而是讲闽北语系的建瓯话,民俗风情和房屋建筑等也更接近建瓯,村中还保留有古茶岭、古茶亭、古茶园、刻有“茶岭扬帆”的古寨门,以及传承至今的北苑贡茶制作技艺。
    北苑贡茶鼎盛时期,外围产茶区覆盖面极广,包括屏南、古田、政和、寿宁、福鼎等闽东大部分县份。期间,闽东茶叶多往北苑走,而谢坑村当时是茶商出闽东往闽北的必经要塞,为闽东一个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谢坑村海拔约900米,从村后通往建瓯水源的分水隘海拔逾千米,为闽东通往北苑古茶道上海拔最高的隘口,是闽东北茶马古道上的咽喉要塞,是名符其实的云际通津。

“茶岭扬芳”,官府对谢坑茶事活动的嘉奖

“茶翠重重成林海,
岭上青青缘艳优。
扬驰世界千万里,
芳香佳名传千秋。”

这是流传在谢坑收录于村中陆氏家谱的一首藏头诗,诗中隐藏的“茶岭扬芳”四个字,以石匾额的形式镶嵌于谢坑古寨门上,落款为“道光二十一年仲冬”。
    走进谢坑村,古巷两侧斑驳的黄土墙,褐色的木板门,高大的马头墙和厚实的青瓦片,仿佛都散发出淡淡的茶香。踩在被脚板磨得油光发亮的铺路石上,如踩着古老季节遗存的鼓点,十趾间蹦出的是挑夫粗犷的小调。古巷边孤寂的老井,憨厚的石水槽,仿佛在自豪讲述着,当年挑夫们释担歇息,抔水畅饮的贩茶故事。
    出了谢坑村,迎来的就是“茶岭扬芳”古寨门。古寨门用花岗岩条石干砌,门框上用巨石板作梁,上部改用泥土夯成,顶部加盖瓦片。远看犹如一位戴着斗笠的脱俗老人,仿佛在对出村的行人千叮万嘱。穿过寨门回眸,矩形寨门变成了条石弧线形拱门,顶上阴刻“茶岭扬芳”四个古朴雄浑大字的石匾额,散发出质朴的茶香,增加了古寨门的厚重感。
    据《古田县志》载:“古田种茶始于唐,兴于宋,南宋为鼎盛时期。北宋时,古田年产茶25-30吨,南宋增至446吨。”按《旧唐书·食货志》唐德宗贞元年间全国征收茶税40万贯推算,约产茶1亿斤。相比之下,古田年产茶量可谓凤毛麟角。时东峰尖下的谢坑、横坑和苦竹(富竹)等村庄,只是古田大地上的一个角落,所产出的茶却能在1亿斤中脱颖而出被选为贡茶,足见质之好,艺之精,品之上,名之“扬芳”也!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茶岭扬芳”石匾额无疑是官府对谢坑一带,在道光二十一年前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繁华茶事活动的嘉奖和颂扬。望着茕茕孑立的古寨门,透过古朴雄浑的“茶岭扬芳”四个大字,我仿佛听到谢坑陆氏先祖铿锵有力的茶市话语权了。

茶事遗址,还原“芳香佳名传千秋”


谢坑村遗留下来的古代茶事活动古建筑,除了“茶岭扬芳”古寨门外,还有长桥、古茶岭和茶岭亭等。长桥是一座位于谢坑村水尾的木拱廊桥,又称为水尾桥,由董事陆子成于嘉庆年间募建,是连接周宁、政和等县茶马古道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桥上“清茶半筒正解渴,长桥一座好乘凉”的对联通俗易懂,却又富含现实主义哲理。
    海拔逾千米的分水隘是建瓯与屏南的分界线,跨越分水隘的古茶岭被附近两地村民称为“龙凤岭”。据谢坑村陆东许的爷爷介绍,北苑贡茶以“龙凤团茶”为最,北苑盛产龙茶,谢坑盛产风茶,为此,这条连接谢坑与凤凰山的茶马古道又称龙凤岭,建瓯境内段为龙岭,屏南境内段为凤岭。
    茶岭亭是屏南境内唯一以茶命名的路亭。沿着“茶岭扬芳”古寨门前的茶岭而上,岭头就是茶岭亭了。翻开清·乾隆版《屏南县志·桥梁路亭附》,“茶岭亭在谢教坑”七个字跃然纸上。原来茶岭亭早在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屏南开县之初就伫立于茶岭上了。亭内梁书云,茶岭亭由陆氏肇基始祖陆华伍公子孙鼎新,于“民国拾伍年十二月初吉时”重建。梁下一副“野鸟有声开口劝君且住歇,山花无语点头笑客不须忙”的对联,道出了往来客商为财不惜身体,风餐露宿、奔波忙碌的情景;也道出了古道上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虽不是什么神家心经,却足以让人心智顿开。
    走在从北苑贡茶中走出来的谢坑古村,不必畅饮,只要呼吸着茶的真香即有回甘之妙,一颗浮躁不安的心就随之归于平静。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