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走出历史深处的漈下村
2016-02-18 10:44:00 张尚瑶 树红霞 陈孝眷 来源:县委报道组  责任编辑:小虾米  

今日屏南消息张尚瑶 树红霞 陈孝眷 )你是否想过在寂静的夜里,仰望深邃的星空尽遣飞绪;你是否想过侧卧溪畔,聆听鱼儿们的窃窃私语;你是否想过斜坐长廊里,纵情享受冬日里温暖的阳光;你是否想过拾起画笔唤醒儿时梦想,一抒自己的写意人生;你又是否厌倦都市的喧嚣,而神往悠然自得的田园时光……如果你想过,那么就请你到古村漈下来。

  从屏南县城驱车向南10多分钟,就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甘棠乡漈下村。这里海拔802米,四面环山,村居依山沿溪构筑,前有双溪汇聚,后有群峰叠翠,恰似飞凤落洋,民风淳朴,一派怡然静谧的田园风光。
 

古色古香的寺楼桥亭
  

沿着鹅卵石铺就的村道走进漈下,一种历史的厚重与神秘感扑面而来。
  首先映入眼帘的聚宝桥和飞来庙,这一桥一庙紧密相连。桥下流水潺潺,不时“鱼翔浅底”;庙中壁画精美、楹联妙趣。置身其中,不禁令人联想起古代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鉴古谈今的情景。而说起村中的古廊桥,建于清康熙年间的花桥不得不提。这里是进村要道,桥内有二排靠背座椅,可供休憩,是村民闲时玩乐、拉家常的地方,如今顺应时代的前行,桥上还装了有线电视,此时正有几位老者在悠闲地攀谈着家长里短。
    如果你是南向进出村子,清康熙年间重修的峙国亭则是必经之处。亭子正方形,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均三间,内外各处梁枋,保留下来大量的人物故事彩画,动作各异、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色彩鲜丽,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清代彩画题材库。在这里,你不妨可以停下匆匆的脚步,驻足细细品味一番。
  在村中心有一座明代古城楼,临溪与花桥相倚,为双层建筑,下层砖石结构、上层为木结构城,楼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城门条石弧拱,上书“漈水安澜”四个大字。遥想当年甘国宝回乡祭祖时,旗杆就挺立在城门楼前,那迎风招展的旌旗不仅是衣锦还乡的荣耀,更是他对家乡故土的魂牵梦萦。
 

古民居诉说三段历史
  

走在黄昏的漈下,炊烟袅袅,溪边杨柳依依,黄墙黛瓦的建筑风姿绰约,融合了徽派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临水而居情调的96幢明清古民居点缀其间,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
  漈下的村落格局,整体看酷似鱼形,北狭南宽。明代时,古漈下村周边筑有完整的城墙,为卵石砌筑,高大坚固,清中期以前的建筑主要集中在此即曰字路范围内,而清末及民国建筑则散居于古村的外围。这些古民居与公共建筑群一起,较为清晰地折射出漈下古村明中期格局形成、清早中期迅速发展、清未民初达到鼎盛的历史进程。
    若想区分这三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我们可以从建筑的外观来判断。清早期之前的民居多为清水木结构,外墙一般只起围合作用,前有院子,并建随墙式单独门楼;清晚期的民居四周均修筑兼具承重功能的夯土墙,大门开在前墙中间;至民国时期,夯土外墙更显高大,出现了炮楼式方形多层建筑等。
 

血缘村落里的甘国宝
  

在屏南县城通往宁德路口的环岛上,矗立着一座塑像,题有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手墨“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9个大字。这座塑像吸引着无数过往行人的目光,也把四面八方的游客带到了漈下古村。
  漈下村368户,多姓甘,故多称甘漈下,是古代宗法制度及涉台法缘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漈下村自甘氏开基后,历代均有记载,至九世而有甘国宝。甘国宝,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出生于甘漈下小梨洋村,以武进士出身,前后为官43载,官居一品。他一生廉慎,勤政爱民,洁己奉公,尤其两度戍台,担任挂印总兵,为保卫和建设台湾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敬仰的英雄人物。
  “我们这里是一个传统血缘村落,有甘国宝故居、甘氏大厝,还有甘氏宗祠、龙山公祠和甘氏支祠。”村党支部书记甘田新也是甘氏后人,说起先祖一脸的自豪。
  甘国宝故居建于明末,其建筑形式与小梨洋甘国宝故居基本相同,据传也是当时甘国宝来漈下村时的住所,故居内仍保存着雍正乙酉年甘国宝的“武魁”匾,乾隆皇帝御赐“福”字牌匾,至今珍藏村中。
 

马仙信仰与尚武之风
  

都说一方水土一方信仰,漈下自然也不例外。在漈下村,你会发现一处呈现外方内圆、穹窿高起的别样建筑,那就是龙漈仙宫。龙漈仙宫正是伺俸龙漈开基拓主马仙娘之祀殿,外形取天圆地方之式,大殿正中悬挂的“方壶圆峤”匾,正是这种建筑形式的贴切说明。每年农历六月,漈下村都要举行迎马仙民俗活动,这时会请来戏班子,在村中做戏三天三夜,祈求全村丰收兴旺、幸福安康,是漈下人最隆重的节日。
  漈下还是一个尚武之乡,武术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还出了不少武举人,有虎拳、板凳功、锄头功、竹竿功等,迄今村里仍保留着当年练武的工具。
  “我们下漈号称‘拳头窝’,武术‘虎桩拳’最好。从前山民沿茶盐古道往返宁德、福州等地‘挑回头’,以山货交换海产品等,途中经常遭遇土匪,需要武术防身。现在国泰民安,练武术主要是强身健体,传承文化。村里成立了虎桩拳文化研究会。”漈下村虎桩拳第七代传承人甘代佑说。
 

古村从历史深处走来
  

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古村落一下子热闹了起来,前来屏南感受秀美山水的游客,多半会放慢脚步,来这里寻找儿时的记忆、寄托浓浓的乡愁。
   近年来,为保护古建筑,避免古建筑由于长期风雨侵蚀而遭到破坏,当地政府为古村投入修缮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村里组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小组,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并对路面、河道进行整治,板岸建设和绿化美化。淳朴的漈下人,还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打造以“古村感悟、森林人家、农耕体验”为主题,集体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在不到2年时间里,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度假村。
  机会再次降临。去年4月,上海鸿禧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持人林正碌带领团队来到村里,开展了“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油画)公益教育实践活动,为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不少村民放下锄头,拿起笔头,搞起了文化创收。
   “随着艺术教育的深入推广,漈下古村将有更多国内外艺术家入驻漈下古村开设工作室与艺术空间,推动民宿、写生基地、传统公益等文化旅游的配套产业的繁荣,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艺术文化古村,为中国广大古村发展文化及文化旅游提供了积极的发展模式。”林正碌自信地说。
  “春节期间,每天来村里玩的人都有几千人,小车路上都停满了。目前,我们在加紧对进村的公路进行拓宽,还将加快住宿、餐饮等配套建设,带动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漈下、爱上漈下。”甘田新说。
   如今,养在深闺的漈下村正从历史深处走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