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
略论四平腔及其在福建的流布与艺术遗存
2015-06-17 17:36:55 佚名 来源:屏南戏研办  责任编辑: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四平腔在中国戏曲学术界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它形成于明中后叶,系由弋阳腔生发出来的一个独立声腔,主要流行于江南工区。明清间各种戏曲声腔的兴起及流行,其中特别以明代的昆腔和清初以来的梆子腔、皮黄腔的冲击最具影响,使得这一声腔在各地迅速消失或被其他声腔吞并或消溶,使之竟不闻于近代戏曲史论界,导致当代戏曲史家们的种种推理与猜测。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分别于1982年、1984年在福建的屏南和福州召开了四平戏的学术讨论会,福建四平戏与四平腔的关系被得到普遍承认,并引起戏曲界的关注。四平戏也于20069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一、明代四平腔及其声腔形式

  (一)   四平腔的产生时间和地点

对于四平腔表述最早的应是顾起元(1565—1628)的《客座赘语》,该书所记均为南都南京的地方掌故。据该书《戏剧活动之演变》云:后则又有四平,乃稍变弋阳而令人可通者“之四平腔,是万历之前的事,其所指四平腔,即指在南京地区流行的戏曲声腔。
  对于四平腔的产生地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三种:一是钱南扬先生的说法,四平腔发源于南京名句容县的四平山;二是周贻白先生等人的说法,四平腔出于安徽,四平调即由四平腔衍变而成;三是流沙、林庆熙先生的说法,四平腔是流行徽州的弋阳腔稍变而成,四平腔即徽州腔。对于上述三说,笔者以为钱南扬先生之之说比较接近史实。
  (二)   四平腔的声腔及演唱形态从李渔论音律的资料中,我们至少可以对明清之四平腔有三点重要认识:一是其演唱形式是“字多音少,一   而尽”,与汤显祖论弋阳腔之“其节以鼓,其调喧”之音乐气氛相一致;三是其演唱戏文之“曲文未改”,是严格遵循戏文,为“照本宣科”的演出。李渔之论,使后人对于四平腔音乐认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其对我们研究四平戏,以及对四平腔的认识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据此完全可以对四平戏与四平腔的音乐演唱作直接的比较,而不必绕许多弯子去理解“四平”的“平”是什么样的调式、板式,而造成混乱的概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