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
屏南杖头木偶戏传承谱系
2015-06-17 17:27:39 佚名 来源:屏南戏研办  责任编辑: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一)屏南漈头、棠口、安溪杖头木偶戏传承谱系
    屏南杖头木偶戏,俗称杖头戏,于明末时期流入屏南。全县有漈头、棠口、安溪、熙岭、忠洋等村办过“杖头戏”。
    屏南最早的杖头木偶班是“张林青杖头木偶班”。张林青,漈头村人,生于清同治初年,他是我县发现的最早杖头木偶戏艺人。周郑宝,棠口村人,自幼心灵手巧,喜雕刻,雕出的人物花鸟栩栩如生,人称他“巧仔”。清光绪年间杖头戏在屏南很受乡民欢迎,郑宝的杖头戏班8到10人,开始时唱地道的平讲戏,后因出外演出语言不通改唱乱弹,念的是不标准的中州音。民国初期,周郑宝的杖头戏已享誉闽东北和福州地区。张红孙,棠口乡安溪村人,他继承了师业,并在周郑宝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用梧桐木雕刻木偶,将木偶增大一倍,更新了戏衣和舞台幕景,此外还增加了狮、龙、猴、象等动物木偶,表演艺术与舞台布景都进行了改革创新。1947年,张红孙率木偶剧团远涉重洋到达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演出,深受当地华人华侨的欢迎。1973年8月,在棠口文化站的牵头下,组织了“棠口杖头木偶剧团”,全团12人,由周回利任团长,周郑思为导演,周世灿雕刻头像,周建功负责音乐设计,女音演唱员周淑妃、张桂美,主要操作者周回利、周家远、周理善等。
学艺时间
    不祥
     (二)屏南熙岭杖头木偶戏传承谱系
    屏南杖头木偶戏,俗称杖头戏,于明末时期流入屏南,是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据有关资料记载,屏南杖头木偶戏,从清末时期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曾博得福州、建宁、福宁等三府各地观众的欢迎,如今是福建省杖头木偶艺术硕果的仅藏。全县有漈头、棠口、安溪、熙岭、忠洋等村办过“杖头戏”。
    熙岭乡地处我县东南偏南部,距县城34公里。熙岭村自明朝年间吴、张两姓肇基至今已历数百年,可谓人才辈出,风情浓郁。许多古老的地方剧种四平戏、平讲戏、北路戏都从这里发祥并得以传播。而杖头木偶戏亦是其中的一种。下面就该村杖头木偶戏传承脉络作简略说明。
    第一代张礼读(1910--1996年)、张德砚(1907--1983年),于1940年至1946年间创办熙岭杖头木偶班,全班约十二人。在周边各县亦有一定影响。
    第二代后于1955--1959年又出演。
    张世姜于1982--1986年创办熙岭杖头木偶剧团,主要演员有张礼读、张德浅、张德新、张日西、张永帅、张兆田等。
    吴金嘎于2002--至今创办熙岭杖头木偶业余剧团,主要演员有张德新、张德斌、吴金嘎、张德穗、张天赠、吴旺、张远早等。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