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草鞋
2015-06-17 16:30:57 李家钒 来源:宁德网  责任编辑: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对它已渐渐淡忘,但我们应知道红军长征是穿草鞋走过的,这是永远不能遗忘的历史。
  “少时青青老来黄,敲敲打打配成双。送君千里终须别,弃旧怜新抛路旁。”谜底是草鞋。
妇女最为忧忿而无奈的,是被遗弃,“少时青青老来黄,敲敲打打配成双。送君千里终须别,弃旧怜新抛路旁。”谜底是草鞋。看来,这是属于贫家女子的命运;历本,在封建朝代是要皇帝亲自审定的,故谜面的口气就大了。“君子还我去远行秋前青、秋后黄、扭扭捏捏配成双,有耳不闻钟鼓响,有鼻不闻桂花香。君子还我行千里,忽然绷断九曲肠。可怜抛却秋风外,从此不带我回故乡。” 
  至今脚后跟还留着隐隐的疤眼,那是小时候被草鞋磨出的。
  草鞋样式简洁、明快、透气、透水性强,而且十分廉价,很适合当劳动用鞋。编织草鞋的工序如草鞋一样简洁。用铁耙把稻草基部散乱叶片捋去,整平,放在石砧上用木锤拍软。以三条麻绳为脊,一端按草鞋的形状固定在编织机上,另一端固定在腰间。把柔软稻草搓成松散的绳状,现搓现编。有时还添加些破布条,这样草鞋将更结实,穿着也舒适。记得小时候,下雨天,男人不能外出干农活,就在家里编织草鞋,一两个小时便编织完一双。
  平时穿布鞋,下地干活打赤脚,上山干活就得穿草鞋。初次穿草鞋,仅有的一点好奇很快就被痛苦所替代,感觉像小姑娘缠小脚,稚嫩的脚根总要被草鞋磨出几个泡来,疼痛难忍。休息上一个星期,磨出的一个个便泡结成了痂,第二周又接着磨。磨久了,脚磨出茧来也就习惯了。孩提的我并没有长时间穿草鞋,只是偶尔在周六、周日穿一两次。每穿一次草鞋,都是一次意志的磨炼。
记忆中不再有穿草鞋的痛,而只有草鞋的可爱之处。草鞋的外形有些像鱼。小时候砍柴回来,有时赤足走路,把草鞋别在腰间的刀鞘线上或悬在柴担上,碰到人就吆喝:“有鳗鱼干的卖,要不要?”据说,身无分文的流浪汉就曾用纸包着破草鞋谎称鳗鱼,换得一顿美餐。
草鞋也可以用来“扮酷”。古代的侠客、隐土就以穿草鞋为时髦。“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真隐士;电视剧中的大侠也大抵是如此装束,显得十分飘逸、洒脱、超然。
  廉价、粗糙的草鞋,一般平民百姓都穿它,因此,草鞋始终成了贫贱的象征。一旦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人们就很快抛弃了它,甚至再也不愿提起它,名符其实的“弃之如蔽履”。
  毕竟我们穿草鞋在历史上走了太久太久,我们穿着它丈量过太多的艰难历程和泥泞道路。从老子出函谷关到历代的征夫戍卒、樵夫、云游四海的和尚,一直到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因此,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忘记它。那天,我在网上键入“草鞋”两个字进行搜索,竟然也搜到5个含“草鞋”的网页,内容大都是饰品广告。粗陋的草鞋从百姓的生活必须品成为了一种装饰品,这里显然隐藏着一个情结,情结的核心便是草鞋精神。网站中有一篇演讲稿,题目是《做穿草鞋的记者》。其中写道:“草鞋连接着平民百姓的期望和寄托;穿草鞋的记者,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记者;穿草鞋的记者不娇贵、不势利,心中对普通老百姓、对新闻事业充满了爱。铁肩担道义,草鞋行万里。”这就是草鞋精神,我们不要草鞋,但仍需草鞋精神。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