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趁热打铁今犹在
2015-06-11 11:27:07 陆和寿 来源:宁德网  责任编辑: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打铁,是我国最古老的手工艺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冶铁铸造作坊就已经出现。在几千年的中国农耕社会里,犁锄锹耙,是农民土里创食最重要的劳动工具,因此,打铁手艺与农民休戚相关,是不可或缺的。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逐步向技术型现代农业转化,曾经在广大农村充当重要角色的铁铺在数量上也就随之急速减少。

    打铁要靠硬功夫

    解放初期,屏南全县有大小铁铺70多家,流动铁铺20多家。其中双溪镇一度是县内铁铺数量最多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12家。当时,“叮当叮当”之声终日回响在大街小巷。如今,景况虽不如前,只剩下一家夫妻店了,但这家铁铺生意依然很好。

    腊月里的一个阴雨天,笔者前往这家铁铺采访。现年54岁的铁匠郑光荣正与49岁的妻子陈传秀一道修理一把缺嘴的锄头,这是轻活儿,郑师傅边干活边聊起他的打铁生涯。他18岁拜师学艺,吃尽了苦头。常言道,打铁要靠硬功夫,说的是打铁不但要有过硬的体质,还要有过硬的技术。不少人打铁因吃不了苦头便半途而废。郑师傅说,打铁苦,最苦的要算打铁砖。过去,没有熟铁,铁料来自本地生产的土铁,杂质多,一块毛重10斤的铁砖要经过多次烧炼锻打,最后变成只有6斤重的熟铁。他这样描述当时打铁砖的情形:把铁砖放入炉灶后,立刻来回拉动风箱将木炭烧旺,铁砖随着灶火的升温,由褐黑色渐渐变成暗红、艳红,这时,师傅一手握长柄钳夹出铁砖快速放在铁墩上,一手举起小铁锤领着徒弟狠命地敲打。被敲打的铁砖在高温下很容易氧化,因此火星四溅,噼叭作响。飞溅的火星极易伤人的皮肤,刚入道的学徒遇此情形往往会心慌手乱,而此时,正是打铁砖的最好时机,作师傅的会大声吆喝,快!快!于是,密集的打铁声和师傅的吆喝声响彻铁铺。“趁热打铁”这个成语就道出了其中道理。

    改革开放以后,钢材市场放开,有了熟铁,铁匠的劳动强度减轻了,妇女也可以从事打铁手艺了,所以,郑师傅便让妻子做他的帮手。

    锻打定型有诀窍

    郑师傅说,要打造一件既好用又美观的铁器是件不容易的事。这其间,不但在技术上有很多诀窍,师徒的默契配合也是关键。锻打过程中,师傅使用小锤,运用敲、拖、点、碰、触等手法,就像是“提示语言”,抡大锤的徒弟要依照师傅的提示把握用力。手起锤落,无论是师傅的小锤,还是徒弟或帮手的大锤,都要把握落锤的准确度。所谓准确,一是指力量准,下力太轻对定型无济于事,铁料会急速降温,得重新烧料;下力太重会使铁器严重走样。其次是指位置准,该打器具头,莫敲器具尾。直到器具已显模型后,大锤就该休息了,由师傅小锤轻敲慢打。郑师傅说,初学时很难掌握要领,一锤下去,不是重了就是偏了,师傅就得返工再打。

    郑师傅说,铁器定型是个反复的动作过程,取出烧红的铁料,紧敲急打,完善器具的棱角后,再加热,烧红,再取出锻打,如此反复,直至成型。

    好钢用在刀刃上

    郑师傅指着一把已修好的锄头说,铁艺最难学的是下钢,只要是锄头与刀具,都得下钢,而钢料下在刀锄上的多少与分布部位,往往成为顾客评定刀锄好坏标准。下钢有“明钢”与“暗钢”两种,所谓明钢,就是“以钢包铁”,即将刀锄等铁具的刃口用钢包裹着锤打,讲求的是紧密结合;所谓暗钢,就是“钢铁相融”,即在刃口上钢与铁混杂在一起锤打,讲求的是均匀融合。所以,下钢技术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考量一位铁匠的综合技术水平。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是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

    郑师傅说,铁器打成后必须经过一道关键的工序,即淬火。淬火看起来只是冷却铁器的一个过程。其实不然,淬火关乎一件铁器的软硬度,如果是刃口铁器,还关系到刃口的锋利与否。淬火时,将锻好的铁器放入水内,“哧啦”一声,热气腾起,即可取出。此前须把握铁器的温度,太高了,淬火后会走样变形,太低了,刃口软,用起来不锋利。最后一道工序是回火。铁器淬火后硬度偏高的,往往出现变形走样,而且脆性大,甚至出现细小裂纹。若如此,可将之重新回炉加热,以调整硬度,直至铁器软硬适中,用起来才会又锋利又有韧性。

    近年来,许多铁铺关门停业,铁匠纷纷改行。但依然有不少师傅没丢老本行,始终坚守着铁炉铁墩。郑师傅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自己娶了老婆,盖了房子,还供养两个孩子上大学,这门手艺功劳不小。尽管现代科技不断发达,有了更多农业机械,但沿袭几千年基本农具像锄头、柴刀等却照样要用。他相信,只要有农业,这些劳动工具将永远不会消失。他说,只要身子行,打铁这碗饭今后还要吃下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