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
谈甘国宝的书法艺术
2015-06-09 09:50:51 甘景山 来源:白水洋鸳鸯溪旅游网  责任编辑:admin  

      白水洋鸳鸯溪旅游网消息 (甘景山) 在甘国宝研究会成立之前,见过他的指虎画,但从未见过他写的字。在搜集他的史料过程中,偶然之间,才知道他还留下墨迹。因为听说他到边境各省平叛乱、驱外敌,也是福建的提督,在厦门、漳州、泉州等沿海有过活动,所以我专程去了解他的史迹,除了复印到晋江志,看到泉州他建的道观外,在厦门第一次看到他的亲笔“瞻云”(清乾隆辛已年公元1761年)二字刻在石头上。当时甘国宝是福建水师提督。几次想去古田县松吉乡长岭村他的故居看看。终于在2003年9月19日,在古田县松吉乡副乡长黄祖威等的带领下,去长岭村,从吉松到长岭的山间公路正在修,地面上铺着巨大的基石,只有拖拉机、吉普车才能跳跳摇摇才能行走。老黄弄来一辆旧吉普,不然还去不了。

  离长岭村两三华里时我看到路边有一座破亭庙。古田、屏南是亭、庙结合,既是休息的亭,也是供神、供菩萨的庙。他们说这叫“长岭亭”。因为我为了增加史料内容,一般在离村不远的一些亭、桥等,都做一些附带介绍,可以要大家停下来看看亭。亭虽破旧,但仍有香火,柱子上还有新描的柱联。我有一个习惯,进庙总是先看牌匾、柱联上的字。结果发现亭中一对联写着:一片常云调庶泪,九天法雨济群生。落款还有“甘国宝题”。对照厦门甘国宝石刻笔迹,同一书体。因为我学过书法,一看便知甘国宝的书法是“魏碑”体。甘国宝生活的年代流行魏碑。做为武进士的他,自然也得跟着潮流走。魏碑体距今已1500多年,到了隋、唐、宋、元、明这么长的几个朝代中,已被舍弃,没有发掘。到了清代,石刻、墓碑上的字被发掘、重视、推广。留在古田县长岭村甘国宝父亲甘亨贵亲笔写的墓碑,字体方正,结体饱满,融唐楷与魏碑于一体,但更多的是魏碑。甘亨贵教育儿子一定很严格,不然不会考上武进士。甘国宝生于康熙,学于雍正,事于乾隆。他以地朝庭一片忠心敬业。如“瞻云”二字,据有关考证,就是借用《史记》里的话歌颂“康乾盛世”:“其仁如天,就远如日,望之如云。”他每到一处,都要给皇帝及时报告军情、民情、灾情等,所以才留下“奏折”的行书笔迹。

  在南北朝时代,魏碑体主要流行于北方,北方人豪放,而南方人比较清雅。收各其人,魏碑就比较遵劲雄强,用笔大起大落,转折处多为侧锋取 ,形成外方内圆,力送到底,使人感到雄浑厚实,朴素峻美,骨法洞达,魏碑顾名思意,是碑碣上的字,本身的金石味就很浓。从仅有的又吸个楷体字分析,有明显的魏碑特点,笔画方圆兼备,横多为露锋入笔、轻顿而收。捺为轻顿顺势写出渐渐提起,不像唐楷提笔另出捺脚。为“天”字的横、捺。折有方折(如“瞻”字)、圆折(如“调”字)、从这些列举的字可以看出,甘国宝临习过《郑文公碑》等碑碣。他的楷书笔力雄强、点画峻厚、气势开张、入笔重行笔稳。

  由于成立了“甘国宝研究会”,热心人才有将材料归位的载体。甘国宝研究会刚成立,福建、台湾的许多专家、学者、同乡,就主动将许多史料及手迹复印寄给我。其中就有保在台湾故官博物院的甘国宝许多给乾隆皇帝的“奏折”。“奏折”全部是行书,行书有楷行、草行两种,甘以楷行为主,较好认。魏永竹先生还帮助翻译、标点。甘国宝行书有行无列,行距较大,且行笔直,看去爽目清丽。行笔流畅自然,偶有牵丝极美,各“阵有法”,“陈”的最后一竖与“有”的撇牵丝,“有”省去“月”中的两点,最后竖钩的钩省去,写成牵丝,与“法”字的三点水相接,极美观流畅。甘行书结体以方为主,显得壮丽、峻美,他的行书,既有王羲之的秀逸,更有魏碑劲丽,还有“张 ”的痕迹,通篇字与字之间,萦带虽汲,但笔断意连。因为是写给皇帝看的,奏报公务,要让人看得懂,所以以行楷为主,基本字字独立,但也偶掠入草书,显得活泼,如“途”、“对”、“随”等,完全是草书。甘的行书十分熟练精致,没有任何赘笔,令人叹服。

  从他的从武生涯,还以为他是一位只会武的莽夫,但从他的指虎画、书法看,他是一位儒雅的艺术家,修养好的,境界高。甘写行书,几乎是一气哈成,如“ 不致荒 掺阵进退得法罗源营及兵弓马”一行20个字,每个字的收笔和下一字的起笔,不是笔断意联,就是有牵丝萦带,流畅美观,飞白相间,气势夺人。细观之,可以体会到当时甘书写时的全神贯注、时疾时缓的状态,他的结体、运笔、用墨、章法等均是十分谙熟的,真是字字有立意,笔笔见法度。我只是随便谈谈感觉,如果真正评价,要靠书法专家。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