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12日上午,开班仪式在屏南县四坪村人才驿站举行,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温铁军在开场视频《致CSA新农人的一封信》中指出,新农人队伍在不断扩大,希望各位新农人在践行社会参与式农业并与生态文明相结合时,要注意不要再重复过去已有的教训和故事,加强交流、加强学习。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执行院长潘家恩教授向学员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并向各位学员介绍了屏南人才振兴的特点、回顾了三农问题的提出背景,他特别指出今天的时代是地球村的时代,强调了我院扎根乡土、立足屏南、面向全国、国际视野的初衷。 
 熙岭乡人大主席叶罗贵代表乡党委、乡政府致欢迎词,他分享了熙岭乡有效激活乡村动力、兴旺农村业态,建设有情怀有活力美好家园的历程。最后他再次感谢各位新农人、新村民的到来,希望各位学员能多在村里走走并提出宝贵建议。  
 浙江缙云县五羊湾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李春萌作《一根小小茭白 富裕一方百姓》主题分享,她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普通农民到“茭白大王”,20多年来一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带领当地农户种植茭白共富,创新茭白种植技术,先后获多项国家专利,使缙云茭白走入千家万户,走向世界的历程。她说:“一根小小的茭白,不仅改变了我的人生,也富裕了一方百姓。”她的艰辛创业故事和共富情怀让学员们热烈鼓掌、连连赞叹。 
 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周芬芳结合自身多年来参与屏南县发展文创与文旅的实践经验作《弱鸟先飞——‘文创+文旅’推进乡村振兴的屏南实践》演讲。详细讲述了屏南积极发扬“弱鸟先飞”精神,通过“三引三创”发展乡村文创与文旅经济,探索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从一个贫困的山区落后县蜕变为建设生态文明与文创文旅融合强县的历程。她的分享引起了在场学员的强烈共鸣与自豪,让屏南在地人才看到了屏南乡村的新可能与新价值。 
 乡野艺校创始人/校长、屏南县首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毛华磊作《乡野艺校——以文教助力乡村振兴》演讲。他介绍:乡野是文明之地、智慧之所,是人与人的所在,亦是我们的扎根所在。乡野艺校提出1000个美育计划,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关系出发相互联系、拓展,从孩童到成人、从个体到社区、从生活到生产,分别生长出 4 个特色项目——自然与生活相融合的《乡村美育课堂》、情景式田野调研《今晚吃什么? 》、文化挖掘与重塑的《节日快乐》、产教融合的《生态产业1+N》。他提出“躬身入局、扎根在地、慢慢生长”的理念与大家共勉,期待共同在乡村,做点善良的事情。 
 屏南县第二批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屏南乡村振兴研究院生态农业与生态文明转型研究中心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王松良作《“三农”问题的症结与生态农业之路》演讲。首先,他通过深入分析“三农”问题的症结,表明资本化和化学化的农业是不可持续的,农业必须从由经济学指导转为由生态学指导,构建可持续的农业产业体系。并着重介绍了生态农业与社区支持农业作为对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与对农业组织形式的革新的有效路径与各地的创新实践。他还重点分享了其构建“参与式”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体系,在田间“精炼”农业生态学家,在田间地头“发现”生态农业专家,与屏南新农人共同实践生态农业的故事,并呼吁更多的屏南新农人共同走在“新农业”的大路上。 
 佳美农场创始人魏长作《佳美农场梦想的成真与继续》演讲。他讲述了自己创办佳美农场,探索生态农业与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成为福建省第一个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创办者的故事。第一,他践行将“社会支持农业”贯彻到农业的三产融合当中,并参考运用参与式保障体系(PGS),搭建消费者与农场的信任桥梁;第二,他结合农场运营,开发了一系列融合自然教育、劳动教育、文创教育、食物教育的特色研学活动。 
 
 经过两天的集中学习,40余名屏南乡村振兴在地人才圆满完成了首期集中培训。“醍醐灌顶”“打破自我”“重构乡村价值”“有温度的人”“不忘初心”“扎根泥土、向上生长”……结业仪式上,大家结合各自在乡村的探索经历、分享了各自的收获与感悟。通过本次培训,大家对乡村振兴理念、三农问题与生态农业、社会美育、农业研学与三产融合等有了更多了解,同时与专家、乡村振兴实践者深入交流,进一步探索前行的方向,找到同行者。 
  ▲学员卓萍萍分享感悟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聚在一起时充满激情,分开后也请把事情继续做下去,不要到此结束。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把事情做成、做好,还给自己美好的生活,还给我们爱的人一个美好的生活。”王松良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与寄语为本次培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乡村振兴,与你同行!我们下期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