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千乘桥是一墩两孔木拱廊桥,建造时不费一钉一铆,桥梁下部的木拱架全部由圆木编梁而成,从侧面看,就像编箩筐一样。千乘桥拱架结构由三节苗和五节苗两组受力系统组成,可承担来自桥梁上部的压力。其上还有剪刀支撑,可以防止桥梁左右晃动,因此木拱桥的拱架结构设计十分科学。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承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拱桥,是世界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门类,其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代表着中国古代木构桥梁的最高技术水平。二十世纪90年代末,文物工作者在闽浙山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构造如同彩虹的木拱桥,就此翻开了木拱桥的研究。 南北走向的千乘桥始建于南宋,此后多次因水患而损毁。在清朝嘉庆年间,乡贤周大权牵头重建了这座廊桥,有天,他梦到一只金鸡站立于棠溪水面。他觉得这是一个吉兆,所以就将桥墩垒砌成鸡头的样子,桥面左右为两翼,象征着金鸡振翅,昂首报晓。同时,尖形桥墩可以有效阻挡河流中携带的石块等造成的破坏。 千乘桥、林公庙、祥峰寺和八角亭构成了棠口村的“关锁”,起到“锁水口”的作用。古人认为水是财,所以要把水锁住,把滚滚财源留下来,也寓意福气如水源源不竭。 千乘桥承载了许多重要角色:它是休息场所、是祭祀之地、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在大家心目中,它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的图腾。 在棠口除了古韵犹存的千乘桥和古民居,还有被村民称为西洋建筑的欧式风格建筑。以淑华女校、姑娘厝、潘美顾医院为代表的西洋建筑旧址群,是新四军第三支队第6团北上抗日整编、集训、出发地。这支队伍由1300多名闽东子弟兵组成。1938年2月14日,他们在叶飞团长、阮英平副团长的带领下,从棠口出发开赴皖南抗日前线。从此,新四军六团转战苏南茅山地区,挺进上海近郊,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威震中外。 如今,新四军六团北上抗日纪念碑屹立在千乘桥畔,象征着他们不朽的灵魂和精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古老的文明依旧需要我们去传承,英雄的精神依旧需要我们去学习,参与其中感受抗日英雄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