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屏南消息(甘叶斌)从繁华都市的商铺柜台到乡土田间的阡陌地头,他用十五年异乡打拼的坚韧与智慧反哺桑梓;从专注种植的新农人到心系民生的人大代表,他以产业发展的实效架起连接群众与政府的桥梁。他就是市人大代表、屏南县坑口溪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林道近。他始终扎根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诠释担当,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基层建设者的精彩篇章。 归雁还巢:从城市创客到田园耕耘者 林道近是土生土长的屏南县棠口镇西村人。2001年,怀着对大城市的渴望,林道近辗转上海、江苏等地发展事业,开起了服装和化妆品店。十五年间,他不仅积累了可观的财富,更锤炼出犀利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力。每次回家探亲时,林道近都能看到家乡各个方面的发展,他由衷地为家乡感到高兴。同时,他敏锐地意识到,国家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屏南县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的政策,这些都让他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 2016年,在许多人不理解的惋惜声中他关闭城市店铺,毅然回到了家乡。他边开店、边观察,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刚回来的时候,别人都很疑惑,问我在外地发展好好的为什么要回农村?”林道近说,“以前从事农业的门槛低,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很多新农人力量,我觉得返乡创业、扎根农村大有可为。” 创业初期,林道近四处求学,不断钻研,将科学种植方法运用到实际中。每天,他都认真查看羊肚菌、葡萄、茶树生产情况,栽培、修剪、除草、防疫等环节哪项都不马虎。如今,林道近的农场拥有羊肚菌30亩、葡萄园60亩、茶树30亩,随着销售渠道的不断拓展,这些产业为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仅去年一年,羊肚菌创收60万元。 产业赋能:从独自致富到携手增收 走进屏南县坑口溪种植家庭农场,十余名工人正在忙着采摘、分拣、包装,一派繁忙景象。村民李大姐麻利地将菌菇按大小分拣,脸上漾着笑意:“以前在外打工顾不上家,现在农场采菇每天赚160元,骑电动车10分钟就能回家做饭。” 这样的场景,正是林道近返乡的初衷。“返乡创业的目的是带动农户增收。”林道近说,农场有6名固定员工,碰到农忙时,会请更多附近的村民来务工,最多一天用工30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林道近深知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实现长久富裕,更要把“扶技”作为助农的重要抓手,切实增强农户的“造血”功能。他向农户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资源,并提供农资供应、田间管理、技术培训、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服务和信息,农户通过种植或农场务工得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形成了依靠农民、服务农民的良好局面。 林道近还积极探索“菌稻”轮作模式,羊肚菌采收后的废营养袋翻埋还田,不仅改善了土壤有机质,收完羊肚菌后继续种植稻田,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一地多收”的复合叠加效益。 履职担当:从产业带头人到群众代言人 “只要有时间,我都要去田间走走、到地头看看、跟农户聊一聊,看一看他们在想什么,缺什么,自己能为他们做什么。”当选人大代表后,林道近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代言的使命和担当。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在履行代表职务的过程中,他常常穿梭于田间地头,与农户们倾心交谈,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认真倾听农户的诉求与呼声,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关于大力培育用好乡村工匠的建议》一系列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培育乡村工匠等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可。“期待今后能出台更多针对性政策,进一步推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让更多农户更有信心和底气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力量。”林道近表示。 人大代表不只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林道近扎根农村、发展农业、心系农民,认真履行代表职责,积极收集农民群众的民情民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基层人大代表的时代风采。从带动农户数量不断增多,到种植种类不断多元,再到产业链条不断延长……林道近一以贯之履行人大代表职责,扎根土地默默耕耘,在斑斓田野上挥洒汗水,以种植产业发展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人大代表并不一定都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能实实在在为群众的事情出把力也对得起‘代表’这个称谓了。”接下来,林道近将继续深入到群众中去,把每一条意见建议都听进心里、落到实处,扎实推进乡村农业产业发展,当好致富带头人,带动更多农民勤劳致富,共同走好乡村振兴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