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乡镇风采 >  
乡镇风采
屏南路下乡:敲开“致富门” 筑牢“幸福梦”
2020-05-26 15:26:02  来源:  责任编辑:  


 今日屏南消息(甘叶斌 胡华鑫)生机勃勃的仲夏,驱车行驶在屏南县路下乡,整洁的村级公路在山川中蜿蜒伸展,两旁墨绿色的山峦清新怡人,一张张村民的笑脸幸福绽放,一座座宜居村庄蓄势待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2018年底,路下乡顺利完成154户560人贫困人口脱贫,3个贫困村出列,贫困群众看得见好处,享得到实惠。贫困退出并非终点,路下乡始终保持“尽锐出战、越战越勇”的攻坚定力,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攻坚决心,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变,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扶贫扶到心坎儿上


“不尝试就永远不会成功。”望着自家山地里养殖的土鸡土鸭,路下乡酱园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仁和脸上写满了坚定与幸福,他欣喜于自己已摘掉“穷帽”。


原本,一家5口人,他与妻子、女儿都是残疾人,儿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中还有一个年老体弱的母亲,家庭劳动力缺乏,全靠他一个人维持生计,用他自己的话说,最困难的时候,连买油盐的钱都抠不出来,日子非常难过。


如何能帮助杨仁和成功脱贫,过上舒坦的日子?成为摆在乡干部心头的一件大事。通过入户调查,结合杨仁和家庭实际情况,乡干部觉得搞养殖是一条致富门路。方案虽然想好了,但杨仁和却掉链子了。考虑到资金、技术等因素,不敢干了。经过乡村干部反复谈心和做工作,在乡政府的帮扶下,杨仁和获得5000元的产业扶贫启动资金。他用这些帮扶资金买进鸡鸭苗500余只。屏南县郭氏基金给他免费提供了800公斤的玉米、饲料。杨仁和一步一个脚印,细心地总结积累养殖经验,胆子越来越大,路子也越来越广,逐渐的由原先的几百只,发展到几千只,由原先的单项养殖,发展到现在的混合养殖,收入将近六万元。


不仅这些,乡政府还多方联系、牵线搭桥,通过县红十字会,联系上海医院免费为杨仁和的儿子进行心脏病手术,解了他多年以来的一个心病。


 如今,杨仁和家庭状况得到了极大改观,他腰杆子挺起来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的敢闯敢干,给原本死气沉沉的家庭带来了生机,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村里人人都羡慕的养殖大户。“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帮到我的心坎上,往后我要加油干,努力让自己的日子越来越好……”杨仁和动情地说。


像杨仁和这样通过政府帮扶与自我振兴实现增收只是路下乡众多脱贫事例的一个缩影。


挖穷因,托穷底,换穷业,拔穷根……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路下乡始终坚持抓住一个“实”字,突出一个“真”字,一心一意为贫困户做实事、解难事,通过实行“滴灌式”精准投入,制定“一对一”帮扶措施等方式,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特色产业富民增收


春去夏至,经过一个春天的生长,路下乡的竹林日渐茂盛。笋季将过,中秋村村民林顺却不像往年一样急着上山挖笋。“家里160多亩竹林全部承包给合作社了,每年坐等收钱就行,比卖笋赚得多。”他乐呵呵地说。


林顺口中的合作社便是屏南县万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于2017年成立,主营毛竹开发,落点路下乡,看中的是该乡4万多亩的竹林。路下乡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林木葱茏。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竹子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竹业也成为当地的传统产业。


然而,过去毛竹长在深山没人管护,任其自生自灭。加上道路基础设施薄弱,加工企业少,造成销路难、价格低,这些都严重挫伤了竹农的积极性。


如何用根根毛竹激活农村经济发展这池春水?路下乡通过引进企业、承包竹山的方式,让“困山竹”成为农民的“致富竹”。


“针对不同农户的需求,我们有不同的经营模式。”万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木兴介绍,一是家里无劳动力的农户,可将竹林承包给合作社。承包期20年,每亩每年70元,农户完全不需要参与经营。二是家里有劳动力的,竹林由农户自管,合作社则负责砍伐、收购,一吨竹子的价格为500元至600元。第三种,就是农户自己砍伐竹子,我们负责上门收购。


“能够在家附近合作社工作,真是太好了。平时在家里也没事做,现在闲暇时候还能赚点钱贴补家用。”路下乡门里村村民苏丽球操作着机器,侧头笑道。


该合作社通过这三种经营模式,竹农积极性显著提高,许多原本担心竹子卖不出去的竹农都往山上跑。路下乡几近荒废的竹山被盘活,在有效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群众增收,农户村企互惠共赢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


此外,路下乡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高山花卉、竹业、食用菌、茶叶、棘胸蛙等五大特色产业,做响“一村一品”品牌,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种养,培植壮大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稳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建设,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特色优势更加明显。


产业扶贫是路下乡精准施策的核心,结合乡情实际,打出产业扶贫“组合拳”,形成“大小产业相联、长短产业互补、多重产业延伸”的产业扶贫格局。


精心绘就幸福民生


住上新房,“村”暖花开。造福搬迁工程不仅聚了民心,也有力改善了人居环境。走进富塘造福新村,整齐排列美观的小洋房在夕阳下熠熠生辉,只见平坦干净的水泥路穿村而过,老人们在家门口攀谈,一派祥和幸福的景象。


“真没想到我现在不仅成功脱贫,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新房子,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村民吴玉秀开心地说。过去,她住在路下乡岭头村,靠几亩薄田、20多亩竹林维持生计,2014年,吴玉秀的丈夫不幸发生车祸。生活重担压在她一人身上,生活十分艰辛。


2016年9月,路下乡富塘造福新村项目开始实施,吴玉秀一家被列入造福搬迁对象。去年春节,吴玉秀带着婆婆和两个孩子喜迁两层半“乡村别墅”,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如何托起人民满满的幸福感?路下乡立足民生短板弱项、直击靶心,下足“绣花”功夫,绘就幸福民生新画卷。以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为契机,全力推动“一革命四行动”,不断深化细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稳步推进污水治理及美丽乡村建设。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路下中心小学教学楼改造、塑胶跑道和新厕建设,加强校园安全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有效提高了办学质量。不断夯实医疗服务基础,推进“海云工程”,加快村级卫生服务所进行标准化建设和集镇医技综合楼建设;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开展进村义诊、“两癌”筛查、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宣传教育等服务活动。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路下乡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实施稳定增收、金融扶贫、精神扶贫等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十大工程”,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同时着力加强产业扶持,注重造福搬迁户后续帮扶,不断增强造血功能;组织力量对全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进行摸排,为每位贫困户“量身定制”巩固提升帮扶计划和脱贫帮扶措施,认真解决其实际困难,防止返贫。


立下愚公志,誓圆小康梦。一户户贫困家庭稳固脱贫增收,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项项民生工程建设如火如荼......一个个沉甸甸的规划里,“后脱贫时代”的新路下跃然而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