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学习进行时
学习进行时
这件事儿,习近平怎么看?
2017-12-07 17:07:1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许静娴  

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对历史也都有自己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历史是要被装潢起来的“金科玉律”,有的人认为历史是要被扔掉的“废纸堆”,有的人认为历史是可以被戏说的故事,有的人害怕历史的枯燥。在习近平总书记眼里,历史既不是对过去的一种简单记录,也不是一门简单的社会科学。历史,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在许多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那么,历史在习近平总书记眼中究竟是什么样的?让学习大军为您一窥历史的高度:

一、历史是一本书

看到这个标题,读者们一定在想,是啊,我们看的都是历史书啊,从小到大学了很多历史书。但在习近平眼里,历史可不是一册简单的书本。2011年,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三年后,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中,他更具体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从“百科全书”到“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眼中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机械的知识,而是一种经验和智慧,告诉我们的是一种如何和平发展的历史规律!说起教科书,我们不禁想到一些国家的教科书问题。教科书是教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儿童认知本民族、国家历史的主要渠道。如果教科书不能通过如实记载史实来传达正确的历史观念,就会对民族、国家的未来产生巨大的误导。有一些国家喜欢在战争中美化本民族的历史,甚至将侵略讲成共和,将战犯供奉到神社里,这无疑会扭曲青少年的心灵,导致他们走上暴力发展的道路,是无法被其他受到伤害的民族所接受的。所以习近平在抗战纪念讲话中,站在历史的高度,义正言辞地指出:“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书本记录的是真言,是后代万世的垂范,如果对历史的记录是别有用心的,一定会被历史无情地狠狠地淘汰。

二、历史是一个人

历史的英文词语“history”,词根“hi”指的是他,也就是人称代词,表明了历史不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主体,而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所以,在习近平眼里,历史就像一位老师,对我们提出了谆谆教诲。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德国文学家莱辛说,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贵国前总理勃兰特曾经说过:‘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中国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确,大到世界大势、小到我们的个人生活,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去找有经验的前辈老师求教“该怎么办”。在习近平眼里,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好老师。在2011年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的讲话中,习近平说,“历史记述了前人积累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记述了他们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思想与智慧,记述了他们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对执政者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历史的成败经验和教训。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大臣魏征就是唐太宗最好的镜子,他经常直言劝谏,搞得唐太宗下不来台,有一回,下了朝,唐太宗气呼呼地对皇后说,“我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原来唐太宗得了一只很精巧的小鸟,每天把玩,有一回恰逢魏征来劝不要大兴土木修宫殿,唐太宗知道这样玩物丧志的行为会被魏征“数落”,就把鸟藏在袖子里,不想魏征也很聪明,故意唠叨个没完,结果鸟在袖子里憋死了。贤良淑德的长孙皇后听完赶紧跪下,恭喜唐太宗得此诤臣,一定不会像隋炀帝那样身死国灭。唐太宗也觉得有理,魏征病逝后,唐太宗说了上面的话,并且说“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正是靠着魏征的直言劝谏,唐太宗避免了许多执政的过错,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些事都被记录在著名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当中,被历代政治家作为学习的典范。魏征本人在贞观十一年写的《谏太宗十思疏》从历史得失的角度劝解太宗居安思危,也是历史的名篇。与其说魏征是一面镜子,不如说他是历史的最好化身——好老师。

三、历史是一脉血

从小的方面来说,历史可以是一本书,启迪智慧;再大一点,历史可以是一个人,谆谆教诲;再往大了说,历史是一条割不断的血脉,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中华民族为什么叫中华民族呢?不仅仅是因为共同生活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物理空间的基础,而在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一种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人为什么叫中国人呢?除了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外,千百年来,我们就接受了一个历史文化上的“中国”概念:我们中国人是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文明从来没有断绝过,成了世界历史的活化石。2016年5月19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这样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体系就像人体的血脉一样,正是通过中国历史的血管不断地增加营养,形成了中华民族像一个伟岸的巨人般站立。血脉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隔断了血脉,一个民族的历史就断绝了。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这些曾经与中国一同出现在世界文明开端的国家,正是因为精神命脉被冲击乃至隔断,从而导致整个文明的消亡,今天生活在那些地方的人民,不再知晓祖先曾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研究这些文明的学问反而成了少数专家学者的“古典学”,实在可惜。历史,是传承文明的最好养料,所以2013年7月11日下午,习近平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参观时对当地干部群众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不论是在红色之旅,还是更久远的中国历史参观地,我们中国人都应该怀着这样的心情,接受历史给华夏子孙输送的“血脉”和“营养”。

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这就从时间顺序上沟通了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让我们意识到这三者并不是截然分裂的历史阶段,而是有着因果承接的处在中华民族复兴序列上的同一个时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辉煌成就“历史”告诉信心满满的我们,十九大之后更加辉煌的“未来”就靠“现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创造。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