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唐代诗人杨炯《从军行》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道出了古时文人从军报国的理想。悲惨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波云诡谲的当今世界,更让爱国报国、强军兴军的使命感、责任感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大学8名新入伍大学生回信,肯定了他们携笔从戎、报效国家的行为,勉励他们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
天之骄子向军营,好男儿!习近平在信中说,“ 得知你们怀揣着从军报国的理想,暂别校园、投身军营,你们的这种志向和激情,让我感到很欣慰。”今年,南开大学有8名大学生应征入伍。他们中,有的是新疆反恐烈士的儿女,有的是抗美援朝老兵的后人,既有城市青年,也有农家子弟。近日,在即将奔赴军营前夕,这8名大学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表达了献身国防和军队建设,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作贡献的坚定决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南开大学的这8名学子,作为我国著名高等学府的高素质青年人才的代表,胸怀祖国,立下从军志,选择部队、奉献军营、建功立业,是具有崇高理想、远大抱负和强烈使命担当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富国强军就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尤需要大批优秀青年加入,贡献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本领,为一流军队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截至8月下旬,2017年全国大学生应征入伍报名总人数达107.8万,比去年同期增加5.7万人,增幅达到5.58%。“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把满腔的壮志豪情融入到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实现强军目标、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就更加坚定更有信心。
当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习近平在信中指出:“ 自古以来,我国文人志士多有投笔从戎的家国情怀。抗战时期,许多南开学子就主动奔赴沙场,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涵。如今,你们响应祖国召唤参军入伍,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为广大有志青年树立了新的榜样。”“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诗句诉说着中华民族古来有之的家国情怀。茫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志士为了国家安危和民族大义,毅然戎马疆场,抛头颅、洒热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学子们纷纷走出书斋,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们或舍命请愿、或投笔从戎,誓死不当亡国奴。南开大学始建于1919年,是著名教育家严修、张伯苓创办的,有着与生俱来的爱国传统。日寇铁蹄下,南开大学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第一所被日寇毁掠并化为焦土的高等学府,也是侵略者在中外记者会上公开宣布要彻底炸毁的教育机构。抗战的烽火淬砺了南开大学,很多学生投笔从戎,包括1935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申泮文,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机电工程系、后来成为著名历史学家的黄仁宇,1940年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翻译家的查良铮(笔名穆旦),以及1935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系、1938年壮烈殉国的何懋勋烈士等等。可以说,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南开师生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爱国爱群、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愈挫愈进的奋斗精神,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新时期,南开人继续传承先烈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响应国家征兵号召,支援国防军队建设,把爱国落实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让报国与民族复兴伟业、强军兴军征程紧密相连,为更多有志青年报效祖国提供引领和示范。
当把青春热血融入强军实践。习近平在信中表示,“ 希望你们珍惜身穿戎装的机会,把热血挥洒在实现强军梦的伟大实践之中,在军队这个大舞台上施展才华,在军营这个大熔炉里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军人身份光荣、使命崇高、职责重大,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群体和知识分子,其参军入伍是新形势下部队兵员素质提升的有力补充,是打造现代化军队的关键,决定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败,从一开始便肩负国家、社会、家庭的期望。现实证明,军营是锻炼人的熔炉,对个人成长成才影响巨大。军营培养人坚强的体魄、刚毅的性格,以及勇往直前的精气神。当兵只有学会吃苦,磨砺精神,才能实现“脱胎换骨”的改变。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更应该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强军兴军的时代命题中,在军营的舞台上积极锤炼、出智出力,早日成为军队和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
青春是五颜六色的,有的人坚定地选择了军绿色,一样能为伟大祖国增添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