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屏南四平戏
2025-05-28 15:31:00 黄锦萍 来源:  责任编辑:  

正值盛夏,龙潭村不大的戏台上,四平戏演员正在满头大汗地进行排练,他们在为当晚的惠民演出做准备。有些陈旧的大幕垂挂在舞台两侧,这与被称为“活化石”的四平戏有些吻合,有年代感啊。来这里排练的演员都住在城关,年龄显然偏大。长着高个子的剧团团长,用他的私家车,把几位一路上叽叽喳喳的演员载到了龙潭村。

长期从事舞台工作的我,对四平戏还是有所了解的,“明代四平腔遗响”的四平戏,自然十分珍稀。之前戏剧界专家认为四平腔已在我国绝种消失,并被写入《中国戏曲曲艺辞典》。想不到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却意外地在政和、屏南等地的大山深处,听到了四平戏那高昂粗犷、诙谐风趣的唱腔,看到在山村的古老戏台上,年复一年地上演着代代相传的剧目,一时轰动全国戏剧界。福建戏剧界专家更是兴奋不已,开展了一系列的调研论证,让古老的四平戏放射出“活化石”的光芒。

戏台上,年届八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秀雨,为我清唱了一段四平戏:“啊唉,小校,方才妇人家说道,有夫不能依靠,有子不能奉亲,这等看起来……”一人演唱多人帮腔,从老时光里传出的千古绝唱,还是那么原汁原味。陈秀雨高亢的演唱很快吸引了龙潭村的游客和乡亲,剧场里的人慢慢多了起来。陈秀雨说,四平戏是祖宗戏,一定会一代代传下去。世居戏窝子龙潭村的陈秀雨14岁学戏,16岁登台表演。早先,龙潭四平戏有严格的班规和习俗,父传子,传媳不传女。1958年,龙潭村的四平戏班开始招收女学员,陈秀雨是村里第一批学唱戏的村姑,是龙潭四平戏第12代传人,也是唯一可演旦、丑、末等角色的全才,能演20多种传统剧目。

追溯四平戏的渊源,自明代传入屏南以来,至今已传至15代。四平戏由明代中叶流行的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演变而成,嘉靖年间盛行于安徽一带。明末清初,四平戏随商人、官员传入福建政和、屏南等地。清中叶后,四平腔为徽调、婺剧所吸收,成为常用腔调之一。据乾隆十七年(1753年)《屏南县志》记载:“元旦,拜祖先尊长,鸣锣放鞭炮,十一、十二起,县民演剧庆赞。”又据乾隆五年(1740年)《屏南县志》记载:“山头奶宫,在城东门外东山上,昔有孝女为父讼冤至此殁焉,或云神戴姓,邑人于六月初一演剧庆赞。”至此,龙潭“四平戏”戏班正式走向民间。清嘉庆至道光、咸丰年间,龙潭村人又陆续组建“老祥云”“新祥云”“赛祥云”等四平戏戏班。清咸丰年间,贡生黄正绅,因慕龙潭“四平戏”,特地携儿从旧城所在地双溪镇(双溪在清代是否称为镇,请主编研究一下,这个我不懂。),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来龙潭村看戏,并留下一首《龙潭村观剧赠陈陶川茂才》诗:“到门溪水响潺潺,一榻全收四面山。佳景乍经当驻足,帮人相见况开颜。欢筵鸡黍叨元伯,舞榭钗裙讶小蛮。喜得从行二三子,归途也学唱刀环。”“四平戏”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保存着原始弋阳高腔的四平戏,至今仍遗存着大批宋代南戏与明清传奇剧目的清代手抄古本,这十分了得。由于“错用乡语”,随意性、即兴式的插科打诨表演,保存了大量民间口头文学、科诨动作,古音韵发声、古声腔唱法,武打套路等,都是极为难得的珍藏。

村上的人说,早年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哼上几段,下田农作的村姑或是上山砍柴的小伙,都爱边劳作边唱,加上句末有帮腔的特点,经常出现一人高唱众人应和的情景,那欢乐而富有情趣的场面令人回味。由于没有唱谱、符号,单靠师傅言传身授,一半以上技艺已失传。“看戏屏南班,下酒老鼠干,零吃地瓜干,配粥豆腐干”,这几句闽东北民谣,道出了屏南四平戏的广泛影响。当地村民风趣地说,“龙潭村的鸡母都会唱四平”,可见四平戏在屏南是多么根深蒂固。

2008年,陈秀雨、陈大并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平戏传承人名单。陈玉光、陈官铁、陈锦蜜等15人分别入选省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8年、2012年,屏南两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四平戏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把屏南民间戏曲比作一部大戏,那么,四平戏则是这部大戏中的“戏中戏”之一。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