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台忠烈薛文潮》连载 第五辑 戎马倥偬 第四节 转战面岭(上) 面岭汛,古之塘汛,位于惠泽山之南,面水背山,居高临下,放眼闽江下游滔滔水域一览无余,为仓前山龙潭角搭渡过白龙江,经三星桥,入福州城的第一道门户。早在南宋年间就有宽大的浮桥连接两岸,商贸集市,攘来熙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诗《渡浮桥至南台》唱道: 客中多病费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前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寰宇记》 惠泽山,又称南台山、大庙山,面积约六公顷,高三十一米,是福州南部的门户山,山名来源于《汉高帝封王无诸》的典故,说,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后裔、闽中郡主无诸助刘邦伐秦收楚立下军功,在山上册封台受封闽越王,是为惠泽山;无诸去世,葬于册封台后,后人在台边立庙祀之,曰,武烈英护镇闽王庙,即闽越王庙、无诸庙,云云;南台山盖以地理位置为名,是古人命名的常见之法。唐、五代之后,惠泽山及江边一带街市兴起,曰,潭尾街,为文人墨客登高望江赏月吟诗作画的好去处,宋大书法家米芾挥毫题写“全闽第一江山”石碑立于山上。此后数百年,闽越王庙香火旺,名极盛,故以庙取名,又有大庙山之称,俗称大庙。大庙历经唐大中、宋元禧等多次修复,至明朝,衰败没落;明隆庆年间经过一次大修复,再度兴盛。明初诗人王恭有诗《题无诸庙》曰: 野庙大江畔,潇潇树色寒。 断碑荒草蔓,画壁古苔干。 龙去春潮在,猿鸣海月残。 英雄那可问,东逝更漫漫。 古面岭遗址(台江龙岭顶) 诗中的“龙”即指深受这一方百姓爱戴的小白龙,有余善钓龙的传说广为流传。传说,无诸的后裔东海王余善曾在山上筑台钓龙,并钓得一条小白龙养在山顶的水井内,该井由此得名曰龙井,井水为龙泉,传闻可驱疫除病,千百年来远近居民争相前来汲水;上山石岭曰龙岭,为一山之龙脉;龙岭之巅曰龙岭顶;顶上有武圣庙,祀武圣关羽。《寰宇记》记载道:“在州南九里,昔越王无诸于此筑台,钓得白龙,因号钓龙台。”也有对于表示质疑的,说,余善先在此钓到小白龙,后人就地筑台纪念,“台高四丈,周围三十六步,台上可坐百余人”。宋梁克家《三山志》云:“昔越王余善于此钓得白龙,以为祥瑞,遂于所坐之处筑为坛台。”筑台之先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余善钓龙之说已深深地铆入这一块土地,植入这一方百姓的心底。南宋理学家詹体仁咏钓龙诗《游南台闽粤王庙》—— 海角钓龙人杳杳,云间待雁路迢迢。 若为借得山头石,每到商秋坐看潮。 宋梁克家《三山志》 明万历进士、官工部待中谢肇制的词《八声甘州·登闽城楼怀古》,从“望钓龙台”勾起的思绪,遥想当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商贾云集的场景,到“忆无诸开土”,而发出江山依旧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长叹,让人不禁心生万分感慨。 倚危栏万里卷西风,一片雁南飞。 望钓龙台上,江空金锁,露冷苔矶。 目断帆樯无数,来往送斜晖。 年世须更换,斗转星移。 却忆无诸开土,更黄龙白马,况香城宫阙,绮阁与朱扉。 只留得,江山依旧,听闲人,把酒醉题诗。 任茫茫,今来古往,何必沾衣。 闽江一分为二 江水从西北南下,至南台岛一分为二,即南北两江,是为分龙之说,两江踅东环抱而行,似乎是冥冥中的约定,复又汇合于三江口,是为马江也!马江从马尾折东北行,入东海。北江又称白龙江,南江又称乌龙江,传说为乌龙所开。北江绕惠泽山下环流,往来船只尽收眼底,可见惠泽山地理位置对于军事的重要性,历来为兵家必争的军事高地。惠泽山上之南有塘汛,始设于哪一年无从考证,清林枫著的《榕城考古略》和清乾隆版《福州府志》等古籍皆有记载。《榕城考古略》对惠泽山的线路,标志性建筑洋中亭,以及面岭讯的具体地理位置等都作了详细记载: 由吉祥山折而西达于惠泽山,曰洋中亭,中有亭,以憩行者,故名。吉祥山即横山,地皆聚冢。惠泽山,今名大庙山。其南曰面岭,有塘汛。 清乾隆版《福州府志》对面岭汛驻防官员的配备作了精练的记载: 省城汛把总一员随防,外委千总一员协防。面岭塘千总一员驻防,外委千总一员协防。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仲夏,已持续一个季度多的台湾战事依然胶着,虽然不断增兵添将却毫无进展,造成战场后方福州城及沿海一带空虚,薛文潮受命调任面岭汛千总,铜山营把总徐国章和宁德汛外委张大成随调,分防南台面岭兼辖柴排、横山、下渡、城门、白湖、浚边、乌龙江、蓝铺、青铺、中房、青龙寨、萧家道、常思岭、省城、梅岭、三港口、银湘铺、梅岭、降虎(有堡)、宦溪、岭下、山平、板桥等塘汛,这已经是总督常青第二次从福宁府调人了。 来源:屏南县委宣传部 莫 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