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戍台忠烈薛文潮》连载(28)第五辑 戎马倥偬 第三节 宁德千总(上)
2024-08-06 09:05:00  来源:  责任编辑:  

《戍台忠烈薛文潮》连载

第五辑戎马倥偬


第三节 宁德千总(上)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夏,薛文潮从京师返闽福宁府宁德汛赴任,途经屏南省亲荩孝,时间短暂,且耗于重修武庙的烦琐事务上,安排妥当,随即匆匆上路……

从双溪往宁德汛的茶盐古道两道旁峰险林深,悬崖峭壁,涧川湍急,飞岩叠瀑,绝险处崖立如壁,峰尖如刃,非手脚并用不能行,沿途刘公寨、蝙蝠寨、公鸡寨、石门夹、金钟渡等大小山寨与河霸巢穴暗藏其间,或劫或抢,为历任汛守地方主官头疼的“易于藏奸处”。


屏南往宁德古道寿山段


初夏,古道两旁万类竞绿,放眼望去,群山莾莾,白云点缀,此起彼伏,尽是无边的绿伸向茫茫的天际。这一条茶盐古道自古为宁德通往屏南、政和、建瓯等县府的必经之路,道上商贾往来,担夫的小调婉转悠扬,一派繁华景象,繁华的背后暗藏着凶险和罪恶,即也是宁德、罗源、古田、屏南等多县匪徒流窜藏身作恶之处,因拦路抢劫器械斗殴而发生的命案时有发生。薛文潮顾不上赏景,每经过一处铺递塘汛渡口,或直接摧毁,或详细盘查记录在册,沿途匪徒闻讯多数惊慌鸟散。

不日,薛文潮至宁德千总署从简上任,时有左右二哨,衙署分别位于城内东、北两大街,一驻府城,一分防各寨、塘、汛,于每年正月轮换。薛文潮在外分防,一上任则修德束躬,详申各分防塘汛军律,联合古屏汛官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围捕歼灭屏古茶盐古道上的余匪,百姓无不拍手称快。薛文潮上任后的第一把火烧得彻底、干净、透彻,鼓噪一时。乡绅叶禹(字圣达)和叶开泰(字挺贤)父子、黄肇剑(字亦勉)、廖开选(字云举)、吴兆辉等地方名流从四方慕名而来登门拜访,茗茶论道,谈古论今,或人文地理,或先人轶事,抑或民间习俗、地域风情、古道水路、远近祥异、重大事件,等等,无不成为淡淡茶香氤氲起来的茶语。


宁德白鹤岭


茶语中,不乏开凿“龙腰”渠及“度泉洞”灌溉良田千亩的隋朝谏议大夫黄鞠;有曾任宁德县主簿的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有宋淳祐九年围海造田“鸠工筑堤百丈,周九百七十五步”的知县李泽民;有元代造“西湖池”的理学大儒陈普;有不畏权贵“官清似水,囊橐萧然”的明成化六都西岐人山西按察使陈寓;有在嘉靖“辛酉之变”中死守宁德城,以身殉城的知县李尧卿、参将王梦麟;有嘉靖年间单骑入贼营感化贼首的陈佬十,重建宁德城的知县林时芳;有采用“削枝弱干”法,以惊心动魄的“鸳鸯阵”大破横屿的名将戚继光;还有拿白鹤岭说事,云从天而降的石磴岭“直射宁德县城,有伤文运,人文寥寂”“青鸾既变,士气不扬”等的那一帮酸酸溜溜的文人墨客……如此等等,皆被薛文潮视为谈霏玉屑。

白鹤岭,“县城视之,宛焉一鹤”,明嘉靖版《宁德县志》云:“有白鹤来集,故名。”又云:“在一都白鹤峰下。道通罗源,石磴崎岖,纡回百折。”自古以来,堪舆家认为宁德城县学地脉源自巍峨的白鹤山。“至学后,土山平地突起,高二丈余,周围二十余丈。萃磅礴郁积之气,以入宫墙”,因此“咸谓学宫之地,在府属为第一”。白鹤岭既通罗源,则接连江,入省城福州;往北,取道水北万古亭,跨越分水关,则入浙江境。可见,白鹤岭为闽浙沿海古道的重要一段,若为贼兵所据,则居高临下,虎视眈眈,进退自如,气焰尤炽。如此重要的一段古道,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处,民族英雄郑成功、抗倭名将戚继光等都与白鹤岭有过生死交集,相关古籍多有记载。《福宁府志》记载了南宋期间,长溪知县潘中率兵扼守鹤岭寨,拒寇叶侬来犯一事如下:

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七月朔建寇叶侬犯宁德。报急。潘中率兵赴之,控厄于白鹤岭,贼却去。


明版《宁德县志》 白鹤岭


鹤岭寨,为白鹤岭上的一个军事要塞,废于明。宋绍定四年(1231年),建寇南下来犯,县令黄宪牒率领乡绅高伯埙修葺加固。宋学士赵汝腾有诗云:

斤斧丁丁本石间,县家设险在兹山。

何时白鹤来名岭,此日青牛亟入关。

只尺沧溟堪傲睨,分明霄汉易跻攀。

传闻更有双岩峻,略为行人露一斑。

或登高、或下海、或入户,薛文潮经过充分的调查考察,采集良言上策,摸清这一方关隘水道,遂着手加强各险塘、县界塘及海道汛,如界首塘、白鹤岭塘、七都塘、路亭塘、铜镜塘、周墩汛、三都汛、飞鸾汛等塘汛把守,朝夕严于巡洋,勤于稽查邑内各航线及阜头渔盐商船,随时演练,定期与邻县各塘汛会哨,并悉心维护酒屿四门小狼机炮,“以防内港海口”。

酒屿地势突兀,为宁德入城门户,据明版《宁德县志》记载,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宁德县主簿丁大全(官至南宋宰相)主持在酒屿之巅兴建灵瑞塔,成为宁德海域入东冲口的主航标。坊间流传,“塔主文运”兴一方文脉,之后,宁德果然文运亨通三四十年,连年科甲联芳,人才辈出。登屿瞭望,海面动态尽在眼底,奈何灵瑞塔早已倒塌于元代。何时重建?成为历代名士的一个心结。其中,以明末进士陈邦校的《建塔议》最为著名,遗憾的是他的心愿并未了结。议曰:

未有名城钜镇而无塔者,独宁邑缺焉。旧有塔基二座,一在东北,一在东。


来源:屏南县委宣传部   莫 沽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