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社会广角 >  
社会广角
屏南:归雁还巢哺桑梓 能人返乡助振兴
2024-05-20 11:15:56  来源:  责任编辑:  


今日屏南消息 (甘叶斌 张乾舜) 晨光暮霭中,穿行于寿山村的茶盐古道,沿街的汉服阁、摄影驿站、蛋茶铺子等新业态已然将古村带回往日熙攘;清风暖阳里,四坪村稻田中的秧苗正茁壮成长,曾经荒废的梯田重焕生机;星月交辉时,流连在龙潭村,品黄酒奶茶、听溪流潺潺,好不惬意……

而这一切景象都离不开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们的辛勤努力。近年来,屏南县打破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大力推行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工作,招募104名英才以兼职方式进点驻村开展服务,其中61名为屏南本地户籍,占比达58.7%,借返乡能人之智兴古村之业已成为屏南县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生动实践。

让寿山文旅洋溢“家的温暖”

“不饮龙井碧螺春,特产家山茶道臻;先祖流传煎泡蛋,后昆承授促提神。”浅啜一口象征屏南首礼的蛋茶后,移步“恒丰票号”兑换“碎银”百两,再换上一身清雅的汉服,拍上一组靓丽的写真集已成为游客到寿山村打卡的必选项。

“绿水青山、黄墙黛瓦,寿山是我美丽的故乡,也是在外20多年,一直割舍不下的牵挂,所以我选择了回来建设家乡。”凌丽一边沏着蛋茶一边说。

2022年,对家乡满怀眷恋和热爱的她被聘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时隔多年再次走进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为寿山文旅提供“家的温暖”的想法在脑海中油然而生。

寿山村的茶盐古道历来是闽东北重要的“商道”,四面八方的客商在这里聚集交易,至今保留着50多幢明清古民居、30多处古道文化遗址。如何将这笔宝贵的历史财富串点连线,还原往昔的商贸场景呢?凌丽开始从“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着手,建设“恒丰票号”服务中心,提供古代“碎银”兑换服务,结合茶水铺、汉服阁、寿巷等网红打卡点,让游客切身体验古时寿山茶盐古道的熙来攘往。

“沉浸式”文旅体验让寿山古村“活”了起来,但要让古村“火”起来,还要有优质的食宿服务。于是,凌丽规划完成“壹家·温暖的家”民宿和“寿山里”特色餐厅的基础建设和常态化运营,不仅新增3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村财村民双增收,同时极大程度上补齐了乡村食宿短板。

在凌丽的带领下,如今的茶盐古道正为越来越多远道而来的游客带来“家的温暖”,也为“康养寿山”文旅新业态奠定新基础、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寿山村已先后承办国内、省内机关单位、知名企业的团建、工会活动等25场次,每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旅游综合创收达500余万元。

让龙潭老酒再现“醇香四溢”

“品茗酌酒,抚琴听雨。”时下熙岭乡龙潭村闲情逸致的慢生活已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火爆出圈,成为都市白领们逃离钢筋水泥森林,追寻诗酒田园生活的宝藏选择。

“客流量大的周末,我们每天会卖300多杯‘回村人’黄酒奶茶。”陈忠业在由自家祖宅改建的饮品店里忙得不可开交,他用村里黄酒制作的“回村人”饮品成为年轻游客的心头好,几乎人手一杯边喝边打卡拍照。

“90后大学生”“回村创业拓荒者”“年轻村干部”……身拥多个头衔的陈忠业在2023年还多了个身份——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我的亲朋好友原先都不支持我回村创业,但被聘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以后,一份来自组织的肯定和认可让大家理解了我回村创业的意义。”陈忠业笑着说。

回村后,他流转了龙潭酒博物馆,投入资金对其进行重新整改提升,用于展示本村村民自酿的红曲黄酒及融合四平戏、油画设计的文创黄酒;开发出以酒文化为主题的黄酒奶茶、黄酒苏打等系列饮品,助推龙潭红曲黄酒走出深山;创办了“回村人”文创品牌,发挥专业优势以“龙潭”为元素设计产品外包装,增添产品附加值……

同时,陈忠业还不忘带动村民一起创业增收,通过引导老村民突破思想局限,主动融入文创发展大局,将龙潭的公域流量转变为村民的实际效益。他大方与村民分享饮品制作技巧,为村民家门口创业提供发展思路,鼓励村民从传统经营转变为发展特色产业,和村民一起跃上新经济潮头。

让四坪荒地重获“绿野生机”

步入熙岭乡四坪村的雨廊,顺阶而下穿过错落有致的古民居,潺潺溪水的不远处就是潘国老盘活的百余亩梯田。

就在几年前,四坪村的干部群众还在为凋敝的“空心村”一筹莫展时,在外地工作的致富能人潘国老看到了家乡发展的需要,选择回乡创业。

“四坪村不仅仅是我的故乡,更是我的挚爱,她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以前,我的一腔抱负缺少平台,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的身份给了我参与四坪改造的勇气。”2022年,潘国老被聘为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带着“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眼光和行动力,在四坪村启动了“乡村田园”项目,综合开发了集农耕体验、乡土教育、自然康养、山居民宿、健康农产品产销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发展新模式。

“农业是农村的根。”潘国老说,要发展乡村必须从农业抓起,传统的耕作方式不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做好农业必须有新思维、新玩法。他牵头成立了爱故乡合作社,流转开荒种植水稻100亩,在福建农林大学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用“六不用”的生产方式,坚持生态种植,不施肥、不打农药,尝试了稻鸭共生、稻田养鱼等模式,并在稻田周边养蜂,进一步完善稻田周边的生态系统,使生态大米走俏市场。

引回一个人,带动整个村。稻田复垦只是潘国老踏出的第一步,林下种植、星空经济、“潮农共创”、柿子文化……潘国老带领村民蹚出了共富“新路子”,2023年带动村财增收5万元,促进村民人均增收1万余元。

从当初开垦的艰辛到眼下的收获满满,不仅仅是潘国老与村民们辛劳共创的结果,更是众多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反哺家乡的缩影,而如今,这封“回村人”给家乡的情书仍在续写。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