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
《戍台忠烈薛文潮》连载(14)第三辑少年飞澄 第四节 颖悟绝俗
2023-11-02 16:10:00  来源:  责任编辑:  

《戍台忠烈薛文潮》连载

第三辑少年飞澄


第四节 颖悟绝俗

薛文潮年少时颖悟,喜听故事或诗歌。睡前,母亲宋姝姑都会耐心地讲故事或读诗歌给他听,他喜欢听二十四孝的故事,特别喜欢听父亲维广死里逃生的故事,曾有一段时间几乎每晚都缠着母亲讲。而且每次都有不少问题问,母亲总是给予耐心解答。母亲还经常为他诵读《孝经》《论语》《公羊传》《唐书》等,故而小文潮养成喜读诗书的好习惯,能背诵大量诗歌,讲许多好故事。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二月,由新任县长张世珍下重礼从古田聘请来的双溪学堂徐孝廉,偶得佳茗,邀请亦是新调任的屏南训导台湾岁贡蔡钟岳一起品尝,两人连连称妙,感叹这一方山高水冷之地出产佳茗之余,邀约薛维乾等善饮者到紫山书院烹煮茗品,年幼的薛文潮缠住叔父随行。受邀请的还有举人周大训,贡生陆鸿斌、杨世凤、郑朝宝,监生胡开宗、张学玉、甘兴诗、蓝启寿,庠生陆履旭、陆永陞、周天玉、林三捷、余作楫、杨应模、陈仁,乡绅张世举、林端沐、吴祈长,杨有勋等。原本略嫌清冷的书院茶香氤氲,文人墨客齐聚酬唱。徐山长为尽地主之谊,以茶为题,率先投砾引珠,唱诗《水仙花》一首:

翠水难听紫凤吹,珊珊环珮想幽姿。

凌波但许拈花笑,踏月应怜出洛迟。

绮石瓷盆清赏地,茶烟椫榻独吟时。

国香流落凭谁爱,珍重伊人宛在湄。


老茶厂


乾隆版《屏南县志》正字、庠生陆永陞,屡试不中,虽科场不得志,但仍矢志不移,志在书中,常常到环境清幽远离尘世的北岩寺苦读。一书一水写禅意,一茶一月书人生,晨起有鸟语伴读,入夜枕松声入梦,雪窗萤几,不言苦楚,倒显得自在快乐,随即浅唱一首《北岩寺读书作》以相和:

琴书携得傍禅关,隔断尘嚣水一湾。

林竹倚花低半户,洞云笼雨过前山。

茶敲石鼎松烟细,鸟说天机客梦残。

最是夜深清绝处,岩头孤月照人闲。 

……

当晚,众人以茶为引,借物明志,或耕,或读,或商,或艺,纷纷赋诗相和。末了,有人聊起鹅湖里一妇人孙氏与丈夫吵嘴,一时怄气,欲寻短见,险些闹出人命,所幸被人发现救下,遂引用《孝经》叹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二十四孝图


热闹一个晚上的茶聚将近尾声,话题须臾转换,举座皆静。想不到,整晚静静聆听的小文潮,突然打破宁静,站起身来,拱起小手连连作揖,模样可人,随即接道: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

小小年纪知孝守道,怀藏远志,谙熟《孝经》以致用,满座皆异,以为聪颖。训导蔡钟岳试问以题,凡七问,皆有条不紊对答如流。不禁捻须叹曰:“鹤立绝俗!”

徐山长大喜过忘,言及待到垂髫之龄,当收入门下。遗憾的是,之后“徐为其友屏邑叶姓者求一案事”而被知县张世珍辞去,这正是所谓人情世故害人不浅,使得薛文潮失去一位难得的良师。

屏南自古茶事兴盛,唐末为腊面贡茶生产基地之一,宋时为北苑贡茶重要的生产基地。宋时,北苑贡茶官焙三十二焙,私焙三千多焙,有“谢坑、横坑、苦竹(富竹)”等官焙在屏南境内,私焙数百焙。开县之初,知县沈钟对茶产业进行了一轮大推动,全民开山种茶制茶,增加收入,以解决“国课”,屏南茶业由此进入一个鼎盛期。


柿子红在屋顶上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双溪茶事兴隆,家家户户种茶卖茶,大街小巷弥漫着清新的茶香,茶商茶客云集。有茶痞南长豹懂文识武,精通茶道,处事圆滑,表面上巧嘴一张似抹蜂蜜,背后却心狠手辣,从他手上经过的每一秤都称的特别好看,暗地里又缺斤少两,茶农们不知就里,趋近软语,所采茶青多给他收购,大小茶商多与他家茶庄茶叶买卖交易。南长豹还借品茶、评茶、晒茶、斗茶等茶事为名,吸引外地茶商。为此,他开设的“南天号”茶庄生意十分兴隆。汀商魏胜良原本在龙江境、大悲头(今之大碑)一带做京筒木段买卖。自从被棠口、悠远坵等地村民搬抢勒骗惹上官司后,就挑选县城劳力组建担夫队改做茶叶买卖。日久,他发现大凡从“南天号”茶庄购买的茶叶,经贩运到站点过秤后损耗都特别大。他开始特别关注“南天号”的秤子,但始终找不出缺斤少两的证据。

一次,魏胜良在“紫山号”茶庄做成一笔生意,因时间尚早,就与东家薛维广一起喝茶嗑聊,接着又有穆洋元亨号、鳌城隆兴号、上府丰泰祥等茶庄东家光临,聊采摘、行情、担运、斗茶、茶市等天南地北无所不聊,末了,聊起“南天号”茶庄“硬吃”客商的事。想不到,众茶商皆已察觉,且有吃亏之例,有茶商提出要好好整治一下“南天号”,但也有持反对意见,认为生意场上缺斤少两在所难免,两派意见不一,争执不下。众茶商皆把目光投向薛维广,维广微微点了点头,端起盖碗以盖抹茶,拌以微微的吹气,茶气渐散,茶香四溢,他连啜了两口茶水,正要发话,却见薛文潮往客厅中一站,深深地鞠了一躬,落落大方地说道:“秤者,为鲁班师祖所发明,一斤十六两,一两一秤星,一星一星宿也!分别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上福、禄、寿三星,恰好一十六星。商者缺斤少两,少一两为‘损福’,少二两为‘伤禄’,少三两则‘折寿’。南长豹为赚黑心钱,不惜使用‘折寿’伎俩,商理不容,理当惩治。”少年英豪,以理服人,字字珠玑,颖悟绝俗。

惩治需得有证据方能以理服人,但是南长豹究竟使用什么手段“硬吃”呢?证据又在哪里?丰泰祥东家认为南长豹使用了偷梁换柱法,即乘客人不注意之机,将手杆秤调换了。汀商魏胜良认为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多次亲眼盯住秤,但结果还是短斤少两了,他猜测南长豹使用了水银秤。这个推测马上被维广否定了,说他亲手称过,断定不是水银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后,众商人力推薛维广为首,众茶商配合,查个水落石出。


茶行手杆秤


一日,薛维广答应为南长豹提供一批红茶,交货前夕特意交代店伙计逐袋过秤,并在样品袋上标注重量。交货时,南长豹笑呵呵地邀请维广一起对样品茶进行过秤。维广正好也想验证一下南长豹的大秤是否准确,在一番客套推辞后,观看两位伙计称红茶三秤,每一秤都与样品袋标注的重量无异。南长豹热情地邀请薛维广到贵宾室喝茶,双方伙计继续抬秤称红茶。不知不觉间,日已西斜,眼看一批红茶就要称完,小文潮暗自掐指一算,发现总量又少了。当最后一秤就要过秤时,他急中生智轻轻地踩了一下伙计的脚,伙计心知肚明迅速蹲下身来大喊肚子疼痛。文潮立即顶替伙计抬秤开称,刚示意对方伙计抬起,却又言自己抬不动两袋一秤,得分成一袋一秤。对方伙计哈哈大笑,同意将一秤分作两秤称。

次日,官府差役拘捕南长豹,没收大秤,查封“南天号”茶庄,并张贴通告。言,茶商南长豹私造大秤长期宰杀顾客,数额巨大,拘捕待审,并查封了“南天号”茶庄。众茶农与茶商无不拍手称快。知县江西进士徐耀祖亲审此案,竟为一位少年所破,颇感惊讶,遂盘问薛文潮如何发现南长豹在大秤上做了手脚?文潮答曰,一是通过对最后两袋未过秤茶叶重量的估计,推算出总量低于已知的总量,判断出大秤缺斤少两;二是大秤称样品茶时,准确无误,而称到最后时却发现不足,推测可能是称重量在一袋茶范围时准确,而用于称大于这一重量的物品时就偏低,数据越大偏低越多,就是被吃掉的越多;三是两个伙计在称最后两袋红茶时,他其实已经看到重量,暗示自家伙计停止称最后两袋红茶,改为一袋一枰重称后,证实了他判断的准确性。知县赞叹道:“颖悟绝俗!”

作者:莫 沽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