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网络中国节·端午】漫说“缚玍”
2020-06-25 09:50:00  宋小玲 来源:  责任编辑:  

闽文化交融着中原移民及当地闽人古文化习俗,因此,地处闽东、同属福州十邑的屏南,在端午节习俗上,与福建乃至全国各地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包粽子,点雄黄,插艾叶、菖蒲等等,但屏南端午节中的“缚玍”习俗,却是有别于其它地域,具有着浓郁的屏南乡土气息。


缚玍









端午节时处农历仲夏开端,天气回暖,五毒盛行。人们为了给小孩驱毒辟邪祈平安,便用红头绳或五色丝线缚于小孩手臂,或戴小孩项颈,或挂小孩蚊帐、摇篮上,叫做系“续命丝”(古时叫长寿索或百岁索),别称“系百索”。屏南也有此习俗,当地俗称为“缚玍”,即用红头绳缚于小孩手腕或脚腕,女孩缚于手,男孩缚于脚。这“玍”字,通“嘎”,有“调皮顽劣、狂野不羁”之意,“缚玍”,意为将小孩的顽劣野性束缚住,让小孩懂事好学。正是这“玍”字,使得屏南的系“续命丝”异于其他地域,除了寓有驱邪求平安之意,更多的是,寄托了长辈对晚辈在掌握学识、技能上的殷殷厚望。


按屏南风俗,当年刚进门的新媳妇,在端午节这天,要给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孩子缚玍。一大早,新媳妇便备好红尺子、剪刀和一大捆红头绳,于房屋厅堂上等候前来缚玍的孩子们。大孩子自己结伴而行,幼儿则由大人或抱或掮于肩前来。新媳妇扯一段红头绳,用一种特别的手法,将红头绳松松但又牢牢地绑在孩子的手腕或脚腕。新媳妇绑头绳时,口里还叨念着:“缚玍了,就聪慧灵巧,好好读书,不调皮捣蛋了。”之后,手巧的媳妇,还送孩子们自织的各色缚玍小挂件,孩子们佩戴着心仪的挂件,兴高采烈,满场欢跑。


缚玍









缚玍挂件,各式各样,有五色丝线织成网状、缀着流苏、内裹樟脑的“避毒丹”,有彩色玻璃丝编织的形象逼真的花草虫鱼,还有各色花布缝制而成的八卦小香袋。这些小玩意,是缚玍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孩子们乐于缚玍,就贪着这些宝贝玩意,缺了它们,缚玍就寡味了,就好似西湖少了柳,四季少了春。


屏南在地域上,按语系差异常有“前路”、“ 里路”之分,这也使得屏南的缚玍习俗,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双溪、古下等属“里路”地域,新媳妇是在夫家给孩子们缚玍;而长桥、路下等属于“前路”地域的,新媳妇则是,等娘家人前来“送节”之后,再回娘家给晚辈缚玍。缚玍礼物,各地也略有差别。比如棠口,新媳妇缚玍时,家境殷实的才备有小挂件,其他多是准备好一束红头绳,一碟红糟腌制的薤白、萝卜、姜等各类小吃,亲朋好友各家派一代表前来领取。酒糟腌制的小菜,红通通的煞是好看,寄寓着生活红红火火之美意。长桥等地,还有送红蛋给幼儿,用丝线织成的红兜套着,挂在小孩脖子上,寓意着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颇为有趣的是双溪当地的缚玍,新媳妇送给人家的红头绳,并不是由新媳妇事先裁好,而是看前来领取缚玍物件者之本事。端午节一早,开门燃放过鞭炮后,新媳妇就准备好一大捆红头绳在门前等候。前来缚玍的人,手执红头绳一端转动身子绕圈,只要不晕倒,任你转几圈,那些缠绕在身上的红头绳,全归你拿走。有的小孩不知,绕转一圈就停下,那就只好在众人欢乐的嘻笑声中取走一小截红头绳,留下一脸委屈而无奈的神情。


孩子们“缚玍”后,这红头绳必须在手上、脚上绑着,一直到“七月七”乞巧节。这天,大人要解下小孩手上、脚上的红头绳,将其与专门为此制作的条状纸绑在一起,引着小孩来到大树下,口里叨说着:“家姐家姐,教我囡仔会女红;家姐家姐教我男崽好学习……”而后,把红头绳与纸条挂在树上。这个仪式叫“送玍”,用意在于,将小孩身上的野性、邪气送走,乞求小孩心灵手巧、聪慧好学。送玍后,小孩子还可吃到蛋,这在物质匮乏的当年,可是小孩祈盼多时的奢望。


缚玍









缚玍习俗多在闽东屏南一带流行,一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八十年代后,许是人们忙碌了,便鲜有人缚玍,只在一些偏远小乡村,偶有此举,但新媳妇的红头绳不再是绑在小孩儿的手上或脚上,而是绑在缚玍礼物上。而礼物,也由香袋、“避毒丹”等缚玍小挂件,变迁为铅笔、尺子等学习用具了。


如今,缚玍习俗早已淡出人们的生活,年轻的新生代,已完全不知缚玍为何物,只有年纪大的老一辈,方知此俗。每当端午节来时,我们的祖辈、父辈,总会不经意想起曾经的缚玍往事,几多欢乐,几多感喟。


近年来,随着屏南打造旅游强县步伐的推进,一些民俗文化渐被重视,缚玍习俗也在屏南康里古村举办的端午民俗文化节里,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民俗盛宴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缚玍,这个饱蕴浓郁风情的屏南习俗,希望它能伴着屏南方言,重现于人们的视线里,流转在人们的生活中。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