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网络述年】也说年味儿
2020-01-07 09:59:31 唐戈 来源:  责任编辑:  

也许是缺乏儿时的那种热切盼望,时光走得如此之快,倏忽间,一年过去了,又一年的春节飘然而至。那时儿时所盼望和激动的——贴春联、杀猪宰鸡、蒸年糕、做米粿、炖海带、燃放烟花炮竹、拜年等等,都淡了,有的被市场所代劳,有的被抛弃了。淡化和省略的不仅是过年的仪式和程序,还有心情。有人在痛心疾首年味儿越来越淡了的同时,大声呼吁恢复传统年俗。

其实,年味儿还是在的,甚至还是浓的,几亿人千里万里奔波回家过年可以作为佐证,只是,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那些儿时熟悉的传统的过年习俗,正悄悄为新的形式、内容所取代,这是不争的事实。时间是个有选择性功能的网眼,总是能过滤不快,留下美好记忆,因此,喜欢传统的大有人在,觉得只有传统的那种年才有味儿,给增加过年味儿开出的药方,与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出一辙——恢复传统。

药方易开,抓药似乎也不难,但要药到病除却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在大城市做生意发财的朋友,也染上了怀古情节,回忆儿时,老房子里的温馨与热闹,便花巨资修复,修旧如旧。房子修成,呼朋引伴前来观赏,大家无比歆羡称赞。此后,逢年过节,偶尔回老房子住上几天,当然没有儿时的那种感觉,而且颇感生活不方便,便又在旁边盖了个卫生间。带他原在老房子出生,在城市生活了几年的子女回老房子住,都呆不住了,光线昏暗,隔音效果差,老鼠蟑螂肆虐,洗澡上厕所不方便,等等,于是,回来居住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改革开放之前漫长的贫困经历,使得温饱普遍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求和习惯,沉淀在人们记忆里,反映在节庆上,就是传统节庆,无论是春节,还是元宵、端午、中秋、冬至、腊八等等,其内容和形式都以吃为主,非“吃”元素所剩无几。认真想来,儿时那么急切盼望过年,无非也就是为了能吃到白米饭和猪肉,穿一件新衣裳,得到一点压岁钱。如今,所有这些,都不可能再那么吸引你了。你还能为吃一餐白米饭而津津有味么,你还能为穿一身新衣裳而望眼欲穿么,你还能为得到个1毛钱的红包而心潮澎湃么?不可能了,即使春节原原本本地恢复了原样形式,肯定是也不可能有那样的气氛、那样的心情了。比如,不会有人是因为惧怕那个叫做“年”的怪兽袭击,而怀着诚惶诚恐的心情燃放烟花爆竹了吧?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人对燃放爆竹完全失去了兴趣,它既产生无数垃圾、又制造强烈难耐的噪音,还造成一时严重的空气污染。

怀古是人的本性,但求新求异也是人的本性,而且新陈代谢是历史必然。一切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传统年节的生存危机确实是存在的,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年味在内的生活需求必然要水涨船高,才能吸引人,否则,是真有可能被抛弃,被圣诞节、情人节之类洋节所取代。有些人为此发起所谓抵制洋节的呼吁,私下以为,这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不符合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靠义愤、靠说教、靠抵制,恐怕是难以走远的,与其抵制,不如挺身而出竞争,让传统的节日搞得比洋节更有吸引力,这也是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义。

本来就没有什么是一尘不变的,春节习俗也是一直在改变之中,不管是名称、时间,还是内容、仪式等等,都是在不断演变进化,不断吸收新内容中来的。


据说,夏朝时,我们就开始过年的前身了,其时称为“岁”。“岁”原是一种类似斧子的工具,用来收获庄稼,也用来祭祀。“年”这个字在商朝甲骨文里,是一个背着“禾”的人的形象,其含义是“收成”。《说文》中的定义是“年,谷熟也”。商朝重视祭祀,把“年”改成了“祀”;周朝时,再改成了“年”。反正都跟收获与祭祀有关,就是每年冬末庄稼收获归仓之后,举行一次祭祀祖先和祈求神灵、祭祀和驱邪逐疫、庆祝丰收的活动。

民间传说中, “年”还是一种凶猛异常的怪兽,长年深居海底, 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挂桃符和放鞭炮便是为了驱除它。平安渡过除夕,便是过了“年”这一关,要用美食、新衣来庆祝一下,顺便看看左邻右舍的亲友还在么,这便是过年了。

过年的时间也经历了多个变化。周朝时,诗经《豳风•七月》里提到:“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是说九月天气转冷,开始下霜;十月打扫谷场,准备好美酒和羔羊,去庙堂上举杯欢庆,祝主人万寿无疆。然后就是过年,大约在农历十一月初。秦朝采用《颛顼历》,将农历十月定为岁首,十月初一就过年了。汉武帝元封七年五月颁布新的《汉历》,将正月为岁首,才确定正月初一过年。春节的名称原来也出现过多种,如岁首、正旦、元日、元旦,说的都是中国人最重要的除旧迎新的日子。过年叫做春节,还也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春节”。

总之,过年本身就是在不断地新陈代谢。其实如今,我们新的过年方式也出现了不少,而且似乎也不错,比如,酒店吃年夜饭、全国看春晚、外出旅游、微信拜年抢红包、租友回家过年等等,好与不好,交给时间去评判。春节习俗从来不是封闭的,如果还嫌不够丰富,我们还可以各取所需,不断吸收、充实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形式和内容。信息时代,人们的文化诉求流行化、商业化是必然趋势不可避免,再原样恢复农耕时代的东西,肯定走不了多久。有些过年的传统习俗消失或者即将消失了,就是因为它们不能适应时代而被人们所抛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给年味儿加 “料”,并非一定要重新返回历史,在传统的老路上去寻觅,在传承传统年文化中不断丰富创新,顺应时代,不拘泥旧俗,推陈出新,让传统的年文化与现代科技元素、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思想追求等有新机融合,也能营造出浓浓的年味,也唯有这样,我们的“年”才会过得更加温馨、祥和,更有情趣。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