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网络述年】嚼年味
2020-01-02 18:35:00 莫沽 来源:  责任编辑:  


一晃年关已近,年味该出来了。

走进超市,我想买一件过年新衣。买啥呢?“冬天得买冬衣,料厚为上,保暖首选。”面对琳琅满目的冬衣,我想起母亲心疼弟弟冬衣过于单薄的唠叨,想起她在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时的叮嘱。

我在羽绒衣区驻足,黑白青绿灰……大凡适合中年男子穿的颜色,家中衣橱里都挂着。我停在呢大衣区端详,长短、宽松、开领、立领、西装领……变来变去,无非是一件衣服,纵然百变似乎也离不开我家的小衣橱。

一圈逛下来,冬衣自然是买不成了,那就提几袋年货回家,对于购买年货我是有感情的。

少年时,每到年关,我就怀揣一沓年货供应券与姐姐一起带上弟妹去排队买年货。那时,券多货少,每个供应点前的队伍都排得很长,牛羊肉和鱼蟹虾等外来货属稀罕物,经常排队到过了饭点还买不到,我只好先带着弟妹将买到的年货搬运回家,饭后早早地赶来顶替姐姐的班,即便如此,有时还是买不到呢!如此,每买到一种外来货就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

我找来一辆购物车,在食品区里的人缝中推来推去,牛羊猪鸡鸭鱼等人工饲养的肉食品不用提前买,官井的黄瓜鱼、黑龙江的鮰鱼、南海的鲈猫、天津紫蟹、阳澄湖大闸蟹等长于淡水、海水、深海或淡咸水交汇处的水产品也巨细无遗,即使在大年三天都不缺货,不涨价,无一需要囤货。既然连年货都不必准备了,那么年该怎么过呢?转念一想,也的确不必备年货,智媒体时代,网购、外卖等无非是拨两下手机、敲几下键盘或点点鼠标的事,老土些就打个电话,所需的一切皆可送货上门。倘若单从物质上考虑怎么过年,那么自己虽然仅为一个普通的工薪族,却日日餐餐皆在过年了。然而,在年关的脚步声中,我却无法在鱼肉中嚼出年味来。那么,年味究竟是什么?



每近年关,不管多么忙碌,父亲总得放下手中的活,怀揣一年下来的积蓄,拖儿带女地带着一家人回到邻县古田临水边上的一个小山村过年。虽然总路程只有60公里出头,但得步行4公里的山路,每次回家都得赶在天亮时出发,班车在泥土路上一路颠簸,通常午后才到达村所在的小镇,接着走崎岖山路,父亲担着沉重的年货,左肩右膀不停轮换,母亲背着大小包疲惫不堪。经一路折腾,即使一路顺利也得到半下午才能回到家里呢!

回家一趟难且累,干嘛非得回家呢?他乡的年不也是除夕夜,年三天,正月十五做大年么?

临近村口,即可望见村中袅袅的炊烟,年关家家忙碌,主妇们或烧汤扫廊,或蒸煮猪食,或煎炸年货,年关的炉灶无贫富之分,一刻没闲着。走进村子,左邻右舍,三姑六婶,一声“屏南哥回来啦”的母语问候,特别暖心,让人瞬间跌入家的暖屋。

扫堂,是一家人回家后的首件事,也是村里人准备过年的暖场习俗,家家户户洒扫庭厨,洁净死角,用通天笤除去檐下蛛网灰尘,用谷壳刷洗家具壁板,除去尘垢的同时,也驱走污秽、晦气、霉运,借喻去旧迎新,驱邪扶正,多么美好的寓意啊!

“祭灶不祭灶,小孩要来到。”祭灶当晚,在灶台摆上三茶五酒,甜糖茶点,燃起一炷香,请的是灶神爷,吃的是小孩子。当晚,孩子们成群结队走门串户吃甜糖,咬炒豆,啃葵子,嘴巴塞不下了,还可往口袋里装呢!孩子们个个激动得脸蛋红扑扑的,像个熟透的柿子。

送走灶神爷,着手筹备下锅粮。父亲从谷仓里取出布袋去挑口粮。到生产队后,先找出欠条掏出积蓄理清上一年的数,再写一张新的欠条赊下新一年的口粮。村里的口粮主要是稻谷与蕃薯,一一过秤后装入布袋。一家人一年的口粮,父亲来回几趟就全部挑入仓库了。乡村的日子平静得像碓房里的水车悠悠转个不停,而母亲的心却一点儿也不平静,她得精打细算用这几担口粮安排一家人一年的一日三餐。这就不难理解,父亲清点“大团结”时微微颤抖的双手,以及书写欠条时的无奈神情都永远烙在我幼小心灵的深处。



除夕夜,放鞭炮,吃团圆饭,劳动一年,难得一餐,大块肉、大炸鱼、红烧猪蹄、清蒸光鱼、汤圆、炒面、萝卜干等管它是有眼睛的还是没眼睛的,只要能吃的都上,一家人围在一起放手夹菜,大口吃肉,偶尔还可以乘着父母给奶奶敬酒之机,小饮一两口母亲酿的老酒,滋润之极!

守岁,又称熬年,是做年的另一道大餐。吃过年夜饭,奶奶找来一截硬杂木,在灶围里煴起一围火,一家人围在灶围边,烤烤火,聊聊天,讲讲故事,孩子们听着听着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守岁对长者来说是对流逝岁月的挽留,守的是寿数;对年轻人而言是对长夜的催促,熬的是黑夜,期待的是新年,熬过一夜即增一岁,是增寿。而那一围的炭火,则是这一户人家生生不息的火种。



冬夜清冷,那一围的炭火温暖了一户人家,温暖了整座村庄,古老的村庄也在这暖融融的炭火中酣睡了。突然,一声雄鸡的啼鸣在漆黑的天际划出一道光来,村庄伸起了懒腰,老屋窸窣有声睁开了眼,随即鞭炮声响了起来,家中妇孺长幼都穿上新衣做年啦!祝寿、讲好话、领红包、串门、会亲友、喝甜茶,全村人都沉浸在欢乐、祥和、喜庆的浓浓节日气氛中去了。乡村的年要一直做到正月十五闹完元宵节,村民们才恋恋不舍地下田劳作,有的还做到正月十六舞完香火龙呢!

长大后,发现不仅家乡人做年,祖国大江南北的同胞也做年,而且这一习俗还传到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虽然他乡的年也无非是除夕夜,年三天,正月十五做大年,但有意思的是,不管在哪里做年,从大鱼大肉中是绝不可能嚼出年味来的,只有从家乡的母语、奶奶的厨房、袅袅的炊烟以及邻里亲友间的串门等人、事、物中才能嚼出家乡的年味,才能将他乡当作家乡,才能妥帖心安。如此看来,年味应该就是对乡村贺岁文化的一种本真追思,是天下炎黄子孙共同拥有的味道!


- - - End - - -


图文丨莫沽

排版丨昔岫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