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行游屏南】漈头黄氏宗祠
2019-11-22 17:30:00 禾 源 来源:  责任编辑:  

不管是在什么时候,是在什么乡村,拜谒宗祠总怀有一份敬畏感。怕言谈举指不得体,暴露了自己的无知,还得罪了一个伟大的姓氏。总让自己陪上几分小心。

出发了,随着村弄的牵引,便一路酝酿着自己造访的程序、礼仪、禁忌。边门而进,左廊而上,叩拜尊姓的列祖列宗,通报自己姓名等等,谨慎得让自己难受。但这种难受必须得受。看走在我前面黄家后人,手里的那串钥匙揣得多紧,抱在胸前的那本家谱捂得多严。

左转,右转走过村弄,豁然一大片的阳光从石阶泻下,凭着光影知道,这大块阳光要有大片空地才能留下。黄家兄弟指着流着阳光的石阶说,你数数这台阶,11级。我想不出11级有什么特别含义,询问他,有故事吗?他还只是强调一声:“这台阶11级。”我反复琢磨,仿佛觉得有点意思了。虽说台级多少级是取决于地势高低,多一级或少一阶,人们还是能调节得来。“11级”有意思,合乎民间喜欢的阳数,虽不取“九五至尊”,可粗粗糙糙的几级台阶,就铺下了黄氏家族先贤细心与智慧。

宗祠边有一块两三百平方米的空地,前面台阶的阳光就是这块空地蓄留泻出。站在这空地阳光里,看到了这块空地的意义,黄家宗祠、张氏溪头宗祠、张氏八家宗祠,都依附在这块空地边,黄家、溪头张家两祠依北,八家一祠踞东,再添其他民居合围,这块空地成了村庄的活眼。正因为三个宗祠共享这个活气眼,乡村才生机勃勃,丁、财、贵皆旺。如今漈头村人口有5千多人,在屏南是一个大村落;自古漈头就有富甲一方的祥兴号;明朝时有参与编纂《永乐大典》的黄童,清朝有受林则徐关注的叔、侄两进士,后又有编纂《国音宝典》的同盟会会员张赞等,人才辈出。这一活眼活出生力,活出了永久的赞誉——“屏南好漈头”。

在引路人开着宗祠边门时,我看着黄家宗祠的大门。大门上挂着方方正正的“江夏宗祠”的匾额。我知道“江夏”是黄氏堂号,这以堂号冠以宗祠之名是否妥当呢?我有几分疑惑。黄家后人大概知道了我的心思,便向我说起来历:黄姓本是国姓,要从古黄国说起,古黄国在河南潢川,建立于夏初,历经夏、商、周三个王朝,历经1500多年,直到僖公(公元前648年)被楚吞并,黄氏子孙以国为姓,一部分留居黄国故地,许多子孙带着亡国之痛失散到各地,其中一支迁居到湖北江夏。这支黄氏子孙卧薪尝胆,再度崛起,其中黄歇以其天才,被拜为楚相,封为春申君,为战国时四君子之一。各地黄氏子孙,为求庇护,又纷纷迁居江夏,此时江夏又成了他们第二故乡。黄氏子孙为纪念黄歇之功,便盖宗祠纪念,尊黄歇为始祖,以江夏郡的江夏为堂号,从此就有了江夏堂。到了东汉又出孝子黄香,被盛赞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故“江夏堂”含义中,亦有褒扬黄姓人“孝”“德”及“天下无双”之意。挂上这“江夏宗祠”没有不好啊!天下黄姓人不管哪一支,哪一脉又有谁能舍得下这传统之基因呢?就是旅菲闽籍华侨黄如论先生慷慨捐资2.3亿元,办起的大学,也要起个江夏学院。可见黄家之后追源的精神,漈头黄氏自不例外,高高悬起“江夏宗祠”正是他们念祖归心之举。

理解,理解,真的在于明理而解,一理解就少了许多是非曲直。我登堂后向这一伟大姓氏的先祖先贤三鞠躬后,便开始翻阅他们的家谱。借着家谱明白了供奉在祠堂正龛上的各位先祖尊位。正中是江夏堂在隋唐五代时迁居福建邵武先祖,都是峭山公的派下,左右两尊那便是从邵武迁往屏南的先祖。细读《黄氏家谱》,有这样的记载:“世祖黄宜公于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同兄研公暨母刘氏由邵武迁古田县漈川(即屏南县漈头村)肇基,他们在漈头经营30年后,第二代的乃公于1023年主持修建了这座祠堂。从始建时间推演是北宋天圣元年,应该是漈头村最早的祠堂建筑。家谱《记载旧迹》一章中载曰:“祖祠一座,坐乾亥、向巽巳、水出癸,正生之局也。该祠阔三丈零,深八丈四尺,前廊前后滴水,下廊天井,左边九步岭进入祠中。”

对照谱载,再看如今宗祠,不变的是来龙去水大脉,别的则气象万新,当年遗下就是几根大柱,别的焕然一新。建筑为上下廊结构,下廊天井、戏台,天井一改方正之矩,而取半月形设,锦鳞游弋其中,别具一格,活脱生机,寓义横生。五级台阶而上便是大堂。大堂主位便是列祖列宗的灵牌尊位,庄严之气盈罩祠堂。黄氏后人说,这戏台,半月池本都在祠堂门前,现移入祠中。我赞赏这笔佳作。半月清池,可以引月沉镜,照彻人心,人生大戏可以教子孙行端品正。置若祠中,不仅增其规模,还增其雅韵。再移步戏台之上,看藻井,看悬钟精镂,看片片装饰木雕,感觉意、韵、神样样兼备。藻井块木拼集,把龙凤呈祥高高托举,戏台屏风把松鹤延年、竹鹿平安深深刻下。可我注目到藻井四方的蝴蝶为饰时,一时找不到其寓为何意,只能再读家谱,再看黄氏前贤的智慧。

“敦孝悌、睦宗族、和乡邻、明礼让”等,读到这些还不能为我解惑释疑。当我看黄峭山公对子孙的教诲时明白了。他对子孙说:“池内之鱼,远逊云间之鹤,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故土,而应该志在四方,放眼天下。”此时我豁然开朗,蝴蝶破蛹而出的美丽,不正是峭山公志在四方的精神之美吗?是的,好男儿就该破蛹成蝶。精神所载,福之所佑,漈头黄氏第十四世裔孙黄元之子,黄童,他满腹经纶,书写工整,闻名于世,明永乐元年(1403年)被解缙召集入京。参加明朝《永乐大典》的编辑。入孝出悌,兴旺之基。黄氏家族至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十七世祖文宾公发奋图强成为中兴上祖。而后又开枝散叶,迁往各地,屏南各村黄姓几乎都由漈头迁出。漈头黄氏“江夏宗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屏南黄氏的祖庭。

树高千丈总有根,水流万里总有源。黄氏子孙,饮水思源,“江夏堂”屏南黄家姓氏的祖庭,绝不能在岁月的风雨中倾倒,次次重修,精湛所至。留有这样的记载:“黄氏宗祠座落于来龙岗麓之阳,右邻溪头张氏宗祠,前面八家张氏宗祠,坐北朝南,面对蒲山文笔峰,宽10.3米,深27米,前为戏台,正厅梁上悬挂黄仲容“翰林院”匾额。重建于明朝中叶,1989年重修。”

念天地之悠悠,瞻黄氏先贤之伟绩,我要在这里发心祭拜,祭文如下:“仗来龙岗之地脉,拥蒲山之毓秀,峰点螺鬟,水分燕尾。汲斯土之精华,沐漈水之钟灵,勤耕力作,奋读有为。“积日起仕志,卿云佈儒林,仁和光世冑,孝友步先箴……。”代代业兴财旺,丁强才著。惟厚土之慈和,先贤之光明,泽后人世世馨香。”族外末学禾源拜祭。


- - - End - - -


文字丨禾 源

编辑丨七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