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欢迎投稿:1847691820@qq.com
您现在的位置: 屏南新闻网 >  文学艺术 >  
文学艺术
【行游屏南】屏南古兵防概要
2019-10-16 15:30:00 唐戈  来源:  责任编辑:  

屏南古兵防概要

昔古田县界连四府九县,幅员辽阔,后来辟为屏南县的北路横溪里、新俗里、移风里等三个里(里为村民自治建制单位,县下设里,里下设都,都下设保),几千年来,都被视为化外之地。这里层峦叠嶂,山高林密,极其贫穷与闭塞。山民不服教化,逃避徭役赋税,藏奸纳恶,盗匪横行,一直与古田县主体格格不入。周边人都称这一带人为“里头人”,视“里头”为龙潭虎穴,轻易不敢深入。从新石器时代(屏南人文历史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的是新石器时代)至明朝中叶,这里都是被朝廷遗忘的角落,政权和政府武装力量近乎空白。偏僻和贫瘠,被人遗忘,也因此避免了中华大地上历史以来无穷无尽的战乱与兵灾,从这个角度来说,屏南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世外桃源。明天弘治年间,北路三里境内发现了银矿、赤铁矿等,为了保护矿产开采,政府开启了这一地区的驻军历史。

是金属光泽,吸引了官方的眼光第一次投向这块土地。是银子的味道,吸引了封建王朝政权这一匹贪婪的狼。

 

明朝设隘屯田


明朝军事力量大致可划分为京军、边军、地方军等正规军。地方军中还有民兵,就是军籍之外,由地方官府管理使用的、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一般称为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等,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

明弘治五年(1492),新俗里二十九都(今寿山乡一带)开办宝兴银场,随之银子滚滚而来的是各种利益的纷争,治安问题日益尖锐。有鉴于此,大明政府派100余名官兵驻守保卫。这是屏南县境内历史以来的首次驻军,虽然是只有100名士兵的军队,但在屏南军事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似乎驻军保卫的是银子,而不是人民。

正德二年(1507),古田县在杉洋设捕盗馆,编派机兵91名驻守听用。同时,福州府分派闽清兵5名、寿宁县兵9名、罗源县兵10名、建安县兵16名、宁德县兵16名、南平兵16名、政和县兵17名、连江县兵20名(计200名),驻守古田县城及各险要之处。也是这一年,古田县于宁德、古田交界的天湖山(现屏南黛溪镇天湖自然村后)设仙胡隘,这大概是北路三里(现屏南所辖地)历史上首个正式军事机构。

嘉靖二年(1523年),移风里三十一都游家银坑(今屏南岭里附近)周马良聚众“作乱”,旋即被政府派兵剿灭。参政魏启奏派官兵100名把守游家银坑。嘉靖十一年夏,州府派李千户、李巡按和参议等亲临开采,至隆庆五年(1571年),银矿采尽,矿场关闭,但这100名驻军仍在此地驻扎了近十年才撤走。嘉靖年间,为防倭寇袭扰,古田县还募兵170名,用于守城,其中50余名,分驻境内相关水陆汛地。同时,在杉洋设巡检司,统机、弓兵30名,以防缉奸盗。

明万历十七年(1589),辖内新俗里二十八都张廷稀倡乱,都民吴希尧呈请院、道、府、县查议,设兵分隶。军门、道、府议定在双溪设公馆(历属杉洋捕盗馆管辖)、建教场。同时,古田知县沈志文于北路三里境内4处险要道口增设前墘、严家洋、禹溪、分水4个关隘,关隘配置滚石、檑木等,派士兵百名(新募61名,杉洋调拨39名,称之为弓兵或机兵)驻守设防,由一名县同知统辖。除了守隘兵壮外,还在主要村庄及通道要口设置堡、寨,各堡由乡丁民壮把守,相互呼应,以联防四方(明朝除了国家地方驻军外,还有州县和民间自行设立的营、堡、寨、哨、卡、闸、关、口等准军事性质的武装实体)。

                   

明朝古田县北路三里关隘分布图


前墘隘位于古田、周宁、蕉城三地交界处,即今屏南县前墘村外与洪口交界处。据说后来有小股倭寇从霍童北上进犯,守关士兵与军民据此关隘之险击退倭寇。分水隘位于今屏南县岭下风水头自然村西北,扼古田、政和两地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禹溪隘位于双溪镇下村外500米的屏南与政和交界处,是守卫古田、政和两县的重要隘口。严家洋隘在屏南与周宁交界处的宜洋村北。严家洋古称倪家洋,即现在的鸳鸯溪景区门口的宜洋村。

还是因为偏僻和贫穷,无法实施有效管理,双溪公馆留不住驻馆士兵,有了当了逃兵,有关系的则在公馆挂个名,身体却在古田县城逍遥。鉴于无法对双溪公馆实施有效管理,万历二十九年,杉洋、双溪二馆机兵中的91名和连江县兵9名被裁革,二馆仅余兵100名,用于守卫境内各处关隘。

明朝地方驻军还实行屯田制。所谓屯田,是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利用兵士在驻扎的地区种地,或者招募农民种地。明朝在北路三里亦有屯田,如万历三十一年,在二十二都设包地屯、中桥屯,在二十四都设下庄屯,在三十一都设宝兴屯(今王林村附近)、浙洋屯(在今浙洋村),在三十四都设大溪屯。


清代防汛


清朝地方驻军实行防汛制度。所谓“汛”,原指江河定期的涨水。防汛,就是在江河涨水时期采取戒备措施,预防洪水泛滥成灾。后来,防汛引申为一种兵制,千总、把总、外委所统率的绿营兵均称“汛”,其驻防巡逻区称为“汛地”。汛下分设塘、铺(墩)。汛、塘、墩(铺)即形成一个地方的基本防汛格局。但各地不尽相同:有的地方设汛、塘、墩(铺)三类,汛下设塘和墩(亦称铺,北方称堡),驻在范围大的称为塘,小的称墩(铺)。但也不完全是这样,各地的汛、塘、铺的建制及隶属关系不尽相同。

清代的绿营以千总把总等弁分领汛地,汛地内设大大小小的塘墩,星罗棋布于关津要隘及要道通衢,官府在行政区边界和各险要处设防汛兵驻守和往来巡防,缉捕匪类、维护治安、守卫地方,其功能类似于今天的解放军武警部队。

顺治四年(1647),漈头土匪张良瑞率众攻打前塘村,前塘沦陷,被烧成废墟。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谋反,长桥村民避乱于龙升峰寨,被围。其时,北路三里尚无政府军驻扎。水口守将刘国兴率兵,从龙江水路开进长桥,击退敌军。这是屏南历史以来有记载和传说的两场最大的“战役”。

屏南设县初期,县令沈钟配合绿营驻军,设计了以县城双溪为中心,以通向县外6条要道为枝干的屏南防务系统,全县战守兵160名(百总2名,管队3名,红旗3名),其中的83名为防县步战守兵(守城士兵),由1名经制把总率领;其余77名步战守兵,由两名外委把总带领,分驻甘棠、岭头二汛,二汛的驻地分别在甘棠塘、岭头塘。全县共设东、南、西、北、西北6路22塘(其中4塘在古田县境内),每塘汛兵在3-5名之间,塘扼边界及主要道路险要关隘处。此布防体系建立后多年延续,直至光绪庚子年后,因实行新政,汛兵有所裁减。


清朝屏南境内塘汛分布图

 

东路:七房溪塘,汛兵3名;前墘塘,汛兵5名。

西路:分水头塘,汛兵5名;上楼塘,汛兵5名,杨厝壑塘(今路下凤林),汛兵3名;岭头塘,外委把总一员,汛兵5名。

北路:青洋塘(现深洋)汛兵5名,塘屋5间,今尚存。

东南路:上漈头塘,汛兵3名;碑岭塘(今熙岭),汛兵3名。

西北路:下山口塘(位于屏南、政和、建安三县交界处,由三县共管,三县汛区轮流抽派汛兵5名值守,三月一换)。

南路:陇村塘(今龙源),汛兵3名;棠口塘,汛兵3名;上洋头塘,汛兵5名;溪坪塘,汛兵3名;梨坪塘,汛兵3名;巴地塘,汛兵3名,甘棠塘,外委把总1员,汛兵5名;梅花地塘,汛兵5名;古田县境内的虎达塘,汛兵3名,嵩洲塘,汛兵3名;石洋坝塘,汛兵3名;教场门塘,汛兵3名。


铺驿传递


屏南沈钟首志载:“按旧制:十里一铺、五里一墩。今屏邑每铺皆越二十余里,又多岭层峦,往来匪易,且毋分雨夜奔驰,传递役最劳苦,为之上者,所当留心体恤者也。”屏南设县后,共设立8个铺,分别为:县前铺,司兵5名;棠口铺(原设在龟溪,因逢大雨时,棠溪常暴涨,阻滞公文,因此改设于棠口),司兵3名;长坋铺,司兵3名;梨坪铺,司兵3名;浙洋丫铺(今浙洋),司兵3名;梅花地铺,司兵3名;官州铺,司兵3名;石洋坝铺,司兵3名(官州铺和石洋坝铺在古田县境内,但归属屏南管辖,为屏南服务)。

从屏南的汛、塘、铺分布来看,境内的8个铺都设在县城双溪至福州府的官道上,而不是分布在全县各处,也非设在地势险要处,且棠口铺、梨坪铺、梅花地铺等屏南南路的塘的棠口塘、梨坪塘、梅花地塘驻地重叠;屏南旧志中,皆将铺列入《驿传》章,而非《兵制》章。因此,可以推断出,至少从屏南来说,汛塘、与铺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也就是说,屏南的绿营防汛系统只设汛、塘两级,而铺则是属于邮驿系统,即由驿道、驿站构成的通讯系统,主要功能是接待过往官员、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等,这从屏南乾隆年首志里的“毋分雨夜奔驰,传递役最劳苦”的描述中也可印证——特别是“传递”二字,已明白告诉我们铺的功能。而从旧制“十里一铺,五里一墩”的记载来看,墩与铺应该属于同一系统,墩比铺小,或者墩隶属于铺。

浙洋丫铺,大约在今浙洋村址的东北角,一个叫做“佛殿垭”的垭口边,位于古时屏南县城通往古田县、福州府官道上,如今的省道202线从垭口穿过,覆盖了这一段的古官道。“丫”是“垭”“隘”的方言,浙洋垭背靠浙洋平地,面对的是一个近2公里长的长岭,正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形。


清朝屏南县铺递分布图

 

民间治安武装


明清直至民国,地方除了政府地方驻军外,还有许多民间武装力量存在,维持或辅助一方治安,但这些武装力量也时常却成为扰乱一方治安的匪盗。

明朝正德年间以后,随着卫所军制的废弛以及东南沿海倭寇的活动加剧,为了抵御倭寇,沿海省份地方乡村修筑城墙,建设武装队伍,出现军事化趋势。

屏南山险林密,最易于土匪啸聚,境内匪帮众多,为了抵御土匪侵扰,许多村庄有了民团组织。特别是清末和民国,国内局势动荡,战乱不停,兵匪横行,地方豪强趁势崛起,组建自己的武装,购买枪支,修筑城墙、寨堡等,成为一方不容小觑的力量。如民国末年的古厦民团、拥有40多条枪,漈头民团、康里民团、岭下民团等,都拥有相当大的实力。民团除了保卫村庄外,也经常因为利益和恩怨而相互攻打。如今屏南境内仍有许多民间自卫的寨堡遗迹留存,如漈下、谢坑的城门;漈头村原有非常完整的城堡系统,上世纪中期毁坏;北墘、罗沙洋、漈头等村炮楼(岗楼)仍保存完好。


图文/唐戈

编辑/七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